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年,永乐七年,朱棣开始在南京与北京之间多次往返,并在北京长期停留,北京事实上成为明朝政治中心。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下诏正式迁都北京。 关于朱棣为何定都北京,最常见的有一个观点,即为了摆脱南京旧势力的需要,于是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龙兴之地”的北京。 但这个观点很不全面,也过于小瞧雄才大略的朱棣了,因为迁都北京,对明朝至关重要,否则就可能遭遇北宋下场。 ![]() 首先,大一统的现实需要 公元938年,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此后历经契丹、女真、蒙古的统治,直到朱元璋收回幽云十六州,中间间隔大约430年。 宋朝靖康之难后,整个华北地区(地理概念上华北包含幽云十六州)历经金朝和蒙元统治,直到朱元璋收复失地,其中也间隔了大概250余年。 如此之久的被异族统治,必然风俗文化上出现“胡化”,导致南北文化割裂。其实,别说华北地区了,就是其他地方被蒙元百年统治后都已“胡风盛行”。比如服装上,明初胡服流行,“士庶咸辫发椎髻、深襜胡俗”;姓名上,汉人胡化,“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风俗上,胡礼盛行,“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显然,这两个地方胡风只会更是盛行。 ![]() 除了文化上的问题之外,从契丹、金朝再到蒙元,北方一直战乱不已,尤其元末北方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有数据显示明初北京整个人口也就10万,北方人口也不多。 因此,明朝初期的客观事实是,虽然朱元璋物理上统一了全国,但南北文化风俗上却存在巨大的割裂,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大一统。一旦处理不好,北方就可能丢掉,或者说在北方形成不了有效统治,这样的结果显然极其危险,即会北方会形成另一种文化的国家。 ![]() 为此,朱元璋一方面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和北方移民,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一方面非常无奈地选择了缺乏民族气节的北孔继承衍圣公、以此来安抚北人。 虽然经过朱元璋的治理,北方情况大为好转,南北也逐渐弥合,中华文明开始再度兴盛,但是长达250-400年的割裂局面,并非短时间内能解决,还需要继任者继续发展与巩固。由于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佳的手段莫过于迁都北方。对于朱棣而言,迁都北方的最佳城市无疑就是龙兴之地——北京。 ![]() 其次,国防安全现实需要 朱棣迁都北京,除了为了发展北方和弥合南北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这与国防安全相关。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入侵中原的途径并不多,主要是陕西、山西、幽燕等一带。 其中,从陕西、山西等进攻中原,将会面临比较复杂的地形,和众多险峻的关口,想要打到中原、快速威胁中原王朝的难度很高,也会给中原王朝调度时间。 ![]() 从幽燕就不同了,只要突破幽燕,下来就是广袤的华北平原,缺乏险峻地形阻挡,无险可阻游牧骑兵,因此游牧骑兵可以快速威胁中原王朝。北宋缺少幽燕屏障,无法依靠险峻地形防御游牧骑兵,最终历史上金兵越过幽燕后就快速抵达开封城下,制造了“靖康耻”,北宋已给了屈辱的回答。 因此,从国防安全上说,幽燕属于战略屏障,不容丢失,否则中原王朝难安。但问题是,幽燕被异族统治了430年,华北被异族统治250余年,加之民生凋零,中原王朝在此缺乏事实上的统治基础,怎么办?显然,最佳的办法就是迁都北方,对朱棣来说最好就是迁都封地北京。 ![]() 有人说,可以重兵防御幽燕防线,明朝未必需要迁都。但大树再大,如果没有诸多根须在周围汲取营养,树干又将如何?因此答案非常明显,北方缺乏发展、南北不能融合的割裂,在幽燕囤积重兵再多也难以持久,幽燕屏障迟早会破,北方将会再度糜烂,甚至再被异族占领。 当然,朱棣迁都北京,还与应对蒙古威胁相关,因为北京距离长城很近,中央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甚至反击,但定都南京的话,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总之,永乐迁都后,北京及其周边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族政权对华北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华北地区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与南方也逐渐弥合。 ![]() 最后,关于本文话题,还有两点值得一谈: 首先,朱棣迁都北京,相当于天子守国门,堵住了游牧骑兵通过幽燕南下的通道,而从山西、陕西等地入侵,短时间内难以威胁中原王朝,因此明朝得以享国祚276年。可惜的是,袁崇焕可能不了解这条防线的意义,以至让后金轻易攻破这条防线,而明朝也因此灭亡。 其次,就中国大一统和中华文明传承来说,朱元璋的确有“再造中华”之功,他的功绩被严重低估了,实则没有几个帝王可比。至于朱棣迁都北京,将之归于摆脱南京旧势力的考虑,就像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说成寻找建文帝一样用心不良,过于小瞧朱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