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现在坐在安静的清华园里写这篇文章,就是怕现在和以后的人在历史书里会漏掉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 有些历史书老是在说哪个皇上和他的亲弟弟暗中使坏,还有那个皇上和哪个妃子谈情说爱,老是讲这些没头没脑的事儿。重要的事情却从来都不提。 一、换种说法就是,这事儿得用简单的话来说明,意思还是一样的,字数也差不多。 什么是文化成熟的表现呢? ![]() 首先,得要有文字才行。 第二,得住得像城市里那样,城市规模可以小点儿,但得住得舒服方便。 第三,得有青铜器才行。也就是说,得掌握金属冶炼技术。青铜的熔点不高,所以人类要是能冶炼青铜,那就意味着迈出了冶炼金属的第一步。 ![]() 二就是说,换个简单说法,意思还是一样,字数也差不多:二嘛,就是另一个意思,说法变了,但讲的还是那回事儿,字数也保持原样。 哪四个是被称为四大文明呢? ![]() 四大古老文明包括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这四个文明。 谁是第一名呢? 现在过得最糟糕的地方要数伊拉克,它排在了第一位。 那个地方以前叫巴比伦文明。往大了说,它属于两河文明,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那片地方,在西方人们还管这叫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那个地方是人类最早发现并开始发展文明的地方,文明也在那里最早达到了成熟。当它的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时,中华文明才刚刚崭露头角。 谁是那个排在第二位的人啊? 埃及,位于尼罗河畔,位居第二。 3、争夺第三名和第四名的位置 按理说,印度应该排在第三位,而中国则是第四位。 不过因为过去六七十年里,印度考古新发现挺少,而中国考古成果比较多,所以国际上有些人就把中华文明排到了第三位。 不过,能让中国在排名上更进一步的一个重要文化宝藏,是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文化,它出现得很早,但还得等国际上的认可才行。 4、咋没把希腊文明算进去呢? 你可能会好奇,为啥那个对后来世界影响超大的希腊文明,没在这名单上呢? 全世界的学者们研究发现,这种文明其实是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在地中海相遇后产生的,虽然后来有所发展,但它不是从零开始的,因此不能列入四大文明古国之列。 5、那波斯文明又是怎样的呢? 还有一个文明,就是现在的伊朗,以前人们称它为波斯。 波斯文明其实也很古老,但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它其实是排名第一的巴比伦文明和排名第三的印度文明在陆地上交汇的产物。不过,由于它们都缺少自己的独特创新,所以也不能算作独立的文明起源。 6、现在保存得相对完好的古老文明,就只有中华文明了。 不管我们把中国排在古文明的第三还是第四位,可以确定的是,一路发展下来,到今天还没消失的那个文明,只有中华文明。 真是挺奇怪的,为啥那些曾经是文明发源地的地方,现在老是被恐怖主义缠着,灾难一个接一个,炮声隆隆不断呢?这简直就是反过来了嘛。 到今天为止,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古老文明,要说真的,也就只有中华文明了。 (1)巴比伦文化 伊拉克这个地方,很少能瞧见巴比伦文明的遗迹。尽管它的文明很古老,但却没留下什么记录,一直都是战场,千百年来不停地在打仗。 所以他们现在对古代的东西一窍不通,就连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也相当落后。 (2)古埃及的文化和历史 在埃及情况可就不一样了——现在就连象形文字是啥都不知道了。 更糟糕的是,在埃及想找法老的后代几乎没门儿,到了亚历山大,看到的几乎都是白皮肤的人,这都是欧洲侵略者混血的产物。到了首都开罗,偶尔能碰到几个阿拉伯人,那也是战后混血的结果。 法老的子孙如今在何方?金字塔建造者的后代又在哪里?血脉已经无从追寻了。 我们在尼罗河南边西岸边发现了一个法老村,但那儿的人因为几千年来都近亲结婚,所以身体和脑子都不太好。再加上他们现在都信伊斯兰教,法老真正的后代已经没了踪影。 (3)说到印度文化 那印度咋样呢?表面上看,印度啥都有,啥都留下来了。