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展飞:把看不惯的事看惯

 莱西一中 2025-06-11 发布于山东
晚上与同事小聚,席间有同事说我现在的笔触没有了往日的犀利。
我笑言:要看得惯一切。
回来再看一看前面写的东西,同事说的倒也中肯,确实很长时间没有写批判类的东西了。
大概,是心老了吧。
曾几何时,年少轻狂,总有很多看不惯的人和事,看到了也总想说点什么,其实现在想来,还是自己的格局小了。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意思就是不要去评论那些是是非非,不要去管那些闲事,要与世俗和谐相处。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看不惯的人和事越多,其实越能说明自己的度量越小,境界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如果我们能接受这个世间的一切美与丑,能理解这个世界上一切芸芸众生,不以分别心去看他们,这才是一种大格局。
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事情,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看法自然也就不痛。
当一个人能从容恬淡地看着这世界上灯红酒绿,安静地看着这个世界上的熙熙攘攘,甚至于能以更慈悲的心态看着这世上受苦的众生,我想这种认知和境界就有了很大的提升。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你看不惯这一切,在于自己的境界不够。
用自己的尺度和标准,去丈量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无疑是自寻烦恼。
想起了那句话:太平洋很大,容得下中美两个国家。
同样,这个世界很大,也容得下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有自己的活法,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又何必多言。

深夜伏案重读旧文,那些曾引以为傲的锋芒如今看来竟带着几分刺目。年轻时总把"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作勋章,现在才懂得,真正的清醒是看见千万种活法后的沉默。

当我终于学会用慈悲眼光看世界时,反而失去了表达的冲动。就像老茶客能尝出普洱里六十种滋味,却只说"好茶"二字。

这种沉默不是妥协,而是明白每个偏执背后都有未被讲述的故事——那个闯红灯的外卖骑手,可能是赶着给住院女儿送饭的父亲。

写到这里,突然就想起了苏东坡在《定风波》里写的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种通透何尝不是千万次碰壁后的温柔,我想,下一次再讲这首词的时候,我一定会讲出不一样的感觉。

现在想来,批评是容易的,理解才是修行。

就像青铜器要历经"失蜡"的痛苦才能成型,人的认知也需要融化固有的模具。那些我们曾激烈反对的,或许只是尚未抵达的彼岸;那些誓死捍卫的,可能只是还没看透的执念。

现在也终于明白,真正的成熟不是磨平棱角,而是让锋芒内化成骨血里的星光。就像古琴的漆面要开裂才显苍劲,普洱的茶饼需陈化方得醇厚,文字也该有种历经沧桑后的慈悲——它不灼人眼目,却能在某个深夜,突然照亮读者心里积尘的角落。

当笔尖不再急着戳破世界的表象,反而能蘸取更深的真实。这种转变不是钝化,而是像雨水渗入大地般,学会用另一种方式滋养万物生长。

或许有一天,我的文字会像褪去烈性的老酒,少了点灼喉的刺激,多了点回甘的余韵吧。

一定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