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中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规律,总结出的一套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时间体系。它不仅反映了季节变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分为三个候,共计七十二候。 二、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歌是帮助人们记忆节气顺序和特点的歌谣,其内容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三、二十四节气及其特点以及与之对应的古诗词1.春季立春·日期:2月3日或4日 ·特点:春季的开始,万物复苏。 ·七十二候: o初候,东风解冻:东风吹拂,冰雪开始融化。 o二候,蛰虫始振: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o三候,鱼陟负冰:鱼儿开始在水面上游动。 o《立春日感怀》(宋·陆游)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依依绿未匀。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暮愁人。 雨水·日期:2月18日或19日 ·特点:降雨增多,天气渐暖。 ·七十二候: o初候,獭祭鱼:水獭开始捕食鱼类。 o二候,候雁北: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o三候,草木萌动:草木开始发芽。 o《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惊蛰·日期:3月5日或6日 ·特点:春雷惊醒蛰伏的动物。 ·七十二候: o初候,桃始华:桃花开始盛开。 o二候,仓庚鸣:黄鹂开始鸣叫。 o三候,鹰化为鸠:鹰开始化为鸠。 o《惊蛰》(宋·陆游)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九九江南寒尽,杏花春雨又东风。 春分·日期:3月20日或21日 ·特点:昼夜平分,春意盎然。 ·七十二候: o初候,玄鸟至:燕子飞回。 o二候,雷乃发声:雷声开始响起。 o三候,始电:闪电开始出现。 o《春分日》(唐·杜牧)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日何须早起。 清明·日期:4月4日或5日 ·特点:天气晴朗,万物清明。 ·七十二候: o初候,桐始华:桐树开始开花。 o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开始变为鹌鹑。 o三候,虹始见:彩虹开始出现。 o《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日期:4月19日或20日 ·特点: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物生长。 ·七十二候: o初候,萍始生:浮萍开始生长。 o二候,鸣鸠拂其羽:斑鸠开始整理羽毛。 o三候,戴胜降于桑:戴胜鸟飞到桑树上。 o《谷雨》(宋·范成大)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夏季立夏·日期:5月5日或6日 ·特点:夏季的开始,气温升高。 ·七十二候: o初候,蝼蝈鸣:蝼蛄开始鸣叫。 o二候,蚯蚓出:蚯蚓开始从土中钻出。 o三候,王瓜生:王瓜开始生长。 o《立夏日忆京师诸弟》(唐·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小满·日期:5月20日或21日 ·特点:麦类等夏熟作物开始饱满。 ·七十二候: o初候,苦菜秀:苦菜开始开花。 o二候,靡草死:细弱的草开始枯萎。 o三候,麦秋至:麦子开始成熟。 o《小满》(宋·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芒种·日期:6月5日或6日 ·特点:农民开始忙碌于播种。 ·七十二候: o初候,螳螂生:螳螂开始孵化。 o二候,鵙始鸣:伯劳鸟开始鸣叫。 o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停止鸣叫。 o《观田家》(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夏至·日期:6月21日或22日 ·特点: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七十二候: o初候,鹿角解:鹿角开始脱落。 o二候,蜩始鸣:蝉开始鸣叫。 o三候,半夏生:半夏草开始生长。 o《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小暑·日期:7月6日或7日 ·特点:天气开始变得炎热。 ·七十二候: o初候,温风至:温暖的风开始吹拂。 o二候,蟋蟀居壁:蟋蟀开始在墙角居住。 o三候,鹰始挚:鹰开始练习飞翔。 o《消暑》(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大暑·日期:7月22日或23日 ·特点: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七十二候: o初候,腐草为萤:腐草化为萤火虫。 