但可惜的是,他们经历了好多次的中断,好多次的消失,而且连这些事情都没被谁记载下来。 关于他们的历史,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但可以确定的是,《大唐西域记》里赞扬的那种佛教,到了13世纪时还存在,只不过现在这种佛教在印度已经不复存在了。 现在佛教是从他们那里反过来传进去的。 (4)中国的文化传承 因此,我们很难想象,竟有些地方的孩子还能那么自然地背诵着2500年前智者的话语,比如“几个人一起走,里面肯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复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收获”,“有好朋友从老远的地方来,多开心呀”这些。 但这事儿真的在咱们中华大地上发生了,所以说,咱们这是个从4200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伟大文明,从没断过。 ![]() 三种方法帮你换个说法,意思还是一样,话也更简单易懂:三样技巧让你轻松理解,说法变了,意思没差,话语更接地气。 炎帝和黄帝其实曾经是竞争对手。 ![]() 4200年前,中国经历了一段长达700到800年的文明“预热期”。在这个期间,有六位杰出的领袖,带着我们走过了这700到800年的准备之路。 先是炎帝,然后是黄帝,接着是蚩尤,紧跟着是尧、舜、禹这三位。这六位了不起的君王,为我们的4200年文明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其实就像是传说里讲的人,可能我们手头没有十分确切的资料,但大概情况是这样的: 1、神农氏 炎帝被人们称为神农氏,他是个擅长农业的专家。 首先,他给我们中国人带来了耕种的方法,这可是件大事。在炎帝出现之前,我们只能靠采摘野果和猎杀野兽为生,生活完全没有主动权。 另外,炎帝发现了火,这让我们可以吃上熟的食物,晚上也能干活,还能用火来驱赶野兽。 第三,炎帝亲自尝试各种草药,发现了中草药,这让中华民族避免了早期可能面临的一个巨大灾难——传染病,从而没有走向灭绝。 那么,这么了不起的人为啥后来会被黄帝给战胜了呢? 2、咱们的老祖宗黄帝。 黄帝心里可能琢磨的是—— 黄帝心想,炎帝(部落)确实干得不错,但那时候部落间打来打去的情况太厉害了。敌人就是那些不讲理的野蛮家伙,动不动就动手。因此,咱们得加强自身力量,得学会炼金属,打造兵器,骑上战马,到周围巡视。咱们得挑起战斗,把那些野蛮家伙给灭掉。 炎帝(部落)却觉得我这样过安静日子也挺好——当个老农民,生活也没啥不好的嘛? 然后,黄帝和炎帝的后代就打了一仗,最后黄帝赢了,炎帝部落输了。 当这两个部落的首领和手下都满身是血,面对面站着对峙时,他们根本想不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会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如果他们当时能预知这一点,也许就不会打起来了。 黄帝后来继承了炎帝的文明,因此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 3、还有蚩尤以及尧舜大禹这几位古人 不过黄帝也有个对手他打不过,那就是蚩尤。 蚩尤统领着现今山东、河南东边以及安徽北边的那片区域,管辖范围也挺广。 黄帝赢不了他,因为他也会炼金属,同样在打造兵器。 黄帝跟我们普通人没啥两样,要是碰到打不过的对手,他就会跟部落的人说那家伙是妖怪。因为文字是在黄帝那时候被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就把汉字里最不好的两个字给了那个对手,管他叫蚩尤。 后来,因为一些自然因素,蚩尤败下阵来,黄帝再次赢得了胜利。 蚩尤的子孙只能不停地逃命,一些人投降归顺了黄帝,另一些人继续朝南边跑,黄帝的军队就继续追赶他们。 会追到哪个地方呢?据说是追到贵州那一带,现在那里的苗族,据考证,就是蚩尤的后代。 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继者,他们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来,完成了这项准备工作,随后就迎来了中华民族更加关键的4200年,直到我们迈进了文明的行列。 ![]() 四种方法帮你轻松搞定这事儿。 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同一时代出现了 ![]() 咱们说古代历史啊,得跳着看。