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阵图》,这篇仅550字的文章,由东晋女书法家卫铄所作。卫铄,字茂漪,世称卫夫人。她的名字,或许不像她的学生王羲之那般家喻户晓。但《笔阵图》,却在书法史上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 一、卫夫人其人谈及《笔阵图》,不能不先了解它的作者卫夫人。卫铄(公元272年—349年)出生于河东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夏县。她出身名门,卫氏家族世代精通书法,她的从祖卫瓘(guàn)、从伯卫觊(jì)、从兄卫恒,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可以说,卫夫人生长在一个浓厚的翰墨氛围之中。她师承三国时期的书法大家钟繇(yáo),尤其擅长楷书。史书称她的书法“规矩钟公”,又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足见其书法艺术造诣之高,风格清秀娴雅。 卫夫人的丈夫是汝阴太守李矩,李矩也擅长隶书。他们的儿子李充,也工于书法。更广为人知的是,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王羲之年少时,曾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不仅传授技法,更用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励王羲之。可以说,没有卫夫人的悉心教导,或许就没有后来名垂千古的王羲之。 卫夫人不仅在书法实践上成就斐然,在书法理论上也有重要建树,《笔阵图》便是其代表。她晚年随子李充来到剡(shàn)县,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葬于浙江嵊(shèng)州。卫夫人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关键人物。 ![]() 二、《笔阵图》精髓《笔阵图》开篇即点明核心:“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意思是说,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这三者中,用笔的巧妙最为重要;而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深奥之处,没有比书法(银钩代指书法)更重要的了。这开宗明义地强调了“用笔”在书法中的核心地位。 接着,卫夫人列举了秦朝丞相李斯和东汉尚书蔡邕(yōng)的故事。李斯观周穆王书法,感叹其缺乏骨力;蔡邕入鸿都观看碑碣(jié),百日不愿离去,赞叹其超凡脱俗。以此说明,真正通晓书法源流的人少。她批评当时一些人“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意思是这些人不学习古人的优秀传统,只凭一时的兴趣喜好就抛弃了书法的正道,学识浅薄,见闻狭隘,最终一事无成,白费力气。这体现了卫夫人重视传统、强调学养的观点。 《笔阵图》的核心内容,在于对书法工具的选择和具体笔画的论述。关于笔、墨、纸、砚,她都有具体要求。比如笔要用“崇山绝仞中兔毫”,砚要“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墨要“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纸要“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更重要的是,她对七种基本笔画的生动描绘,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横画要像天边舒展的云层,看似无定形,实则有内在的形态和力量。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点画要像从高山上坠落的石块,果断有力,有冲击感。 “撇”如陆断犀象。——撇画要像利刃斩断犀牛角、大象牙一样,迅疾而有韧性。 “折”如百钧弩发。——转折之处要像拉开万钧强弩发射那样,充满爆发力。 “竖”如万岁枯藤。——竖画要像生长了万年的枯藤,苍劲、挺拔而有韧度。 “捺”如崩浪雷奔。——捺画要像汹涌的波涛伴着雷声奔腾,气势磅礴。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钩画要像强劲的弓弩的筋腱关节,坚韧有力,转折分明。 这些比喻,将抽象的笔画形态与自然万象联系起来,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对初学者极具启发性。此外,卫夫人还提出了“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的著名论断。“筋书”强调的是笔画瘦劲有力,富有弹性和骨感;而“墨猪”则是指笔画臃肿肥厚,缺乏力量和精神。她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将“力”和“筋”视为书法审美的核心标准。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书法批评和创作实践。 ![]() 三、作者之谜?尽管《笔阵图》通常被认为是卫夫人所作,并在文末有“永和四年,上虞制记”的款识,但历史上对其作者一直存在一些争议。有人根据文中风格和某些观点,推测可能是王羲之托名所作,或是后世六朝文人伪托。例如,文中提到“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似乎暗示了对前人著作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无论《笔阵图》的真正作者是谁,这都丝毫不减损其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的光辉。文章所阐述的用笔观念、笔画要求、审美标准,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它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后来的书法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便是托名之作,其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智慧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洞察,也是不容否认的。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领悟到什么。 ![]() 四、逸闻趣事围绕着卫夫人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书法家,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虽然未必是信史,却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对她的敬仰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例如“洗墨池”的传说。据说卫夫人年少时练习书法极为刻苦,常常在自家门前的池塘边研墨练字。天长日久,清洗笔砚染黑了池水,那池塘便被称为“卫夫人洗墨池”。这个故事与王羲之的“墨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赞扬了书法家勤学苦练的精神。 还有“吃墨”的故事。说卫夫人看书入迷,常常边吃东西边看书。有一次,她竟然错把墨汁当成酱汁,用馍蘸着吃光了。等王羲之前来探望,发现菜肴未动,砚台里的墨却没了,两人才恍然大悟,不禁相视而笑。这个故事虽然夸张,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卫夫人对书法的痴迷程度。 更有“给鹅点睛”的奇闻。传说王羲之画鹅,眼睛总画不好,便请老师卫夫人帮忙。卫夫人提笔一点,那鹅竟然扑扇着翅膀飞走了。这显然是神化了卫夫人的技艺,但也寄托了人们对高超艺术境界的向往。 这些传说,为卫夫人这位历史人物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使她的形象更加丰满和亲切。 ![]() 五、结语《笔阵图》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所提出的“用笔为先”、“师法古人”、“力求筋骨”等观点,成为后世书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它对笔法技巧的强调和具体化,为学习书法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尤其是对七种基本笔画的形象化描述,几乎成为历代学书者的入门必读。无数书法家从中汲取营养,理解笔画的内涵和表现力。 其次,“筋书”与“墨猪”的理论,确立了书法审美中关于“骨力”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乃至后世的书法审美取向,追求风骨、强调力量成为一种主流。苏轼曾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其中“骨”的概念,与卫夫人的“筋书”思想一脉相承。 再次,《笔阵图》对书法工具的讲究,也提醒着后人,好的工具对于发挥书写水平的重要性。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古人对艺术创作的敬畏之心。 即便在今天,当我们重新阅读《笔阵图》,依然能感受到其理论的生命力。它不仅是研究中国书法史的重要文献,对于当代书法爱好者而言,它所揭示的书法学习方法、审美原则,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个人学养、精神气质的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