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身之本《续座右铭》,仅用150字,道尽修身养性的不二法门,字字珠玑值得品读。

 昵称503199 2025-06-11 发布于湖北

图片

《续座右铭》

【唐】白居易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

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

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

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

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

游与邪分岐,居与正为邻。

于中有取舍,此外无疏亲。

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

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不敢规他人,聊自书诸绅。

终身且自勖,身殁贻后昆。

后昆苟反是,非我之子孙。

image.png

1.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
自问道何如,贵贱安足云。

释义:
不必羡慕他人的显贵与富有,也不必为自身的卑贱与贫穷而忧愁。

应当反躬自问,自己的“道”——即内在的德行与学问修养究竟如何?与此相比,外在的富贵或贫贱又哪里值得挂怀与谈论呢?

感悟:
世人常逐于利,役于物,将外在的身份标签视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乐天此语,如清泉涤心,直指生命本源。富贵贫贱,不过是时运流转、境遇变迁的外在表象,非恒久之物,亦非评判人之高下的根本。

真正的立身之基,在于内心的“道”。此“道”,是仁义礼智的操守,是格物致知的学问,是澄明通达的境界。

能时时自省,叩问内心,砥砺德行,纵处陋巷箪瓢,亦能心安理得,精神富足。反之,若德行有亏,纵居庙堂高位,锦衣玉食,内心亦难免惶恐与空虚。

此二句,实为勘破世俗迷障,回归生命本真的醒世箴言。

2.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
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

释义:
听到他人的诋毁,不必过于忧虑悲伤;听到他人的赞誉,也不必过分欢喜雀跃。

应当审视反思自己的行为究竟做得怎么样?与自身的实际行为相比,外界的诋毁或赞誉又哪里值得深入计较与谈论呢?

感悟:
毁誉之言,往往掺杂着他人的主观臆断、情绪偏好,甚至利害关系,如风中飞絮,难以捉摸,更难称绝对公允。

人心若随之起舞,则易患得患失,心神不宁

白公此训,意在引导吾人建立稳固的内心评价体系。真正的价值判断,源于对自我行为的深刻反思与客观认知。“自顾行何如”,是内求的功夫,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行为端正,合乎道义,纵有诽谤,亦如浮云蔽日,终将散去;行为有瑕,纵获美誉,亦如空中楼阁,难免倾颓。

守住内心的尺度,方能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清明与定力,不为外物所扰,不为虚名所累

image.png

3. 
无以意傲物,以远辱于人。

释义:
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才能或主观意愿而对他人显露骄傲、轻慢的态度,这样可以避免招致他人的羞辱。

感悟:
“满招损,谦受益”,古训昭昭。傲慢,常源于对自我认知的偏差与对他人价值的漠视。“

意”之所指,或为权势,或为才学,或为财富,一旦以此为凭而睥睨他人,便已埋下祸根。

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是基石。以傲慢待人,无异于自设壁垒,疏远人心,更易激发他人的反感与敌意,最终可能引来意想不到的屈辱。

强大,不在盛气凌人,而在内蕴深厚,外显谦和。懂得放低姿态,平等视人,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能于无形中化解潜在的冲突,赢得真诚的敬意,使自身立于更为平和安稳的境地。

image.png

4. 
无以色求事,以自重其身。

释义:
不要以谄媚的脸色或奉承的态度去谋求事情或职位,要以此来保持自身的人格尊严。

感悟:
“色”,在此指取悦于人的外在表现,尤其是谄媚、奉承之态。“求事”,泛指谋求利益、职位或达成某种目的。

以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方式换取所需,看似捷径,实则损及根本——那便是人的“自重”,即人格的尊严与价值

君子立世,有所为,有所不为。依靠真才实学、正直品行去争取,纵然过程曲折,结果未达,亦能无愧于心。

若以扭曲自我、丧失尊严为代价,纵然得偿所愿,其所得亦已蒙尘。保持独立的人格,坚守内心的价值尺度,方是长久立身之道。此乃风骨,亦是底线。

image.png

5. 
游与邪分岐,居与正为邻。

释义:
交游结伴,要与品行不正、思想邪僻的人分道扬镳;选择居所,要与正直、品德高尚的人为邻。

感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与交游对人的影响至深至远。此句强调了主动选择的重要性。

“游”,是动态的交往,选择与何人为伍,直接关系到思想观念的相互濡染和行为方式的潜移默化。远离邪僻,是为自己设置一道防火墙,避免被不良习气所侵蚀。

“居”,是静态的环境,选择与正直之人为邻,则能时时感受榜样的力量,于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邻近,更是精神层面的靠拢。