到了公元前5世纪那会儿,中国文明和其他地方的文明都发生了一件大事——就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同一时间都冒了出来。 1、中心时期 咱们来制定个时间安排吧: 释迦牟尼比孔子大了14岁。 孔子离世十年后,古希腊那边,苏格拉底来到了这个世界。 古希腊里最厉害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比孟子年长12岁,比庄子大了15岁。 阿基米德和韩非子年龄相差只有7岁。 这个顺序大家其实还可以继续排,那给大家的感觉是啥呢?就好像那时候聪明人全冒出来了——相差10岁、14岁的,不也算是同一时代的人吗? 大伙儿陆陆续续迈进了文明的世界,接着一点点变化最后带来了大不同。智能迎来了大爆炸,人类集体进步了,聪明才智遍地开花。 那时候,德国的法兰克部学派管它叫轴心时代,就是说,人类的智慧中心就在那个时代。 在这个重要时刻,中华文明也在场,虽然古希腊不是这一文明的开创者,但在那个时候,它的表现尤为出色。 2、分配任务和责任 换句话说,当古希腊的哲人在海边琢磨事儿时,印度的哲人正在恒河边打坐冥想,而中国的哲人呢,则在黄河边上悠闲散步。 并且他们各自的任务也有所不同:希腊的哲学家主要是琢磨人和东西之间的联系,印度的哲学家主要是思考人和神灵之间的关系,而中国的哲学家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中国的哲学家,不管是哪家哪派,他们都不太琢磨物件儿,也不太琢磨鬼神这事儿。你看民间到处都是关于鬼神的信仰,但你去瞧瞧诸子百家,他们很少考虑这两方面。 他满脑子想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印度哲学家琢磨的是人和神之间的联系,这里说的神可不是迷信里的那种。用咱们现在的科学来解释,它就像是“超验世界”,一个高于我们日常经验,存在于抽象层面的另一个世界。 别觉得他们是迷信,这其实是中国哲学里缺少的东西。因此,玄奘他们才去印度取回佛经。 西方哲学琢磨的是人和东西之间的关系,重点不在于只盯着物质好处,而是更多地想人和周围世界的事儿。也因此,他们现在的自然科学特别牛。 3、保护文明得靠国家的行政力量来出手帮忙。 虽然有些人在海边沉思,还有些人在河边闲逛,但不管他们的想法有多深刻,要是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国家的保护,这些想法也只能像风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孔子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要是他说的话没人听,就算是学生听了记下来,那些笔记也很快就会被人烧掉。那这样的话,他的话又怎么能流传到现在呢? 这世上聪明人多了去了,为啥偏偏就他们几个出了名?这背后啊,还得靠行政力量的帮忙——得靠国家出手,对抗野蛮,保护文明。 ![]() 五种方法帮你轻松搞定这事儿。 封建王朝时期 ![]()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人们的脑子突然变得特别灵光,紧接着就迈进了帝国时代的大门。 两个大帝国同时存在:一个在西边的罗马帝国,另一个在东边的秦汉帝国。 巴比伦、波斯,还有印度的孔雀王朝,这些帝国一个个兴起又衰落,如此反复。最终,地球上出现了两大长时间并存的强大帝国,它们就是位于西半球的罗马帝国和东半球的秦汉帝国。 秦朝很快就没了,汉朝却持续了挺久。秦汉这两个朝代,在世界上很有分量。 2、大伙儿的对手:北方的野蛮人 这两个大国碰到了一个共同的对手,就是北方的野蛮部落。 中国古时有个强悍的部族叫匈奴。为了对付匈奴,秦汉两朝皇帝用了两招,秦始皇选择修建长城来防御,而汉武帝则是通过打仗来对抗。 汉武帝统治了五十多年,一直都在打仗。这期间,他培养出了像卫青、霍去病这样优秀的大将军,并让他们去领兵作战。最终,匈奴被打败了,落荒而逃,但汉朝也因此打得筋疲力尽。 咱们在这儿跟匈奴干架的时候,罗马帝国那边也正跟北方的野蛮人较劲呢。到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北方的野蛮人给打败,最后消失了。 那么这个北方的野蛮部落究竟是哪一路神仙呢?其实就是被汉武帝赶跑的匈奴,他们一路向西逃窜。到了那边后,和当地的野蛮人联手,经过好几代人的打拼,最终把罗马帝国给搞垮了。 地球上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消失了,从那以后,欧洲就迈进了中世纪,经历了漫长的一千年黑暗时期! ![]() 六这个数字,就是说六嘛,意思还是一样的,就是换了个说法。 