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青少年真不容易,自残自杀、厌学暴食、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出现率越来越高! 很多大众和父母难以理解:是不是孩子这一代人变脆弱了?还是现在的孩子“基因突变”了?是不是这个社会出问题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用一棵树,来深入揭开精神心理障碍的本质。 我们经常说到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不管是上面提到的精神心理障碍; 还是健康人群的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是性格缺陷; 它们的主要根源都是一致的——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那如果还要刨根问底的话,病理性记忆又是怎么来的呢? 病理性记忆是怎么发展成精神心理症状和心理问题的呢? 心理问题是心理学范畴的,精神症状是精神医学范畴的,听起来这是2个学科的东西,为什么能混在一起说? 确实,我们以前还没把这些问题说得足够清楚,所以很多网友还是搞不明白,也不太认可。 今天这篇文章,为了解释得更通俗易懂,我们要用一种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植物来打比方——榕树。 01、心理问题和精神医学的诊断,相当于榕树的树叶、树枝 很多人都见过榕树。 榕树的树根深深地扎在地下,从土壤里吸收养分; 它在地面上的树干又粗又壮,树干的顶部向各个方向生长出树枝,横纵交错,从底下看,就像一张复杂的网。 在榕树枝丫的顶端,会冒出茂密碧绿的叶子,挨挨挤挤的,数量多到数也数不清。远远看过去,榕树就像一把巨大的绿色大伞。 榕树还有个“绝活”。它生长到一定程度之后,枝条上会长出“气生根”,一条一条向下垂悬,就像老爷爷的胡子。 要是没有人为干预,这些“气生根”会向下长啊长啊,一头扎进泥土里,然后变成新的树根和树干,吸收更多土壤养分,树冠也就越长越大。 所以,百年的老榕树都长得非常壮观,生命力顽强,是植物界的巨人! 老榕树,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人的精神心理障碍就很像一棵大榕树。 榕树最外层的绿叶,就是人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比如心情不好,感到焦虑、恐惧;失眠、没胃口、头晕; 比如性格比较敏感自卑、冲动易怒、又或者傲慢自大、自私自利; 又比如特别容易沉迷某种东西、或者特别厌恶某样东西,影响了正常生活…… 总之,一切人们在情绪上、行为上、认知上的问题,都属于此类。 它们跟榕树的叶子一样,数量超级多,也最显眼,最容易被人发现。国内外精神心理的从业人员也都看到了。 很多父母一开始发现孩子不对劲了,其实也就是看到了这些“叶子”。 那么叶子底下的树枝是什么?是国内外精神医学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说,是精神医学给这些问题贴的“症状标签”。 榕树理论示意图,以下会详细展开分析,此图为AI生成 打个比方,老百姓说“小明最近总是心情不好,整天说活着没意思,以前喜欢做的事情现在都不爱做了”; 这几个问题到了精神医学里,就会被转换为“症状标签”——患者小明心境低落、认知悲观、兴趣缺失,符合抑郁发作症状。 又比如老百姓说,“小红这个人真奇怪,明明她的手很干净,可她就是不停地洗手,整天紧张兮兮的,净担心些没必要的事”; 这些问题到了精神医学里,对应的“症状标签”就是——患者小红有强迫洗手行为,持续焦虑,符合强迫症症状。 人类绝大部分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只要到了精神医学里,都能打上一个“症状标签”。 这些标签给人感觉好像很专业、很高深,但本质上,它们就是某些心理、行为问题的集合,然后再起了个代号罢了。 这就像榕树上,每几簇叶子就会汇聚到一根树枝上,不同的树枝连接着不同的叶子一样。 这根树枝叫做“抑郁症”,那根树枝叫做“强迫症”,还有的树枝叫做“双相障碍”、“网瘾”“人格障碍”…… 国内外精神医学能理解的程度,基本上也就只到树枝这个层面了。 02、病理性记忆来自于不良的成长土壤 说完榕树上半部分的,再来说下半部分的。 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病根,其实是人在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榕树的根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些病理性记忆是患者自己记得的,一想起来就很痛苦、很害怕。就好比榕树有很多裸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清晰可见。 