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张家界金碧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乌鸦(路亚鳜见愁),水产学报,贵州农业科学。2025年5月16日,IP地址为湖南的博主“@乌鸦(路亚鳜见愁)”发布了一则神奇的钓鱼视频,讲述的是被鱼扣扣住的鱼竟然被其他水生动物偷吃的情况。按理说这样的情况其实不算少见,有些肉食性的鱼类胆子就是很大,而且是机会主义者,不会放过简单猎食的机会。但偷吃这个博主钓到的鱼的动物,却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难怪这个视频能收获8000多点赞。视频的配文是:“你小子想吃鱼自己抓呀!”还@了另一个博主“张家界金碧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估计是原视频的拍摄者。视频中可以直接看到一条圆头圆脑深褐色的动物紧紧地啃着鱼扣上的小鱼,搞得一同被挂在鱼扣上的鳜鱼有点手足无措。虽然就露了个头,但是看其头部宽扁,吻端钝圆;眼小无眼睑,位于头部背侧;口裂宽大具细齿,头部具显著纵行皮褶。这些特征都证明了,这家伙确实就是娃娃鱼无疑了,后面几帧还能看到其若隐若现的身体。拍摄者拖着鱼扣移动,这只娃娃鱼依然不死心,跟随着拍摄者的角度移动,甚至还左右摆动头部希望能尽快咬断这条鱼。可惜它失败了,因为下一个镜头,博主就展示了被咬成两截但还没有断掉的小鱼。这条娃娃鱼的咬合力还挺高, 不过也不够高。被它咬断的这条鱼看起来应该就是船丁子,学名是蛇鮈(Saurogobio dabryi),民间俗称还有:白杨鱼,打船钉,棺材钉,沙锥等等,反正是很常见的鱼。网友们肯定是不会放过狠狠调侃的机会,大家就喜欢在发现保护动物的视频下面玩一些很日常的“入狱梗”。具体是什么内容其实都大同小异,不过我也确实爱看这些评论,倒不是因为多有趣,而是因为能展示网友们对保护动物的认知。虽然一般来说偶然钓到保护动物都不是很严重的事情,最好是拍摄视频展示自己放生保护动物的画面,或者是马上联系渔业部门,那基本上其实都是没事的。不过如果有意将其带走贩卖或者带回家食用,那就确实要“把缝纫机踩到冒烟。”有网友很“大胆”的好奇娃娃鱼的味道,其实娃娃鱼已经有很多人工养殖并能合法贩卖的个体了,普通人也是完全可以购买的。娃娃鱼的味道不难想象,其肉质以细嫩柔滑、无骨刺,口感介于优质鱼类和蛙肉之间,皮肤带有独特的胶质弹性和清甜味,没有什么怪味道。不过娃娃鱼的销路一直都比较一般,因为娃娃鱼毕竟不是传统美食,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吃它们的习惯,而且娃娃鱼看起来有点吓人,会让人担心是否存在怪味。因为实在是不好卖,所以娃娃鱼的价格变化非常夸张。2012年前后的时候还是天价,一斤得2000~3000元!被视为是高端宴席的“身份象征”!而现在的市场价就非常平民化了,从集约化养殖场出来的也就是30~50一斤,不过那些所谓的品质较高的仿生态养殖娃娃鱼还是能卖到上百一斤。有网友表示这条娃娃鱼肯定是放生的或者养殖场出逃的,总之并非是野生个体。他们的依据是这条娃娃鱼被发现的这个水域的水质不咋样,这种说法合理吗?湖南是有娃娃鱼的,但是娃娃鱼出现在这样开阔的水体,我确实也怀疑它并非野生个体。野生的娃娃鱼主要栖息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的支流中,历史上遍及华中、华南、西南等地,现在的分布肯定没有这么广了,不过它们对环境的要求很统一。首先是水温要在10℃~25℃左右,要求比较温暖;另外是平缓的河流和溪流环境,这样的区域比较方便它们进行“守株待兔”的猎食。放生娃娃鱼的威胁是很大的,但不是有什么危害环境的风险的,而是它们本身很可能被随意的放生而被危害,除了能不能活下去这个最基础的问题,如果被放生的娃娃鱼真的活下来了,那问题就更大了!大部分被放生的人工养殖娃娃鱼,它们被培育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被人类吃,因此它们的基因纯度其实是很低的。在2019年的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所谓的中国大鲵,其实至少是3种相似度极高的物种,而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当成一种物种来培育和保护,因此养殖的娃娃鱼的基因很杂。如果它们跟野外基因纯度高的娃娃鱼交配产下后代,基因就会被污染,假以时日,纯种野生娃娃鱼也许就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