秦朝和汉朝时期的文化与成就。 ![]() 中国秦汉时期也碰到了大问题,虽然赶走了匈奴,但北方还有好多野蛮部落呢。 1、鲜卑族当家做主 那时候,中国被鲜卑族这个少数民族给统治了。 汉族在中国擅长耕种,而鲜卑族不会,因此难以管理汉族。所以他们觉得,如果把农田废掉,让牧场恢复起来,回到他们熟悉的游牧生活方式,这样就能统治下去了。 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强硬的做法,就是杀掉所有的汉族人;而另一种温和点的做法是,不杀光他们,而是让他们做奴隶来干活。 2、冯太后与孝文帝这两位重要人物 让华夏儿女感到无比庆幸的是,鲜卑族中竟然涌现了两位非常杰出的人才。 有个女性,她本是汉族人,但在鲜卑族里当上了太后,名叫冯太后,大家都叫她“文明太后”。 还有就是她的孙子,来自鲜卑族的拓跋氏,名叫拓跋宏。在汉族的历史记载里,他是北魏王朝的孝文帝。 孝文帝年仅33岁便去世了,算是个非常年轻的君王。在他奶奶辅佐下(奶奶过世后,他独自掌权没多久),短短八九年里,他办成了好几件大事。 我们在打仗方面赢了,但说到文化,我们还是得向汉文化学习。 一、不再使用鲜卑语,要求全部官员都去学习汉族语言。 二、别再穿鲜卑的衣服了,得换上汉服才行。 三、他们把原来的首都,也就是现在山西大同的地方,搬到了河南洛阳,也就是农耕文明比较集中的地方,还推行了像《均田法》这样的农耕文明法律。 四、鲜卑族的贵族们使劲想和汉族结亲,这样一来,两族之间就有了血缘关系。 3、孝文帝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大家可别小瞧,这几条规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效,这成效大得让人难以想象。 首先,中华文明不但没消失,反而变得更加强大了,要知道,它可是差一点儿就没了,不像罗马文明那样真的已经消失了。 怎么变得这么厉害了呢? 咱们古代的诸子百家确实挺好,但有个问题就是都太文雅了点。 仅靠他们能不能创造出伟大的文明成果?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们没啥活力,也不够强大有力。 这一点,鲜卑族人做到了,他们愿意放弃自己的鲜卑话,也愿意不再穿鲜卑的传统衣裳,但他们永远保留着在马背上驰骋的英勇,永远保留着那种天高地广的豪迈气概。 要是把这一点加到儒家学说里,加到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咱们中华立马就会变得非常强大。 大家能明白我说的意思不? 因此,有些人不清楚,觉得仅靠诸子百家的思想就能造就强大的国家,但这其实不够,还得有北方少数民族那种刚强和野性的融入,中华文明才能达到平衡。 第二,孝文帝感觉自己学问不够,就向汉族文化学习,同时还向其他各种文化求教。 因此,他选择了印度文化作为导师,因为那时佛教刚好传了进来。佛教里还带有亚历山大东征时期留下的希腊文化影子;接着,他又向希腊文化学习,因为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相近,他便也向波斯文化求教;此外,他还向巴比伦文化学习。 中华文明向全球各地的优秀文化学习,把它们都当作了自己的老师。 你要是不信,可以去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瞅瞅,一进去你可能会纳闷,咋感觉像是看到了罗马的廊柱呢? 那是希腊文化留下来的东西。 那些佛像代表着印度文化。 为啥都是鼻子高高、眼睛深深的呢?这都是受希腊雕刻家影响留下来的风格呗。 希腊的雕刻大师们,经过一番波折后,融合了迦陀螺文化等残留元素,再加上波斯和巴比伦的文化影响,这些文化元素都汇聚在一起。就拿云岗石窟来说,它简直就成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一个大聚会。 让我打个比方来说,这些文明原先都挺高傲,彼此之间没啥来往,就像大学里那些教授,一个个都挺自负,见了面也就客气地点点头,谁也不搭理谁。可没想到,后来来了个年轻的办公室主任,他把每位教授都当作自己的老师,热情地邀请他们喝茶、吃饭,还组织大家一起开会。这么一来,这些教授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融洽了,融合到了一块儿。 这位年轻的办公室头头,其实就是我们北魏的孝文帝,他让各种文化融合到了一起。 真是太棒了! 首先,中华文明突然间变得完善而均衡,展现出了蓬勃向上的强大力量。 第二,中华文明吸取了其他文明的精华,这样一来,诸子百家的两个缺点就被改正了。 