可是,更多的病理性记忆其实隐藏在人的内隐记忆层面,人们自己都意识不到,更别说身边的人了。 这就像榕树的主要根系深扎在地下,甚至长得比地面上的树更宽、更广,但地面上的人根本就看不见。 那病理性记忆又是怎么来的呢?榕树的根系要靠泥土存活,病理性记忆也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患者出生之后遇到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又或者说得再具体一些,他们所接触到的人、事、物,各种各样的信息,统统都是“土壤”。 如果土壤不良,病根就会生长,越来越密,越来越多,错综复杂,有的甚至缠绕在一起。 每个人从出生之后,到步入社会独立之前,所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 现在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导致他们生病的“不良土壤”中,不良的家庭环境占了最大因素,这是大量病理性记忆的来源。 那榕树的树干呢,它又充当了什么角色? 对于榕树来说,树干主要是给枝叶输送养分的,是连接枝叶和根部的中间桥梁。 而在精神心理障碍里面,这相当于连接了病根和症状的“病理性的条件反射”。如果父母留心观察,会发现患病的孩子有很多这种条件反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很多父母说,“我为孩子付出那么多,怎么孩子一看到我就烦?” “为什么孩子对外人能好好说话,一回到家就脾气暴躁?” “孩子刚才跟同学在一起还开开心心的,一回家就说不想活了,要割腕,ta是不是装的?” 其实孩子不是装的,也不是没心肝、白眼狼,而是原生家庭的环境出问题了,孩子形成了大量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说得直白一些,多半是家庭气氛总是比较压抑,父母总在无意之中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孩子在家里经常感到不开心、孤独。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出现病理性的条件反射——一看到父母就心烦,一听父母说话就来气,一回到家就痛苦、压抑。 这就像心灵上的“肌肉记忆”,一碰到特定的事物就自动作出反应,很多孩子觉察不到,就算觉察到了,他们也很难控制住自己。 很多孩子在学校形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之后,也会出现病理性条件反射——一到学校就焦虑,甚至头痛、发烧;但只要离开了学校,很快就活蹦乱跳了。 我们以前分享过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系统”理论,他在经济学上获得诺贝尔奖。他说,人的大脑系统分为“快系统”和“慢系统”。 “快系统”负责无意识的情感、记忆、经验判断;“慢系统”则要调动注意力来分析、思考。 上面所说的病理性条件反射,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大脑的“快系统”,全凭感觉做出反应。 虽然这不够理性,但是孩子无法自控。事实上,就算是健康的大人,很多时候也会只凭第一感觉就做出反应,事后才傻眼了。 还有,还记得上面提到的榕树“气生根”吗?它们从树枝上长出来,不断往下长,最后会扎进泥土里,成为新的树根和树干。 精神心理障碍也有这种现象——如果症状严重、久治不愈,它会反过来形成新的病根和症状,甚至会导致土壤更加糟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个比方,很多孩子的强迫症状很严重,一直解决不了,父母自然会很焦虑。如果他们不懂得理解孩子,甚至会跟孩子吵起来。 这会导致家庭的土壤更恶劣,父母无意中对孩子造成更多的病理性记忆,孩子的症状也变多——比如在家变得暴躁易怒,一去复诊,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一棵榕树从生根发芽,到逐渐长高长大、枝繁叶茂,这是个连贯的过程。 孩子从出生后遇到了不良的生长土壤、形成了病根,再到逐渐出现病理性条件反射和精神心理障碍,这也是个发展的过程。 我们用榕树来打比方,主要是为了解释得更生动、易懂,更容易科普出去。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精神心理领域的“榕树理论”! 但必须说明,虽然名字里有“理论”两个字,但这绝不是推测出来的理论,更加不是一种猜想。它是铁一般的事实和真相! 就像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那样,不管人们信不信,它都在那里! 首批发现它、运用它的人,已经尝到了颠覆性的巨大成果;可要是有的人一直拒绝承认它、无视它,那也只会自食其果。 