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与时令现象对应,为何那么准时?

 昵称503199 2025-06-11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

立秋一过,天气立马变得清爽许多。虽说接下来可能还有秋老虎出现,但整体炎热趋势已是强弩之末。

正如惊蛰节气一过,蛰伏的虫鸟开始出没,第一声春雷也准时应和。不禁感慨,作为古代中国的创新性发明,节气与时令现象对应,为何那么准时?

图片

二十四节气为何那么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每一个节气都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相关联。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角度在不同时间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不同节气的出现。

二十四节气与时令现象的对应之所以那么准时,是因为它们是根据天文现象和地球运动规律制定的。每个节气都代表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一个特定位置,而这些位置与地球上的气候、季节、物候等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二十四节气可以准确地预测自然界的变化和时令现象的发生。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十四节气以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季节的更替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温度的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及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所以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其准确性在于它的产生与每个自然年,对应的气象更迭、物候变化密切相关。

图片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节气已经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气候”一词就是从二十四节气而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一年共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在中华大地上的劳动人民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图片
图片

二十四节相关的农谚和习俗:

立春:

图片
图片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经开始,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这时候许多地方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等习俗,俗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前一天叫“迎春”。


雨水:

图片
图片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 2 个节气。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惊蛰:

图片
图片

惊蛰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春分

图片
图片

春分春分,是春季第四个节气。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此进入春季。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也有气候上的意义。春分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 12 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清明:

图片
图片

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五个节气,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 4 月 4 日-4 月 6 日之间。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活动。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图片

谷雨:

图片
图片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立夏:

图片
图片

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7 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立夏后,华北、西北等地区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高温干旱更加容易导致减,抗旱仍是麦田管理的主要任务。立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图片

在我国沿海一带,立夏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就是立夏这一天,孩子们带着煮好的鸡蛋去比赛,两个鸡蛋尖头碰尖头,圆头碰圆头,哪个鸡蛋先破为输,最后决出蛋大王、蛋二王等。

小满:

图片
图片

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节气是收获的前奏,“三夏”大忙的序幕由此拉开,农事即将进入一年中最繁忙的阶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而在北方,此时气温已明显升高,天气干燥,雨水较少,土壤缺乏水分。因此,北方地区要及时做好蓄水、保水工作,以备作物生长的需要。

芒种:

图片
图片

芒种,夏季的第 3 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

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芒种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图片

夏至:

图片
图片

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白天最长,黑夜最短,阳气达到极致,阴气初生。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开始滋长。夏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节点,也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大喜大悲,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同时,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

图片

小暑:

图片
图片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经常出现在夏至的 28 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大暑:

图片
图片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自古以来,民间都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

需要注意的是,大暑时节虽然炎热,但也是一些地区雨水充沛的时期,要注意防范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图片

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清同治年间,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时节为最流行。人们认为这是五位凶神所致,于是在江边建了五圣庙,在大暑节这一天,用特制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立秋:

图片
图片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3 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大喜大悲,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同时,秋季气温多变,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图片

处暑:

图片
图片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事活动十分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大喜大悲,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同时,秋季气温多变,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欧阳修

《九成宫醴泉铭》

限时抢购!不要错过!

 ¥39.9

¥ 19.90

图片

白露:

图片
图片

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

白露是一个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节气,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作物逐渐成熟。农民们要注意及时收获作物,避免遭受损失。此外,白露也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大喜大悲,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同时,秋季气温多变,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图片

秋分:

图片
图片

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图片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现代社会的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寒露:

图片
图片

寒露,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图片

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霜降:

图片
图片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有霜出现。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霜降也有一些特殊的含义。例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霜降时节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天地和祖先的保佑;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霜降时节吃一些特殊的食物,如柿子、栗子等,以庆祝这个节气的到来。

立冬:

图片
图片

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立冬是冬季的起始,也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的季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冬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立冬时节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天地和祖先的保佑;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立冬时节吃一些特殊的食物,如饺子、羊肉等,以庆祝这个节气的到来。同时,立冬也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情绪平稳,避免大喜大悲,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同时,冬季气温低,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图片

立冬日忌讳吃生冷食物, 如萝卜 、 水果等, 否则会损伤身体。

图片

好物·推荐

图片

小雪:

图片
图片

小雪,气温下降, 开始飘雪花。农民开始进行农田水利修整,整修道路, 开展副业活动等。农谚有“千家万户 ,沫子粪土”,“ 修渠筑坝, 天旱不怕 ”, “ 修好水渠筑好塘,年年丰收有保障”, “修好水利, 一本万利”,“场光地净, 五沟挖通”, “薄地想丰收, 冬闲挖深沟”。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国江南一带的传统习俗。

图片

大雪:

图片
图片

大雪,天寒地冻、 大雪纷飞 。“麦盖三床被, 头枕蒸馍睡。”

农民进入农闲期,并开始磨粉, 加工粉条、粉皮等。

大雪忌无雪, 俗谚有“大雪不见雪, 来年不收麦”, “今年大雪把门封, 来年一定好收成”, “雪水化成河, 麦收不会薄”,“大雪丰收来, 无雪少吃麦” 之说。

图片

冬至:

图片
图片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天气渐入严寒。

《 冬九九歌》:“ 一九二九闭门塞手, 三九四九冻死鸡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农业生产上, 除继续进行防冻、积肥等工作外,农民会为人畜的安全过冬进行准备。

冬至后白天将逐渐变长,“吃了冬至饭(姜饭), 一天长一线” 。冬至忌无雨, 俗谚云:“立冬无雨看冬至, 冬至无雪一冬晴。”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现在冬至日这一天北方人要吃饺子,南方人要吃汤圆。传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因为饺子就是张仲景发明的。

图片

小寒:

图片
图片

小寒,进入严寒天气, “小寒大寒, 滴水成团”, “小寒冻土, 大寒冻河”。

梅花做为第一花信(二十四番花信风: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 8 个节气里共有 24 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在小寒时节开放,而梅花自古就是诗人们咏赞不衰的题材。

图片

大寒:

图片
图片

大寒,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时在农历十二月,准备过春节, “小寒、 大寒、 杀猪过年”。

在大寒节气中,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节,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现在的习俗依然是吃“腊八粥”,在冬天温暖的火炉边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的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图片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早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与作用,成为日期上的附注。

但“二十四节气”是值得传承发扬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农业产业还有一定的指导性做用。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会发现不管每年天气如何变化,总是和二十四节气可以对应起来。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