诸子百家的一个问题就是太过文雅,行动起来不够果断;而且,他们思想太局限,不了解世界上还有其他不同的文化。 现在我们总在说国学、谈文化,但问题就出在这两点上:一是光说不做的文绉绉,二是闭目塞听的排他性,不去了解其他文明。 不过到了公元5世纪,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这两个问题就已经被解决了。 改掉这两个缺点后,第三个好处就显现了——他不是赞同结婚不分族别吗? 提倡联姻之后,就产生了新一代身强体壮、有文化且才智出众的领导人。 因此,很快就要迎来一个了不起的时代了,那个时代就是唐朝。 ![]() 七天时间匆匆而过。 一个了不起的时代 ![]() 中国就这样走进了大唐,一个伟大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大家要知道,隋炀帝和唐太宗这两位皇帝,他们身体里都有一半的鲜卑族血统。再看看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他身体里鲜卑族的血统占了四分之三呢。 因此,这个不起眼的民族,凭借着明智的选择,将自己的血脉融入了一个强大的民族之中,共同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朝代。 因此,我们要对那位33岁就离世的北魏孝文帝怀有敬意。 他让中华民族躲过了一场可能的大灾难,没有走向灭亡,并且一举弥补了中华文化中存在的许多重要不足。 5世纪之后,一切都大变样了,那时候罗马帝国已经衰败,世界步入了黑暗的中世纪。 因为孝文帝等人的付出,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迎来了辉煌的唐朝。7世纪的唐朝,直到现在仍让人热血沸腾。 那时候,罗马帝国垮了之后,罗马城里的人少得可怜,连五万都不到。相比之下,在欧洲其他地方,有个一万人的城市就算挺不错了。 那时候,大唐的京城长安,城里头的人数就有一百万,还不算城外的人呢。 七十多个国家的外交团队,超过三万的外国学生在这里,大家吃着阿拉伯风味的面食,看病靠罗马医术,流通的货币有拜占廷的金币和波斯王朝的银币。 全球各地的宗教在那里都有自己的地方。东西价格很便宜,犯罪的事情非常少,大家过得特别幸福。 我有一次去了埃及南部一个地方,那地名叫底比斯。当时有个英文讲解员在给我们介绍,他说底比斯很可能是古代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刚说完,她又赶紧用英语加了一句,说当然得除掉唐代的长安。这个得提,不提就显得没见识了。毕竟唐朝太了不起,太灿烂了嘛。 有人认为,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文化重镇有三个:一个是公元7世纪时的长安,一个是19世纪的巴黎,还有一个就是现在的纽约。 文化中心是啥意思呢? 文化中心就是全球的文化创作者都汇聚在一起的地方,他们在那儿展示和发布自己的文化作品,这就是文化中心。 不过,比起公元7世纪的长安,19世纪的巴黎、还有现在的纽约,都有个不足,那就是少了点诗意。 长安特别有诗意,一到晚上就实行宵禁——这宵禁可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维护秩序。108个坊的大门一关,大伙儿就只能在自己的坊里转悠了。 因此下午那段时间很关键,那里有好多酒吧,据说这些酒吧都是由来自中亚,比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那些地方的漂亮姑娘,也就是胡姬们经营的。 晚上的时候,李白、王维他们骑着白颜色的马来到胡姬酒店饮酒作乐,这事被记录了很多次,而且他们自己也写了很多诗来描述这样的场景。 要是你喜欢自由点,觉得宵禁太约束,那就往东边去洛阳吧,洛阳也很热闹,没有宵禁的限制。 要是你想更浪漫些,就继续往东边走到扬州,那儿啥束缚都没有。因此,他们的心愿就是去扬州。 那时候,除了这些地方,成都其实也已经非常热闹了。 这就是唐朝,7世纪到8世纪那会儿,中华文化的展现简直太棒了,特别耀眼。加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还有跟日本的交流,它稳稳当当地成了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这事儿全世界都承认。 ![]() 八这个数字,说起来简单,意思就是七后面那个,数东西时常常用到,代表着一定的数量和顺序。 宋朝和元朝算不算好的时代呢? ![]() 宋朝其实挺好的 宋朝时,你可以找出很多它不行的原因,比如打仗总打不过别人,就连两个皇帝都被俘虏了,这不是挺丢人的吗? 