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科学告诉你:改造大脑,改变不良习惯,只需一个心理学技巧

 caimin133 2025-06-12 发布于福建

早上好,我是脑叔,一个爱聊脑的家伙。

习惯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这个过程涉及多种脑细胞和机制,它们共同作用,使日常行为逐渐固化为习惯性活动。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大脑背外侧纹状体区域在新习惯形成时会出现短暂的爆发性活动。

根据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这种爆发仅需半秒即可发生,且随着习惯的巩固,其活动强度也会增强。研究人员指出,背外侧纹状体的活跃程度决定了习惯能否形成。

“我们的研究表明,习惯是在一个非常短暂的初期阶段被大脑控制的,而这一阶段的活动强度将决定该行为是否最终成为习惯,”达特茅斯大学心理与脑科学副教授、研究生院院长、资深作者凯尔·S·史密斯在研究总结中指出。“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背外侧纹状体的活动强度确实控制着动物行为的习惯程度,为其因果关系提供了证据。”

Image

史密斯早前的研究已发现,大鼠在跑迷宫时所表现出的习惯行为与该区域的脑活动爆发有关。(大鼠的大脑结构与人类相似。)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运用光遗传学技术操控这种爆发——蓝光用于刺激脑细胞,黄光则用以抑制其活动。

在训练大鼠完成迷宫任务后,研究人员激活了它们背外侧纹状体的细胞,结果发现,大鼠表现出更强的行动力和习惯性——它们在迷宫中心不再停留张望。当这些细胞受到抑制时,大鼠行动缓慢,甚至失去了原有的习惯性。随后,研究人员将原先的美味奖励替换为其他物品。研究发现,在被刺激状态下,大鼠仍会奔向奖励;但当该区域被抑制时,“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大鼠几乎拒绝继续奔跑。”

据介绍:“当研究人员在隔天的跑步过程中再度进行光操控时,干预效果已经不明显。一旦大鼠启动了完整的行为序列——跑、转、停——习惯就会接管它们的行为,就像进入了自动驾驶模式。”

习惯“组块”

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也揭示了习惯形成的另一线索。他们发现,基底神经节中的纹状体神经元在习惯“组块”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习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例如,“拿起牙刷、挤牙膏、将牙刷放入口中”)。

根据一份新闻稿,这些神经元在习惯开始时被激活,过程中保持沉默,直到结束时再次活跃。“一旦这种模式建立,习惯就变得难以打破。”

而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纹状体中一种被称为“快速放电中间神经元”的细胞,是控制习惯的关键。研究发现,只要关闭这种神经元,习惯就会被打断。

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神经病学与神经生物学副教授妮可·卡拉科斯在研究总结中表示:“这种细胞虽然稀少,但与该脑区主要传递信息的神经元紧密连接。我们发现,它是习惯行为的主控器,似乎通过重新组织输出神经元的信息来发挥作用。”

研究人员强调,了解习惯在大脑中的形成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习惯改变策略至关重要。

改变习惯

如果你想改变或养成某个习惯,比如早起、多喝水或多读书——好消息是,你不必精通神经科学也能开始实践。根据华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布朗大学研究人员的说法,关键在于反复执行。这项研究的作者通过模拟“数字老鼠”建立模型,发现习惯的养成更多取决于某个行为的重复频率,而非它带来的满足感。

“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是什么驱动了我们的习惯。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的习惯到底有多大程度是由欲望驱动的,而不是由行为本身形成的?”该研究的合著者、布朗大学认知、语言与心理科学系助理教授阿米泰·申哈夫博士表示。“我们的模型有助于回答这一问题:它显示,习惯主要是以往行为的产物,但在某些情境下,这些行为也可能会因我们对最佳结果的追求而被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