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陈绪伟|桑梓之地梓龙乡

 zsw77792 2025-06-12 发布于陕西

2025年第 090 期(总第2778 期)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陈绪伟,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文学作品先后在《安康日报》、《西安日报》《陕西日报》《延河》《湖南文学》《安徽文学》《教师报》《散文选刊》《散文世界》《当代作家》《文化艺术报》《首都文学》《作家文学》《中国作家在线》《中国诗歌网》《中国散文学会》《中国作家网》《世界文摘》等100多家中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280多篇,580万字。荣获中省市文学奖励50余次。公开出版专著散文集《乡村的牛》、《以爱的名义》、《泥土人生》、《时光岁月》,诗歌集《月亮的背影》、《花开,想起母亲》,小说集《草医肖老爷》共七部。

生活随笔

 

桑梓之地梓龙乡
----————————----
【陕西】陈绪伟

 群山怀抱的梓龙乡,水田坡地散落在绿树掩映中,农家院子星罗棋布在果树竹林里,公路山道蜿蜒盘旋在花草树木间。初到这里,这样的风景格外让人赏心悦目。

从漩涡街到梓龙乡,向南过汉江河,走朝阳寨下的沿江公路,顺着磙子梁盘旋而上,那变化莫测的群山,一山比一山高,山上草木繁茂、略无阙处,时常云雾缭绕,密麻的细雨挥洒其间,仿佛是在空中飞舞着的白絮。三弯四拐到了朝阳村,再上一道坡,横着砭子进入黑沟梁上的垭壑,就是梓龙乡驻地。

木梓河横穿全境,流程10余公里,一分为二地滋润该乡田地。为啥叫木梓河,我带着疑问,去临近河边的梓易村,易家湾的易老汉告诉说:这条河原来长满梓树,所以叫木梓河。她发源于西乡县的大边山贾公寨的太白池东麓,河道由西南向东北分三段,上段流经镇巴县叫木梓河,中段过境到双坪乡叫磨坝河,再经梓龙乡又叫木梓河,流出老虎嘴归于汉江。

图片

当年提到梓树,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沿木梓河而上,易老汉指我认识梓树,亲眼见到梓树的模样。树冠伞状形,主干通直平滑,呈暗灰或灰褐色,嫩枝具稀疏柔毛;树叶似心形,花开喇叭状,淡黄色果实细长而下垂。易老汉见我看得出神,告诉我,七八月的梓树,花冠里面含有蜜腺,很逗蜜蜂和昆虫吸引,因此,每年花期一到,便引来众多的蜂蝶;梓树材质很好,木梓河岸很多新房子门窗,结婚家具,桌椅板凳,木碗木盆,甚至扁担、锄把、刀柄等,都是用梓木做的。梓树的皮可作中药,有清热利湿的功效,果实亦可利水消肿。梓树全身是宝,我心想,这梓树可称得上是“百木之王”了。

走到石梁子脚下,见一户人家的房前,地边上有一排桑树,而易老汉指着房侧面几颗梓树说:我们这里,喜欢种桑树和梓树。老辈人讲:母亲种桑树以养蚕,父亲种梓树以作木材,遇到桑树梓树,要怀恭敬之心。我抚摸着一颗梓树,深有感敬畏而有所思绪。易老汉继续说:过去古宅旁常栽的树,就是桑和梓,“桑梓”意在指代父母,后来离家的人多了,桑梓之意深化就转而指代故乡了。听此一席言,让我惊奇地感叹,桑梓之含义,尽然在此地朴实的、明白的、又很真切地得到诠释。

然而,让我很叹息的是,那些年代这里很贫穷,梓树又浑身是宝,所以梓树林遭到了严重性的砍伐。直到1990年的退耕还林,这里才又渐渐恢复到绿色的原貌。

华夏民族,是个极为崇尚英雄的民族,别看梓龙这个小地方,家国情怀也很厚重。700多年前的明朝初期,木梓河人就在安平寨下的张家湾,建造成远近闻名的大王庙,供奉祭祀夏朝第一代君王——治水的大禹,即被后世传颂的“禹王”、“神禹”。梓龙人以虔诚之心,以跪拜之礼,以崇尚之情,祈求镇定汉江河与木梓河,保佑这一方不受江河泛滥之灾;以大禹为精神领袖,以修渠灌田之功,给这一方子孙造福。

