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浙江日报,潮新闻,浙江省林业局,大河网,生物学通报。不久前,青田县仁宫乡钓滩村的村民胡女士跟朋友约着出门玩。下午1点钟后,两人各自吃了午饭出来集合。选在正中午出来玩,两人顶着烈日的时候突然觉得这是个相当错误的决定,但来都来了,总不能掉头回去吧?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就这么步行路过钓滩村铁索桥的时候,突然看到溪水中央有只什么动物在游动,她们瞬间来了精神,因为这动物太大了!乍一看这应该就是一只甲鱼,但胡女士和朋友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甲鱼!这只“甲鱼”的软壳相当圆润,它游动得很慢,看不清细节,此时正朝着溪水的上游方向移动。胡女士知道近年来一直很火的斑鳖,因为斑鳖据说全球就剩下一只了,而且它的体型也是非常的大,她和朋友怀疑自己会不会是发现了第二只!于是居然在那边足足观察了半个小时,直到那只动物消失了。胡女士当时拍摄了一些照片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可惜这些图片没有被公开,我们看不到,不过这个新闻来源于浙江日报和潮新闻,后续也有青田县农业农村局的认证,所以肯定不是假的。总之当胡女士发布了图片后,她的一个朋友认出这居然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鼋(Pelochelys cantorii)!是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极危物种!虽然用“大熊猫”来起称号,但实际上该物种比熊猫还要珍稀很多!后面不知道这个信息是如何传播的,有些媒体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就联系胡女士,征得同意后将图片带去给青田县农业农村局询问情况。该局的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舒猛侠看到了图片后很兴奋,他表示图片足够清晰,根据显示的特征和其游泳的体态,就是头部钻到水里尾部翘起来在水面游的姿态。舒猛侠可以确定这就是鼋无疑了,而且目测得有六七十斤左右!这个重量虽然不是鼋的极限体重,但是青田往年发现的野生鼋中最大的一只。上次在瓯江流域发现鼋已经是2015年的时候,当时发现的那只40斤左右。这次的发现说明瓯江流域仍存在野生鼋,而且这只个体的体型如此之大,也证明了青田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鼋(yuán),民间俗称还有:癞头鼋、亚洲巨鳖、亚洲圆鳖、绿头鱼、兰团鱼等等,它的淡水龟鳖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之一,体长可达80~120cm,体重更是高达50~100kg!胡女士跟朋友发现的那只算是很大的个体了。鼋喜欢清澈的深山溪流、深潭及缓河区域,它们虽然体型很大,但总能找到合适的藏匿点,躲在水底石缝或沙泥中。白天就这么潜伏着休息,晚上则会出来狩猎,什么鱼虾、螺蚌、水生植物它们都能吃。冬季会潜入深水休眠,夏季则上岸产卵,埋于河岸沙坑中让卵自然孵化。小鼋诞生后直接自己直面残酷大自然。鼋的外形跟普通的甲鱼差异其实是很明显的,跟普通甲鱼通过体型就可以分辨,就算是小个体的鼋,它们看起来也会更肥,四肢和头部都较短。另外,鼋的背甲呈s1墨绿色或橄榄褐色,上面布满细密疣粒;腹甲黄白色,边缘柔软;头部宽扁,吻短,鼻孔位于吻端,四肢其实不是短,而是过于粗壮,趾间全蹼,这是为了适应深水潜游。据说鼋的祖先可追溯至2.5亿年前的晚三叠纪,与恐龙同时代,那个时候的祖先就是长现在这个样子了,它们以近乎原始的形态存活演化至今,可以说是“水中活化石”。鼋能以这么原始的形态演化至今,说明这个形态是适合它们也是适合环境的,然而这成为了重大的弊端,因为鼋想不到人类能那么快就毁掉了它们熟悉的自然环境。20世纪后,因水利工程、河沙开采、工业污染及滥捕,鼋的栖息地急剧消失。当然不止是栖息地的问题,它们本身体型很大,行动缓慢,很容易被人类捕捉,而且繁殖周期非常长!其寿命虽然可达50年以上,但幼鼋需5-8年才能性成熟,等能繁殖了,每次也就产下20~50枚卵,且存活率极低。再加上它们对水体污染非常敏感,于是它们种群的消亡就变得比其他龟鳖类要快得多。根据周朝《穆天子传》记载“鼋鼍为梁”,描述周穆王东征时捕鼋与扬子鳄填河架桥的场面,印证其在长江、黄河流域曾广泛分布,它们居然曾是遍及南北的物种。然而如今它们仅存在于4个地方,分别是云南澜沧江下游、广东绥江肇庆四会保护区、福建尤溪河上游的文江溪保护区和浙江瓯江青田保护区。鼋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在2018年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名录,在其分布范围内,它们都是近乎灭绝的超罕见物种。为了保护该物种,我国多年来一直在研究鼋的人工繁育技术。实际上早在2014年,广东广宁基地就首次让野生鼋产卵并室温孵化成功了,但繁育计划依然是很艰难,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鼋种群数量过小,没办法批量进行,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难得找到引入几对雌雄个体,这样繁殖的规模肯定是大不了的。不过随着持续不断地努力,人工养殖的鼋的总数上来了,繁育技术也上升了。2022年的时候,浙江青田鼋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滩坑水电站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就陈工人工孵化了86只幼鼋,孵化率达84.89%,幼鼋成活率100%!有了成功经验,后来几年都有母鼋产卵并被人工孵化的案例。至此,青田人工繁育的瓯江鼋总数达121只。除了人工繁育方面的努力,修复鼋的栖息地也是重中之重。鼋的消亡本质是河流生态系统崩溃的缩影。保护人员需要恢复鼋的三大生存要求,分别是:连通的深潭供栖息、洁净沙滩供产卵和丰富底栖生物供觅食。具体是怎么做的我们就不说了,总的来说,情况是有在向好的。在古代传说中,鼋是祥瑞之兽,《西游记》中通天河的巨龟原型即源于此。而今,它却深陷生态退化的危机,填海造陆、水坝截流、农药渗透·····这些都让这个熬过五次生物大灭绝的物种,在现代步履维艰。别让“活化石”沉入时光的暗流,这些物种的消亡是给人类的警示:活了那么久的物种都扛不住人类瞎造,那人类自己早晚也会危害到自己的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