03、主流心理学、精神医学根本找不到具体病根 上面把“榕树理论”解释了一遍之后,很多问题就就变得更清晰了。 比如,很多网友说,既然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心理社会因素,是心理上的问题,那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往往没啥用呢?不是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吗? 心病还须心药医,这句话没毛病。但问题就在于,现在国内外主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水平还不够。 现在主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看到了患者有各种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也意识到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它们会对患者进行治疗,有的也会进行家庭治疗。 可是,它们没法深入到泥土下,看到真正的、具体的病根到底是什么,也更加没法进行精准的、深入而高效的治疗。 比如有的患者父母说,“我意识到我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可到底是哪里有问题?” “你说我太严厉了,要宽容一些,可到底是哪件事?哪些方面?有些事情,我对孩子明明可宽容了!” 这样去找家庭系统里的问题,其实是很笼统、很低效的,总是打不到点子上,父母不知道怎么改。 就像一个水平很一般的园丁,发现大树病了,猜测是泥土有问题了,但又不知道具体问题出在哪儿,只好往土里撒点广谱的农药。 如果是小问题倒还好,可能大树就恢复健康了; 可要是大问题,大片大片的叶子和树枝生病了,症状很严重,那光靠这点广谱农药是远远不够的。老虎咬天,无从下手。 当然,也有少数的心理学流派做得相对好一丢丢。比如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的“元认知”,也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意识到了病理性条件反射这个层面,提出了一些提高自我觉察、减轻心理问题的方法。 不过,因为它还是没法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发现病理性记忆,所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效的。 此图为AI生成 还有大名鼎鼎的精神分析流派,虽然提出了所谓的“潜意识”,好像很深入,但其实还是主要靠猜,没有真正进入到内隐记忆层面。 还有,为什么国内外主流的精神医学也很难治好精神心理障碍?这个原因就更清晰了。 因为国内外主流的精神医学只看到了榕树的树枝,主要的治病方式就是往“枝叶”上喷农药,哪里病了喷哪里,完全不管树干、树根和土壤的问题。 这样的治病方式肯定是不深入、不彻底的,导致疾病的“毒素”还在源源不断地往枝叶上输送,症状就会反反复复。 就算用了很强剂量的农药,生生地把病害压下去了,但榕树肯定也不健康了,变得蔫答答的。这就是很多父母担心的精神科药物副作用。 还有,从“榕树理论”可以看出,其实不同的树枝都来自于树干和树根,还有不良的土壤。它们的根源其实是一样的。 但在国内外精神医学的眼里,树枝之间就是互相独立的,精神科里面叫做“共病”。 如果患者的症状很多,主流精神科大夫就能下一大堆诊断,看起来特别可怕。其实,这是典型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直到现在,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还认为,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是生物学因素,比如大脑神经递质浓度异常和基因遗传。 但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早就完成了,科研人员花了几十年,砸了几十亿,到现在都找不到所谓的精神障碍致病基因! 这条路一开始就走错方向了,早该消停了! 精神心理领域的科研人士,希望你们能早点醒悟过来,看到真正的病根和土壤! 04、消灭病根,改善土壤,孩子才会真正康复! 其实从广义上来说,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也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但它远远超越了国内外主流的心理学流派。 在很多年前,创伤修复师Lucy无意中创立了3PT,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人的内隐记忆层面,修复了患者的病理性记忆,打开了精准心理学的大门。 