梓龙乡位于县城南六十二公里,距离漩涡区东南八公里,处于漩上(漩涡至上七)公路西边,北临汉江,驻地黑沟。乡辖梓坪、梓易、梓中、新阳、朝阳5个村委会,40个村民小组,790户,3930口人;拥有国土面积28.8平方公里农业耕地8036亩,其中水田仅426亩;山坡地多水田极少;属于巴山北部山区地带。20世纪70年代,我去过梓龙乡多次,也有很多收获。比如梓龙乡之名,就是以其境内的木梓河与河中的龙王潭,各取其一“梓”一“龙”二字而得名。更有乡办完全小学2所,初小3所;方便村民就医治病的卫生院1所,宣传文化娱乐的广播放大站等设施。

在梓龙乡小住几日,除了夜间看看书,白天是在乡间小路上行走。梓龙乡江岸线较长,境内有汉江渡口三处。从西往东依次是新阳渡口,链接北岸杜家垭乡;中间是泊滩子渡口,与漩涡街相接,北岸有人叫漩涡渡口,它是汉江船运在漩涡的主要码头;最东面是木梓河渡口,也叫老虎嘴渡口,与北岸堰坪乡三塘村、紫阳县汉王城相接壤。南岸木梓河(老虎嘴)渡口,也是汉阴、紫阳两县交界的河口。渡船过汉江,停木梓河西口,是汉阴的梓龙乡,若停木梓河东口,便是紫阳的汉王镇之地。

汇入汉江的木梓河出口,两岸峭壁岩齿,像似大张口的老虎嘴。无论是枯水季节蹚水过河,还是暴雨季节渡船过江,年年都有江河吞噬人畜的悲情发生。所以老虎嘴就这样出名,也就这样骇唬人。如今木梓河渡口,一座钢架铁索桥横跨两岸,封住了老虎嘴;离嘴不远处又建造了雄伟的汉江公路大桥,连通了江南江北。这东来西往、南归北去的行人和车辆,跨江过河如履平地,江河的水光天色也尽收眼底。

记得那年我到梓龙乡,写过《桑梓之地梓龙乡》的七言八句:“木材梓树养蚕桑,大禹神庙拜龙王;远近闻名桑梓地,此处缘名梓龙乡。三梓两阳五村委,木梓一河溪水唱;茶桑林特多经营,耕田种地五谷香。”   

驻乡进村,当年走山间小道而距乡最近的朝阳村,位于乡政府北半公里,紧靠漩上公路东边,处于汉江南岸,木梓河北边,驻地朝阳寨下杉树坎;组建该村时,以境内朝阳寨而命名。该村东边的磙子梁,早年有座朝阳寨,因寨子朝向东方迎着太阳而故名;寨下杉树坎,因此地坎上长满杉树而得名。该村南与梓坪村相连,东与紫阳县交界,北临汉江有泊滩子渡口与堰坪乡接壤,西与塔岭乡毗邻。村内4个村民小组,585口人,耕地面积1642亩,山坡地多水田极少,属于巴山北麓山区地带。当年印象是:“杉树坎上朝阳村,朝阳寨下缘此名;坡改梯地兴水利,天旱雨涝保收成。”的《大兴水利朝阳村》。

沙子梁下的新阳村,位于乡政府西北二点八公里,处于汉江以南一点儿公里,驻地沙子梁下柿子坪;组建该村时,已相邻的新寨子与朝阳寨,取两寨的“新”和“阳”二字而命名。所谓沙子梁,因该梁上地面多系黄沙而得名;梁东边的新寨子,因比西边的朝阳寨后建,便以“新”而取名;当年沙子梁下有一坪地,长满柿子树而故名“柿子坪”。该村南与朝阳村相连,东靠近汉江与堰坪乡交界,北临汉江当年有新阳渡口、与杜家垭乡毗邻,村西与塔岭乡接壤。村内4个村民小组,548口人,耕地面积830亩;属于巴山最北边山区地带。虽然该村我去的不多,但曾记录过“沙子梁下新阳村,村部驻地柿树坪;田地种粮林特产,渡口经通南北行。”的《柿树坪上新阳村》。

当年乡政府出发,沿漩上公路向西南行一公里,走过一段石片子路进入大王庙前的沈家坪就到了梓坪村该村位于漩上公路南边,组建该村时,因村驻地梓龙乡的沈家坪,便取其“梓坪”而命名。大王庙前的沈家坪,缘由沈氏一族早年迁来此坪而得名;庙西边的张家湾,因此湾张姓一家最早居住而得名;村西漩上公路对面的安平寨,据记载是同治二年(1872)所建,以躲避匪患、保安全求平安而取名。该村南边是木梓河、与梓易村毗邻,东边靠近乡政府、与朝阳村相连,北与新阳村接壤,西与塔岭乡交界。村内4个村民小组,1478口人,耕地面积116亩属于巴山北麓山区地带。当年我初去时,有“大王庙前梓坪村,村部驻地沈家坪;漩上公路绕村过,千亩良田养千人。”的美好印象。

