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宋代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真宗皇帝赵恒的《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稻梁谋”,激励着宋代学子勤学苦读,跻身仕途。可叹的是官学低迷不振,不能满足士人求学的需求,私人办的书院顺势而生,蓬勃发展,且世人称道。 ![]() (一)书院兴旺的原因 除了官学低迷不振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朝廷面临无力大量创办官学的窘况,采取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的办法,用官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来鼓励办学。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一批著名的书院,先后都得到过朝廷的赐书、赐匾额、赐学田,还有直接奖励办学者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就如现在社会的办法,制订优惠政策,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其二、受佛教的影响。佛教出于遁世避俗、潜心修行的需要,就如俗话说的那样“天下名山僧占多”,多选择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山林建庙,五代及宋初的书院也大多建于此。且佛教集藏、讲、研佛经于一体的作法,对书院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书院的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它编写的教材,就是借鉴了佛教的方式。 南宋对在北宋时期的四个著名书院称为“四大书院”。即;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城南应天书院(睢阳书院); 河南嵩山南麓嵩阳书院或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他根据自己著书立说整天繁忙,无法有效指导大儿子朱塾学习,顺利参加科举考试的实际情况,1173年将其送到吕祖谦的丽泽书院学习。朱熹不怕亮家丑,他写信给吕说,我这娃娃很懒惰,学习不踏实,也不认真做文章。今千里迢迢送来,请帮我督促他学习…… 朱熹的好友吕祖谦,本人也是个著名学者,出身于官宦之家,祖上好几代都是朝廷命官,本来靠家族的余荫就可以进入仕途,但他凭真本事参加科考,一举中进士,在京城担任史官。1172年父亲病逝,吕祖谦辞官回家丁忧,就在家乡办起丽泽书院讲学。 吕祖谦治学十分用心踏实,特别是在读史方面。他很会押题,据说科考题他都押中过。他把押题做成书,江湖人称“黄册子”,只要把上面的题全部弄懂会做,科考就能顺利过关。可以说是后世“黄冈密卷”的老祖宗。 丽泽学院的学风很好,教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探讨,上课讲解的三结合方法,学院每月集中授课数次,一年举行一次考试。科考年还要举行模拟考试,效果十分显著。朱熹非常满意吕祖谦的教育方法,朱塾不仅学业大有长进,性情也变得更好了。长大成人后,朱塾初任荫补将士郎,后任准西运使,湖南总领。其后裔在南宋末避战乱迁居饶平海山镇繁衍。 名人效应硬是不同凡响,当时到丽泽书院学习的学生很多。“东南三贤”中除朱熹、吕祖谦外,还有另一位大学问家张栻,张栻也把子女送到丽泽书院学习。 ![]() (三)书院教育结硕果 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年),湘阴人,东汉大将军、罗侯邓骘之后邓咸,在湘阴县城笙竹岐创办了“笙竹书院”。这是自宋代以来湘阴县城的第一所书院。书院不仅面对本宗族招收学生,也对外招生。远在湖北的学子郑獬、冯京也在此就读,他们后来都中了状元。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冯京,是个罕见的“学霸”,“自乡举、礼部至庭试,皆第一”,为北宋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官至参知政事,拜太子少师。郑獬“少负俊材,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为北宋名臣、著名文学家。笙竹书院亦因“一院双魁”成为儒林佳话。 应天府书院是北宋较早的一座官学化书院,提供免费教育,学生多为贫寒家庭出身且勤奋好学的孩子。范仲淹在那里求学五年,晚上睡常没有脱衣服,伙食很差,常以糜粥充饥。但整个学院充满了刻苦严谨的学风, 民间的应天府书院,由于办得好,虽然后来被纳入了官府管理,但它的教育方针和教学方法上,仍然保留私学教育的特点。宋仁宗天圣年间,文学家晏殊任应天知府时,曾经为书院聘请名师任教,书院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1027年,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辞去了兴化县令的职务,在应天府居丧时,在此书院任教,四方学子纷纷慕名就学,其治学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言行誉满全国,书院在全国声望空前,被誉为中州一大学府。 ![]() 【作者简介】作者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