(3056) 做题不是目的,反思才是根本 临近期末及中考,刷题也就成了很多学生的刚需。这时候,我们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搞题海战术好呢,还是去精选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定点突破好呢?实际上,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清楚:做题不是目的,反思才是根本。也就是说,做题的过程,包括订正答案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订正完答案之后,去和正确答案进行对比时,如何进行反思和思考的过程。我们要反思如何触类旁通,通过做一道题去掌握一个类型的题,思考以后再遇到同一类型的题,怎样才能保证做对而不做错?这才是我们要求学生刷题的目的,才是一个最有效的做题方式。 然而在现实中,真正能重视并做到题后反思的人却少之又少。大多数人意识里,只是用机械的刷题动作来编织着知识的茧房。每年期末及中考备考季,各种资料、试卷满天飞。曾经的周周考有的已变成了天天练。即使是这样,每次的卷子评讲之后,也仅仅有一少部分学生能准确复述上周做错题目的知识点。这个令人警醒的事实背后,折射出现代教育中一个危险的认知偏差:我们把知识的积累等同于流水线上的零件组装,将大脑异化为搬运知识的工具。 实际上,当学生持续进行高强度的机械刷题时,大脑皮层会启动一种“自动驾驶模式”。在这种状态下,大脑只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不进行深度的编码重整,就像快递员机械扫描包裹却不拆封验收一样。更值得警惕的是,大量的刷题训练还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效应错觉”,把重复练习带来的熟悉感误认为是掌握,这种错觉在月考成绩的暂时提升中不断自我强化,最终在重大考试中轰然坍塌。 如何来避免这种错觉呢?建立错题本已经成了很多学校及学生的首选之一。当学生在错题本上写下“这道题暴露我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偏差”时,他的大脑就会主动激活反思并思考的激情。而这种主动反思能产生比单纯做题强5倍的知识固化效果。诺贝尔奖得主费曼的“概念重构法”实际上就是这种机制的完美体现:通过把复杂公式转化为生活场景的具象表达,在知识重构中实现认知的跃迁。 在中高考命题日益强调思维品质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装满知识的容器,而是能自我升级的认知处理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跟踪研究显示,坚持使用“三维反思法”(知识结构可视化、思维路径显性化、认知误区档案化)的学生,其问题解决能力提升速度是题海战术者的2.3倍。就像考古学家发掘文物时不仅要记录位置更要还原历史现场,学习本质上就是对认知遗迹的深度发掘。 当夕阳把教室染成琥珀色,那些在错题本上认真批注的身影,正在编织真正的知识网络。教育不是往U盘里拷贝数据,而是培养能自主升级的操作系统。在这个AI都能解题的时代,人类学习者的终极竞争力,恰恰在于那台不断自我对话、持续迭代的认知引擎。正如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追问真理,真正的学习永远始于对已知的审问与反思。 临近期末及中考了,刷题可以也是必须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做题不是目的,反思才是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