木梓河南岸边的梓易村位于乡政府西南二点七公里,处于漩上公路东南边,村部驻地易家湾;组建该村时,以驻地梓龙乡和境内易家湾,便取其“梓易”二字而命名。此处的易家湾,因此湾内早年有易姓人家居住而故名;该村西南的石梁子,因其梁上石崖石岩石块多而得名,且与上七镇、塔岭乡交界,村东与梓中村相连,村北靠近木梓河、与梓坪村接壤。村内5个村民小组,393口人,耕地面积1110亩,属于巴山北麓山区地带。当年记得有“易家湾中梓易村,木梓河溪绕村行;四百人口千亩地,年年都有好收成。”的顺口溜。

该乡东南边的梓中村,位于乡政府三点五公里,处于木梓河南边二点六公里,汉江河西边一点二公里,村部驻地中田坝;组建该村时,将当时的梓龙村和中心村合并,便取其两小村首字而命名。所谓中田坝,皆因村东北边汉江边有一坪坝,修成水田而取名田坝;村东南汉江边有一大坪坝,也修成一大坝水田,而称其为大田坝;故而村驻地的一坝田就取名为中田坝。该村南的十家沟,因早年沟内居住有十户人家而得名;其沟西南边有座店坪梁,因早年此梁时紫阳汉王城去上七镇必经之路,故而梁坪上有人在此开店铺而得名,与店坪梁相邻有三星寨护佑。该村南、村东与紫阳县交界,北边的何家湾临近木梓河、与梓坪村相连,西与梓易村、上七镇接壤。村内9个村民小组,986口人,耕地面积2347亩,属于巴山北麓山区地带。因而当年我写下“中田坝上梓中村,三大田坝围中心;东边汉江北边河,田地丰产水滋润。”的《江河岸边梓中村》。

    当年我行走梓龙乡村一个大循环,虽然感觉脚苦身累,心情却愉悦。这一路不仅能饱览大自然风景,还可欣赏四寨不同地貌——朝阳洞上的朝阳寨,隔河相望的遥家寨,山泉对月的三星寨、大王庙护佑的安平寨。梓龙乡地多田少,能说的上有何家湾一绺的小田坝,十家沟一溜的大田坝,秋日阳光下,随风舞动金色稻浪,映出种田人那满目笑容。一坡坡的芝麻节节高,一排排的绿豆已黑夹,一边边的南瓜黄鼓鼓,一树树板栗正爆牙……比比皆是丰收之境,处处皆有自然之趣。

梓龙乡的历史进程,也让人回味无穷。该乡清代以前县下设保(铺)甲制,属于鳌头铺辖地;中华民国县下实行乡保制,此地归鳌头乡管辖。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2月,县下设区村制此地设为漩涡区梓龙行政区划梓龙始名1951年5月,县下设区乡制,改名为第四区梓龙乡;1956年6月,更名为漩涡区梓龙乡;1958年9月,县下撤销区乡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为梓龙人民公社;1966年10月,将漩涡区改为红旗区,将梓龙改名为五一公社;19837月,县下改公社为乡,恢复更名为梓龙乡;1996年撤区并乡建镇时,撤销漩涡区,同时撤销梓龙乡、堰坪乡、杜家垭乡,合并设立漩涡镇47年的“梓龙”名词,至此归于历史记忆

具有桑梓之地的梓龙乡,虽然只有47年的建设历史留下了青山,留下了绿水,留下了一方沃土,留下了一方百姓的平安稳定、宽裕美好的生活,留下了一方交通便捷、崭新面貌的乡村风景

梓龙乡这一方面热土,继续跟着时代进步,迎着绿色生态发展,处处皆是景,风光更无限。如今面对群山怀抱,葱郁之美透着灵气。我站在这片山河的面前,心存情思而格外眷恋;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精神分外振奋。

再一次走进这里,站在桑梓之地面前,心就舒畅,人就精神深深呼吸山水中的富氧,然后吐出一口气,把所有的郁闷不快交付给青山,交付给那一抹林间翠色,去徜徉那广阔而美丽的自然天地。       

202549

(在线责编:嘉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