有个挺会打战的岳飞,可惜被杀了。你看,宋江没法活了,武松也没法活了,林冲也待不下去了,最后都只能跑到梁山去。 看起来没人能打仗了,现在只能靠一户人家来管国防。而且,也不知道男人们都去哪了,全是女将在守护着国家。 那么,他们军队的领头人是谁呢?是那位被称为百岁出征的佘老太君。你想啊,让一个一百岁的老人家来领兵打仗,这个国家是不是有点儿离谱? 皇上被夺位了,好汉们上了梁山,国防大事竟由一群女士掌管,头头还是个老太太。这些多半是小说和戏文里编出来的,大伙儿可别全当真啊。 瞅瞅挺有意思的,毕竟小说戏剧有时候并不全按历史来,咱不能用真实历史的标准去衡量艺术作品。 因此,吴晗曾说过,我们这些研究历史的人,都特别喜欢看像杨门女将这样的故事,毕竟它没真实发生过,所以看起来特别轻松自在。 这些年来,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已经从只看重国家朝廷的繁荣,转变成了关注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 我们以前总以为朝廷强大就是一切,就像那个哥哥杀弟弟的事情,还有宰相搞的阴谋,都觉得这是朝廷强大的表现。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真正关键的是咱们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如果说宋朝的朝廷兴盛程度,那并不算好。但要是从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来看,那就相当不错了,这从《清明上河图》里就能看出来。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汴梁的热闹市井生活。 用咱们现在经济学家的说法,宋朝的经济总量是唐朝的两倍,那时候各行各业都特别繁荣。你瞅瞅那清明上河图,就一清二楚了。要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宋朝还真是挺不错的。 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确实斗不过游牧文明。游牧民族几十万的骑兵浩浩荡荡一路南下,你在农田里临时召集的那些士兵,很难抵挡得住,就算有很多像岳飞那样的猛将,也难以抵挡。 那么,最后是哪个人的军队把宋朝给灭了呢?是成吉思汗的军队。 成吉思汗的军队,世界上谁能与之匹敌?根本没人能打过! 他攻占了亚洲的大半部分,还占领了欧洲的半边天,正当他打算渡过地中海去征服非洲时,我们从非洲皇帝的日记里读到,成吉思汗大军压境,我们得赶紧准备投降事宜了! 其实,到了那个时候,统治的已经不是成吉思汗自己了,而是他的子孙后代了。 元朝其实挺出色的。 蒙古大军到了,元朝时期可能就不大景气了吧? 有些汉族的教科书总是讲元朝不好,说那时候汉人地位不高,而且元朝存在时间也短,只有九十多年。但这其实是汉族历史学家的一种偏见。 要是放现在来看,元朝相当出色。我来说几个例子证明一下: 首先,大家都知道后来欧洲终于觉醒了,他们被一本书深深吸引,兴奋得不得了,航海家们个个使出浑身解数,都想按照这本书去探索并占领新的地方。 哥伦布的船舵旁摆着一本书,麦哲伦的驾驶室也有同样一本书,达伽马的船上还是放着那本书,它就是《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这位探险家来自欧洲的威尼斯,威尼斯在欧洲算得上非常美,但马可波罗却对欧洲人说,他的老家并不算最美,他认为世界上最漂亮、最高贵的地方其实是中国。 他跑了杭州、北京还有好多地方,都说中国最美,那里既有钱,又有文化,人们还讲礼貌,结果那些航海家都像着了魔一样往中国赶。 那本让全欧洲都兴奋不已的《马可波罗游记》,它记录的是哪个时代呢?没错,就是元朝。 因此,元代并不像现在有些历史老师说的那么差劲,它其实非常有意思。 你瞅瞅马可波罗的叙述,那叫一个精彩,这是首要的一点。 第二,元代让我们觉得挺好的地方在于蒙古军队的威猛,它们让中华帝国的疆土稳定了下来。 咱们现在的外交部发言人说了,从元朝起,中央政府就开始实实在在地管着新疆和西藏了。为啥说从元朝开始呢?因为唐朝那会儿,虽然文成公主嫁过去了,但还没做到真正有效地管治西藏呢。 不只是新疆和西藏,从元代起,广西、贵州、云南这些地方也都开始被有效地统治了。 就是那群蒙古骑兵,它们基本上稳定了大中国的边界,这是元朝的第二大贡献。 元代第三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艺术发展得特别好。 富春山居图是哪个朝代的画作呢?