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月经天,星辰列张,时序的更迭编织着古人生活的画卷。十二时辰,如十二枚古老的音符,奏响岁月的旋律。 ![]() ![]() ![]() ![]() ![]() 时光流转中的古人智慧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 ⏳️十二时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时间计量方式,其形成与发展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和智慧总结。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当时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之中。到了汉代,十二时辰的命名体系趋于完善,每个时辰都被赋予了富有诗意的名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辰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些名称生动地描绘了一日之中天象变化与人们生活起居的密切关联。 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计时系统。这种将一日划分为十二等份的计时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精准把握,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个时辰的名称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寓意,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生活节奏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例如,"鸡鸣"预示着黎明的到来,"日入"标志着一天的结束,"人定"则提醒人们该安歇就寝。这种将时间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计时方式,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作息和文化传统。 ![]() ![]() ![]() ![]() ![]() ![]() ![]() ![]() ![]() ![]() ![]() ![]() ![]() ![]() ![]() ![]() ![]() 01 ![]() ![]() ![]() 子时 23:00—1:00,又名夜半、三更、子夜、中夜。 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夜深入眠时。宜入睡保养身体:“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 子时 (11pm-1am) Midnight 02 ![]() ![]() ![]() 丑时 1:00—3:00,又名鸡鸣、四更、荒鸡。 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鸡鸣之时,天色由暗渐明,万物由昏昏开始变得清明。宜熟睡养肝:“人卧则血归于肝。” 丑时 (1am-3am) The Hours of the Ox 03 ![]() ![]() ![]() 寅时 3:00—5:00,又名平旦、五更、黎明、早晨、日旦。 早晨,夜与日交接之际,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已显现一线生机。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黎明之时,太阳露出地平线,天刚蒙蒙亮,万物开始蠢蠢欲动。宜深度睡眠: “寅时睡得熟,面红精气足。” 寅时 (3am-5am) The Hours of the Tiger 04 ![]() ![]() ![]() 卯时5:00—7:00,又名日出、日始、破晓、旭日。 太阳冉冉初升,晨光初露免子也变得欢腾起来,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古人崇尚日出而作,男耕女织。日出时分,古代官员们就要上班打卡,称为“点卯”。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照耀大地,万物生机勃勃。宜披衣起床排毒素:“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卯时 (5am-7am) Sunrise ![]()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天文历法节气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