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乙巳三伏将至,防病治病莫迟

 张玉龙医论 2025-06-11 发布于广东
乙巳年三伏
      俗话说;“冬至当日数一九,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即:冬至的当日就开始进入数九寒天的日子,而夏至后从第三个庚日开始进入炎炎酷热的伏天(“夏至三更便入伏”)。从第三个庚日开始至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故而三伏日,初伏和末伏都为10日,而中伏天数不固定,或为10日,或为20日,与当年入秋时间密切相关。
      二零二五乙巳蛇年夏至日为6月21日(壬午月辛酉日),第三个庚日为7月20日(农历六月廿六癸未月庚寅日)即初伏第一日,为双数日子,民间称为“母伏”,相应的单数日入伏则称为“公伏”。民间有谚语云“公伏凶,母伏爽”,“公伏热死牛,母伏凉飕飕”即“母伏”年份不会热得太严重。初伏开启,炎热初显,气温开始逐步攀升,入伏第三日7月22日进入大暑节气,所谓“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的到来进入一年中最热的节气;8月7日(闰六月十四日乙巳年甲申月戊申日)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8月9日(甲申月庚戌日)开始进入末伏,至8月18日为末伏,8月19日(甲申月庚申日)出伏;相应的中伏为7月30日至8月8日。是以今年的三伏日为:
      初伏:2025年7月20日——2025年7月29日。
      中伏:2025年7月30日——2025年8月8日。
      末伏:2025年8月9日——2025年8月18日。
      2025年8月19日正式出伏,今年三伏日共30天。今年的三伏日是近十年里最短的伏期(“短伏”),而且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入伏时间相对延后,但是中伏恰好遇上大暑与“秋包伏”,根据民间谚语“秋包伏,热得哭”,末伏后的暑气可能会延续一段时间难以消退(“秋老虎”)。2025年农历闰六月,民间农谚有云:“一年两六月,三伏不见天”,描述农历闰六月的年份中可能出现阴雨频繁、日照减少的气候现象,与三伏日重叠可能出现“湿热交织”的天气特征。
    今年三伏灸排期:
    伏前加强2025年7月10日——7月19日
    初伏灸: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灸:7月30日——8月8日
    末伏灸:8月9日——8月18日
    伏后加强:8月19日——8月28日。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
      中国历代医者都很重视三伏日的养生保健,形成了所谓的“冬病夏治”疗法被世人所熟知。每年三伏天的时候,阳气最为充沛,是祛除体内寒湿之邪的最佳时期,人们会定时参加扎针灸、贴敷天灸、拔火罐或熏灼艾灸以散寒除湿、补肺益肾等防止寒湿所致哮喘、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炎、慢性腹泻、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痹痛等。其中,三伏日艾灸最为常用、疗效最为显著,可以艾炷灸、艾条灸、艾灸盒灸、隔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雷火灸、太乙神针灸等,根据个人体质不同选择不同的施灸方案。
      三伏日,人体汗孔张开,便于药物人们常煎煮艾草、石菖蒲、佩兰、薄荷、金银花、白菊花、薰衣草、大风艾等用来沐浴,俗称“洗白病”。清《临县志》就曾记载:“初伏,浴于河,谓之'洗百病’。”《石楼县志》也记述“六月六日,童叟浴于屈产泉,末伏乃止,谓之洗百病。”《永平府志》亦载:“初伏洗头去风,以杏仁炒麦子,食数粒,一年不头痛、心无呕。”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传统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中尤其重视夏日养阳,认为“阳气是生机之根本”。人们在三伏日会进食补阳的膳食,譬如生姜羊肉汤、附子羊肉汤、附子狗肉汤等。当然,因为三伏处于大暑小暑节气,暑热炎炎,也要注意做好防暑膳食养生,民间在三伏日素有“吃三宝”的习俗,即黄鳝(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莲藕(俗话说“男不离韭,女不离藕”)、绿豆芽(谚语云“常吃绿豆芽,不用医生把药抓”)。
       三伏日补阳散寒是冬病夏治的宗旨,在此分享一方用于三伏日补阳散寒调养,供大家参考:
三伏兴阳汤
       处方:生姜片10克,炮附子10克,川桂枝10克,枸杞子30克,巴戟天10克,炙淫羊藿15克,覆盆子15克,韭菜籽15克(包煎),炒杜仲12克,盐菟丝子15克(包煎),怀山药10克,云茯苓10克,刺五加15克,酒苁蓉10克,大蜈蚣2条,蛇床子10克,补骨脂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补肾兴阳,培元固本。
      主治:肾阳不足,元气大伤所致阳痿早泄,腰膝酸软,精力不足,女子不孕,男子不育,记忆力下降,困倦嗜睡,头目昏沉,容易外感,及筋骨疼痛,经行腹痛,遗精遗尿,体寒怕风等。
       三伏日天气酷热,宜做好防暑降温,在此分享一方——清暑解渴方,用于防暑,供大家参考:
清暑解渴方
       处方:鲜青蒿30克,薄荷叶10克,白茅根30克,生地黄10克,乌玄参10克,陈香薷10克,广藿香10克,紫苏叶10克,白豆蔻8克,鲜荷叶25克,冬瓜皮15克,麦门冬10克,连翘心10克,淡竹叶6克,岗莓根10克,板蓝根10克,霜桑叶10克,白菊花10克,生甘草6克,西瓜翠衣3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清热消暑,养阴解渴。
       主治:暑热伤津,头目昏沉,咽干口燥,口渴烦热,咽红肿痛,声音嘶哑,眼睛干涩,胸中烦闷,食欲不振,夜寐不安,甚至不宁,大便干硬,小便黄赤,舌红苔少,或舌绛紫,脉细数者。
       三伏暑热炎炎,常影响食欲,在此分享一方:
清暑消食方(张氏验方)
     处方:炒谷芽10克,炒麦芽10克,炒莱菔子10克(捣碎),炒山楂10克,广陈皮10克,乌梅肉30克,布渣叶30克,紫苏叶10克,藿香叶10克,厚朴花10克,扁豆花10克,木棉花10克,金银花10克,贡菊花10克,薄荷叶10克(后下),春砂仁8克(捣碎后下),广木香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或作茶频饮。
      功能:清解暑热,醒脾开胃,消食化积。
      主治:暑日感受暑热引发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不畅,时而便秘,时而溏泻,周身酸软疼痛,倦怠困乏,餐后哈欠连天,夜寐难安,辗转难眠,舌胖苔厚腻,脉滑数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