主动亲近贤良,规避邪恶,是修身养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体现了对自身成长环境的高度自觉与审慎抉择。

image.png

6. 
于中有取舍,此外无疏亲。

释义:
在上述这些(关乎道义、品行、交友原则的)事情上,要有明确的取舍标准;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的人际关系,则不必过分区分亲疏远近(意指在原则问题之外,待人应尽量平和、公正)。

感悟:
大是大非面前,尤其是在关乎道德品行、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于中”),必须有清晰的界限和坚定的取舍,不能含糊,不能妥协。这体现了儒家“义”的刚性要求。

在这些核心原则之外(“此外”),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则不必囿于狭隘的亲疏观念,搞小圈子,拉帮结派。

待人接物,应力求公正平和,一视同仁。这体现了“仁”的普遍关怀。这种张弛有度、内外有别的处世之道,既坚守了核心价值,又保持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开放性,展现了一种成熟而圆融的人生智慧。

image.png

7. 
修外以及内,静养和与真。

释义:
通过修正外在的言行举止,来促进内在品德的提升;同时要通过宁静的修养,来培育内心的和谐与真诚。

感悟:
“修外以及内”,强调了行为对心性的塑造作用。外在的礼仪规范、言行举止,不仅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更是涵养内心德性的途径。

通过约束外在行为,使其合乎规范,久而久之,内心的敬畏、审慎、仁爱等品质也会随之增长。

而“静养和与真”,则侧重于内功的修炼。“静”,是摒除杂念,沉淀心绪;“和”,是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真”,是回归本心,保持纯粹。

宁静致远,唯有内心达到和谐、真诚的状态,才能真正抵御外界的诱惑与干扰,获得深沉的安宁与力量。外修与内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image.png

8. 
养内不遗外,动率义与仁。

释义:
在注重内在修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外在的行为表现;日常行动,都应遵循道义和仁爱的原则。

感悟:
此句与前句互为补充,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内在的修养(“养内”),若仅仅停留在思辨层面,而不付诸实践,则为空谈。真正的德行,必须在具体的行动中得以体现(“不遗外”)。

“动”,即一切行为、活动。而衡量行为的标准,便是“义”与“仁”。“义”者,合宜也,指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仁”者,爱人也,指心存恻隐,推己及人。

以“义”与“仁”作为行动的指南,意味着无论大事小情,一举一动,都要考量其是否合乎道义,是否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

如此,内在的修养才能转化为可见的善行,实现从“内圣”到“外王”的贯通。

image.png

9.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
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释义: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高耸的山峰,是由细小的尘土堆积而成的。

我所追求的“道”(指个人修养与理想),也是同样的道理,实践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持之以恒。

感悟:
此二句以极富哲理的比喻,道出了成就任何事业,尤其是道德修养的不二法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古老的智慧在此得到重申。无论是学问的积累,还是品格的锤炼,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点点滴滴的努力。

“行之贵日新”,更是点睛之笔。“日新”,不仅指每天进步一点,更蕴含着不断反思、不断革新、与时俱进的意味。

修行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唯有以水滴石穿的韧性,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耐心,日日精进,方能渐次抵达理想的境界。

image.png

10. 
不敢规他人,聊自书诸绅。
终身且自勖,身殁贻后昆。
后昆苟反是,非我之子孙。

释义:
我不敢用这些标准去规劝要求别人,姑且写下这些文字系在自己的衣带上(作为自我警示)。

我将终身用这些话来勉励自己,待到身死之后,再把它留给后代子孙。

倘若后代子孙违背了这些准则,那他们就不配做我的子孙。

感悟:
结尾数句,语气恳切而坚定,展现了诗人严于律己、垂范后世的决心。

首先是自谦,“不敢规他人”,表明此铭文主要目的在于自我约束,其意不在说教他人,体现了儒者的谦逊与审慎。将座右铭“书诸绅”,是古人随身携带以自警的方式,足见其践行的诚意。

“终身自勖”,是对自我修养的终生承诺,显示了持之以恒的决心。“身殁贻后昆”,则将个人的道德追求延伸至家族传承,期望子孙能继承这份精神遗产。

最后一句“后昆苟反是,非我之子孙”,语气决绝,掷地有声,强调了道德传承的重要性远超血缘关系,将家风的维系置于极高的地位。这不仅是对后代的期许,更是对自身所坚守之“道”的最高敬意。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