o二候,土润溽暑:土壤变得湿润。 o三候,大雨时行:时常有大雨。 o《夏日》(宋·苏轼)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3.秋季立秋·日期:8月7日或8日 ·特点:秋季的开始,天气开始转凉。 ·七十二候: o初候,凉风至:凉风开始吹拂。 o二候,白露降:露水开始凝结。 o三候,寒蝉鸣:寒蝉开始鸣叫。 o《立秋》(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处暑·日期:8月22日或23日 ·特点:炎热的天气逐渐结束。 ·七十二候: o初候,鹰乃祭鸟:鹰开始捕食鸟类。 o二候,天地始肃:天地开始变得肃穆。 o三候,禾乃登:庄稼开始成熟。 o《长江二首》(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白露·日期:9月7日或8日 ·特点:露水增多,天气转凉。 ·七十二候: o初候,鸿雁来:鸿雁开始南飞。 o二候,玄鸟归:燕子开始飞回南方。 o三候,群鸟养羞:鸟儿开始储存食物。 o《白露》(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秋分·日期:9月22日或23日 ·特点:昼夜平分,秋高气爽。 ·七十二候: o初候,雷始收声:雷声开始消失。 o二候,蛰虫坯户:虫子开始封堵洞口。 o三候,水始涸:水开始变浅。 o《秋分后顿凄冷有感》(宋·陆游) 遇节思吾子,吟诗忆昔年。 徒然归旧里,尚及见重泉。 草际蛩声切,阶前梧叶翩。 荒园秋欲暮,一尊对婵娟。 寒露·日期:10月8日或9日 ·特点:天气更凉,露水更重。 ·七十二候: o初候,鸿雁来宾:鸿雁最后一批南飞。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麻雀钻入水中变成蛤蜊。 o三候,菊有黄华:菊花开始盛开。 o《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霜降·日期:10月23日或24日 ·特点:天气寒冷,开始降霜。 ·七十二候: o初候,豺乃祭兽:豺开始捕食野兽。 o二候,草木黄落:草木开始变黄并落叶。 o三候,蛰虫咸俯:蛰伏的虫子开始藏伏。 o《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4.冬季立冬·日期:11月7日或8日 ·特点:冬季的开始,天气渐冷。 ·七十二候: o初候,水始冰:水开始结冰。 o二候,地始冻:地面开始冻结。 o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鸡飞入水中变成大蜃。 o《立冬日野外行吟》(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小雪·日期:11月22日或23日 ·特点: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 ·七十二候: o初候,虹藏不见:彩虹不再出现。 o二候,天气上腾:天气开始变得寒冷。 o三候,闭塞成冬:天地闭塞,进入冬季。 o《小雪》(唐·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大雪·日期:12月6日或7日 ·特点:降雪增多,天气更冷。 ·七十二候: o初候,鹃鸥不鸣:鹃鸥不再鸣叫。 o二候,虎始交:老虎开始交配。 o三候,荔挺出:荔草开始生长。 o《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至·日期:12月21日或22日 ·特点: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七十二候: o初候,蚯蚓结:蚯蚓开始盘结。 o二候,麋角解:麋鹿开始脱角。 o三候,水泉动:地下水开始流动。 o《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小寒·日期:1月5日或6日 ·特点:天气寒冷,但未到极点。 ·七十二候: o初候,雁北乡:大雁开始向北飞。 o二候,鹊始巢:喜鹊开始筑巢。 o三候,雉始鸲:雉鸡开始鸣叫。 o《小寒食舟中作》(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虽然此诗名为《小寒食舟中作》,但实际上与小寒节气无直接关联,但因其描绘的寒冷氛围和诗人的孤独心境,与小寒时节的寒冷天气相契合,故在此提及。 大寒·日期:1月20日或21日 ·特点: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七十二候: o初候,鸡乳:母鸡开始孵小鸡。 o二候,征鸟厉疾:猛禽开始捕食。 o三候,水泽腹坚:湖面完全结冰。 o《村居苦寒》(唐·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不仅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时间制度,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感。每一节气和候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和生活的场景,更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天文历法节气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