是元代。那青花瓷最顶尖的作品出自哪个时期?也是元代。 要记住,这个朝代虽然只有不到一百年,时间很短,但啥新事物都冒出来了。 那时候,中国文化好像啥都不缺,但说来也怪,就是少了样东西——戏剧。 这是咋回事呢?孔子没看过戏,孟子也没瞧过戏,就连艺术造诣那么高的屈原也没看过戏,这也就算了,没想到连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也没看过戏,中国这现象真挺奇特的! 2500年前,希腊的悲剧很火,印度的梵剧也很火,可咱们中国那会儿还没戏剧呢,为啥中国没发展出戏剧来呢? 不过到了元朝,这些麻烦事儿都搞定了。 元朝时期,科举制度被停了好多年,导致那些本来要参加考试的人没了出路,为了糊口就跑到杂技团、戏班里,说:“我来给你们写点剧本啥的。” 这里面有关汉卿,还有写了《西厢记》的王实甫,写了《赵氏孤儿》的纪君祥,以及马致远等一大帮人。 元代诞生的戏剧让中国的戏剧迅速追上了古希腊的悲剧和古印度的梵剧,好像一下子把中国文化里的好多问题都给解决了。 元朝的皇帝们不太懂汉文,但他们特别爱看戏,这样一来,戏剧就迎来了大发展。之后出现的昆剧、京剧,在文学上都没法跟元杂剧比,也比不上关汉卿的作品,还有《西厢记》和《赵氏孤儿》,总之就是都比不上。 因此元朝真的很棒,仅用90年的时间就把那些问题都给处理好了。 ![]() 九这个数字,就是说有九个东西或者九件事情的意思。 文化上的严格控制与封锁海洋的政策 ![]() 可惜的是,明朝和清朝的情况反而不妙,它们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因为我们辉煌了太久,以至于变得自满、保守,不再那么开放了。 第二,朱元璋是从平民起家的,他推行了文化上的独裁统治。 文化专制主义说白了就是文字狱,只要你哪个字说得不对,全家都可能要掉脑袋,有时甚至整个家族都会受牵连。那个字写得咋样,对不对,全凭别人怎么解释。 朱元璋过寿辰时,有人提了个“生”字祝寿,他却以为人家在挖苦他当过和尚。他说“生”和“僧”读音相近,像是在讽刺他,结果就把那人给处死了。 明朝一开始国力挺强,但这种想法却让文化和创造力大大落后了,再加上我们闭关锁国——所以从明朝到清朝,国家就慢慢变弱了。 这里还有一个缘由,就是欧洲突然之间快速发展了起来。 文艺复兴那会儿,欧洲就像睡了很久很久的大觉,足足一千年呢,夜晚漫长无比,所以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来,他们对黎明的到来感受特别深。 因为中国唐代和宋代的历史太过耀眼,所以我们对新的曙光没啥感觉,反而变得越来越普通了。 这说的是明朝和清朝的事儿。让人现在挺郁闷的是,明朝和清朝的那些皇帝,他们满脑子就只有北方的长城边境。 其实,世界上有三种主要的文明类型,一种是农耕文明,就像我们种地这种;一种是游牧文明,就像成吉思汗他们那种放牧的生活方式;还有一种就是海洋文明。 中国主要是个农业国家,以前跟游牧民族打交道时,我们会修长城、打仗。这些都是因为游牧民族的关系。但后来,我们跟他们的关系变好了,就不那么害怕了。到了清朝,就不再需要修建长城了。 但对于海洋文明,我们始终都像只坐在井里的青蛙,见识有限。 明朝时候,郑和曾出海远航,但回来后都疯了,我们连郑和先生究竟死在哪儿都不清楚,他的坟墓位置也全然不知。 这就是闭关锁国的海禁时期,它带来的教训,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体会。 海被悄悄加强了武装,我们却浑然不知;海也被偷偷划分了地盘,我们还是不知道。如今,东海、南海的诸多麻烦,其实都能追溯到明代和清代。 翻开历史书,总会碰到讲明朝时候打倭寇的那一段,那时候出了个大英雄叫戚继光。 倭寇确实得打,因为海盗实在太多了。不过呢,倭寇这事儿被弄得太夸张了,那时候有不少做海外买卖的人,我们都错把他们当成倭寇给打了。 那时候做海外贸易得靠武力来保护自己,可明代的皇帝心想,你们怎么能私藏武器呢?于是就把他们当成了海盗来攻打。 现在通过研究历史我们了解到,那时候被叫做倭寇的人,我们误以为他们是日本人——因为当时觉得个子矮小的人都来自日本。 其实啊,那些倭寇的头头是个来自中国安徽的人,叫汪直。他临终前说了句话,意思是希望朝廷能解除海禁,多支持海上贸易。 “要是放开海上限制,海盗也能变商人;要是不放开,商人就得变海盗。”这是汪直临终前说的话。 汪直又讲道:“要是你们听我的,那东海上的各个岛屿就都能算咱们中国的地界,都由我来管辖。” 但是,我们最终还是把他给处决了。 所以说,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大的历史误会。 