10多年来,3PT不断发展,所挖掘到的精准精神心理学高效知识也越来越多。上面的“第一性原理”或者说“榕树理论”,就是这样发现的。 Lucy对患者进行3PT的时候,其实很神奇。 在正式进行3PT之前,我和Lucy会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我作为临床精神科大夫,要写病历,所以我还要把这些问题转化精神科里的症状标签。 然后,Lucy会跟患者一起商量,找一个目前最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由Lucy进入到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寻找这背后的病理性记忆,精准化地高效修复。 相当于Lucy只需要知道榕树的叶子,就能进入到土壤层精准化找到相应的病根,并且治好它。 而且,因为知道了具体的病根,我们就能知道“土壤”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尤其是家庭系统里的问题。 是父母对孩子太严厉了,还是太宽松了?是父母的哪些话、做的哪件事,无意中导致孩子形成了病理性记忆?Lucy都能具体找出来。 然后,我会对父母进行高维度的家庭认知干预,把这些记忆一五一十告诉父母,要让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千万不能归咎于孩子脆弱或者是基因遗传! 在这时候,父母往往会很震惊,完全没想到当初那些“小事”会导致孩子形成病根! 还有,我对患者也会进行高维度认知干预,一起理性复盘前一天找到和修复病理性记忆,引导他们进一步提升认知层次,得出更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如果用脑科学的话来说,进行3PT之前的“寻找心理问题”,还有3PT之后的高维度认知干预,其实是动用了大脑的“慢系统”,理性地去分析、解决问题; 而Lucy真正对患者进行3PT的过程,主要是激活了患者大脑的“快系统”,改变了他们对某些情景、事件的直觉和第一反应,所以非常精准、深入和高效。 通过这个方法,一个心理问题真正地解决了,然后再解决下一个心理问题。如果孩子的心理问题多、症状复杂,有可能要接受10多次的3PT。 所以我们经常说,所谓的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这只不过是精神医学的说法。实质上,就是患者的心理问题太多、太严重了。 只要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这些病症标签自然就不存在了。 随着一个个心理问题被击破,父母知道了大量的病理性记忆,他们也就能更精准地改变一些教育方式和行为、观念,真正地改良家庭的土壤。 家庭的土壤改善了,孩子复发的风险就极大地降低了!离真正的撤药、康复也就不远了! 当然,我们这里只是介绍3PT主要的原理和过程,在实际使用时,有些患者父母一开始还是有怀疑的。尤其是患者的父亲。 只有孩子接受过几次3PT,症状明显缓解,也开始快速撤药之后,这些家长才意识到这个技术真的管用,自己作为爹妈,真的需要深刻反省。 还有,社会因素也是不良土壤的一部分,也不能全都怪原生家庭。毕竟孩子出生后,多多少少都会接触到社会上的信息,而且随着长大,接触的信息越多。 可是,如果家庭系统足够健康,父母的积极引导足够科学和及时,孩子就算在外面遇到很多不良的社会因素,他们也不容易形成病根。 而且,社会因素涉及面太广了,我们根本不可能都去干预。所以,最可行的方式还是改善家庭土壤,有家庭的支持,孩子能更好地抵抗外界的风风雨雨! 从这个角度来说,3PT完全不是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如果一定要给它归个类,那也应该是“精准化心理干预”,或者是“精准心理咨询/治疗”。 但无论如何,称呼是其次,本质才是核心,效果才是真本事!希望患者父母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其实,“榕树理论”和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还有很多细节,今天这篇文章先不展开了。我们后续还会继续分享。 而且,我们还会在精准心理领域继续前行,收获更多颠覆性的发现。我们对“榕树理论”也会继续补充、完善,欢迎网友们多提意见。 希望有朝一日,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能像常识一样,几乎每个老百姓都能说上一嘴,并且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认知和言行举止中。 如果能实现这一点,患病的孩子肯定会越来越少,“天下无病”的日子会尽快到来,掌握高效学习、具备高逆商的孩子肯定会越来越多,这是国家和社会真正的希望! |
|
来自: 安喜的空间 > 《历史人文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