就是因为我们太封闭、太保守,还犯了不少错误——这种文化上的专制,让明朝和清朝这两个很长的朝代,跟以前比起来真是差远了,跟中国历史的其他时期也没法相提并论了。 经过明清两朝的文化发展,咱们现在数数,能跟以前的文化大咖,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苏东坡,还有李白、杜甫他们相提并论的人,又有几个呢? 可能就那么一两个人吧。 在明清两朝好几百年里,能跟早期那些大人物相提并论的就俩人,一个是明朝的哲学家王阳明,另一个是清朝的小说家曹雪芹,他们俩能跟那些前辈相提并论,其他人可都比不上,这都是因为当时的文化太专制了。 但当欧洲苏醒过来时,情况就大变样了,这也导致了19世纪中华文化遭遇的悲剧。 说的是哪种让人难过的结果呢? 首先,每一场仗都是从海上打响的,跟长城没啥关系;其次,我们打的每一仗都输了,而且输得很惨。 起初,我们打不过远方的英国和美国,还有法国。可到最后,竟然连我们以前的一个小徒弟日本都打不过了,那就是甲午海战的时候。 到现在,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已经垮了。说起来,一百多年前中国签了个条约,按照那个条约,中国得给那些强国赔4亿5千万两银子呢。 这个协议简直太丢人了,要知道那时候咱们中国人口正好是4亿5千万,就连我们的曾祖父那一辈,也都在承受这份屈辱。 他可能就是个平平常常的老百姓,从没见过白银啥样,可还得硬着头皮,从自己的血汗钱里拿出一两来给那些外来的强盗。 现在我们依然能读到当年英国、德国、法国一些学者写的书籍,他们提到:“这么巨额的赔款,要是摊到任何一个有钱的国家头上,不管让谁来赔,那肯定得赔得倾家荡产,再也翻不了身了!就是说,会永远穷下去,再也起不来了!” 这是在那个条约签署之后,一些有良知的欧洲哲学家发表的言论。 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今天,咱们可以给天上的曾祖父他们报告个好消息——咱们没垮掉,外汇储备还是全世界最多的。 十就是数字里的那个十,代表着有十个东西或者数量达到了十。 过去那段光彩照人的日子 ![]() 这么一想,我忍不住眼泪直流,咱们中华民族可真是历经了好多艰难困苦啊……但好在中华文明还是挺过来了。 为啥这一百年过得这么快呢?全靠4200年前那股子雄壮力量在撑着! 遇到灾难时,这个民族肯定会有种危机感;同时,他们心中那份历史的光荣也会被激发出来。 于是他回过神来,这种文明直到现在仍然充满活力。 四千二百年前,也就是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人类迎来了智慧的飞速增长,那时候,孔子等人和全球最聪慧的头脑一起探讨各种问题。 接着就来到了帝国时代,我们成了地球上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 公元5世纪时,那个大帝国消逝了。而我们中国呢,却像凤凰涅槃一样,迎来了辉煌的唐代,接着是宋代,真是了不起。元代也挺棒的。 可谁承想他们竟然醒来了,一醒来就超过了我们。到了19世纪,我们被追得那叫一个狼狈。就在最狼狈那会儿,中华文明以前的那种优势又被激发出来了,因此直到现在,我们还过得去。 这里面好像有种说不出的奇妙力量,就像为啥聪明人总是一起出现呢?还有,他们为啥会各有专长?这些我们都不清楚。 还有两件我们压根儿没搞明白的事儿:就是当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咱们中华民族眼看就要遭殃的关键时刻,有个守北京的官儿,名叫王懿荣,他碰巧发现了甲骨文,而且就是他发现的。 他选择在八国联军入侵那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书桌上遗留着几片甲骨文的碎片。这些甲骨文碎片向我们展示了,四千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个辉煌的商朝。 就在那两天,当八国联军闯进北方的时候,敦煌意外地找到了藏经洞,这事儿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个辉煌的唐代。 让我打个比方来说这两件事吧,就好比有个武士被打得落花流水,全身是血,倒在地上快不行了。可就在这时,他忽然听到了小时候唱过的歌,于是他又扶着棍子,勉强站了起来。 这童年的歌声就像是那时候的甲骨文,就像是我们找到唐代曾经辉煌的证据,他又重新振作起来了。 这位英雄历经无数艰难困苦,却始终屹立不倒,是个永远不会被击败的勇士! 大家都知晓的那个名字,就是中华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