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发性高血压

 luyangxs 2025-06-13 发布于安徽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或“本态性高血压”,是指在排除了其他特定疾病(如肾脏病、内分泌疾病、主动脉缩窄等)后,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独立疾病。它是高血压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理解原发性高血压,对维护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一、核心特征:病因不明,血压持续升高

“原发性”的本质:诊断建立在排除其他已知可导致血压升高的疾病基础上。医生需通过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如肾功能、肾动脉超声、肾上腺CT/MRI、激素检测等)来排除这些继发性因素。

“持续升高”:诊断需基于非同日、三次以上规范测量的血压结果。诊室血压通常 ≥ 140 mmHg(收缩压)和/或 ≥ 90 mmHg(舒张压)。家庭自测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有不同的诊断阈值,但核心是“持续性”高于正常水平。

二、流行病学:触目惊心的“国民健康挑战”

原发性高血压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患病率高: 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7%(约每4人中就有1人),且仍在攀升。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危害巨大: 它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外周动脉疾病及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最主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

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在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血压达标率)虽有提升,但仍不理想,尤其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三低”现象显著,导致大量患者暴露在并发症风险中。

原发性高血压

三、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的“多因素网络”

虽然确切病因未明,但研究已明确其发生是遗传易感性与多种环境及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1.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明确的风险因素。父母均患高血压,子女发病风险显著增高。存在与血压调控相关的多个基因位点变异。

2. 神经机制过度激活: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等刺激大脑皮层,使交感神经持续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

后果: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肾脏释放肾素增加。

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

核心环节: 肾素催化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I,再经转换酶(ACE)作用生成强效缩血管物质血管紧张素II(Ang II)。

Ang II的作用:

强力收缩全身小动脉 → 外周阻力增加。

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 促进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 → 血容量增加。

促进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 → 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 阻力持续增加。

4. 钠盐敏感性机制:

核心: 部分人群对钠盐摄入特别敏感。

过程:高盐饮食 → 血浆渗透压升高 → 水钠潴留 → 血容量增加 → 心输出量增加;同时细胞内钠增加 → 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 → 血管收缩增强 → 外周阻力增加。

肾脏排钠功能障碍在此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

5.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

血管内皮不仅是屏障,还分泌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

内皮受损 → 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1)产生增多,舒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产生减少 → 血管持续收缩、阻力增加,并促进血管炎症和重构。

6. 胰岛素抵抗:

常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并存。

胰岛素抵抗 → 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 → 刺激交感神经活性、促进肾脏重吸收钠、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 血压升高。

7. 血管重塑:

长期高血压刺激 → 血管壁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胶原沉积 → 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硬度增加 → 外周阻力持续升高且不可逆,形成恶性循环。

四、临床表现:隐匿的“无声杀手”

早期/轻度: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偶然发现。这使得其具有极高的隐匿性和危险性。

中重度/长期未控制:

常见非特异症状:头晕、头痛(常为后颈部或枕部胀痛,清晨多见)、颈部发紧、疲劳、心悸、耳鸣、视物模糊、鼻出血等。

靶器官损害表现:

心脏:胸闷、胸痛(心绞痛)、气短(活动后明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表现)。

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出血性或梗塞性)导致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

肾脏: 夜尿增多、泡沫尿(蛋白尿)、水肿,晚期可致肾功能衰竭。

血管: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狭窄)、主动脉夹层(剧烈胸背痛)。

眼: 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视网膜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

原发性高血压

五、诊断:严谨的“排除法”与规范测量

1.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这是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的前提。

2. 准确测量血压:

使用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或水银柱血压计(后者逐渐淘汰)。

测量前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避免咖啡、茶、吸烟、运动后立即测量。

坐位,上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袖带大小合适。

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均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诊室≥140/90 mmHg)。

家庭自测血压(HBPM) 和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 能更真实反映日常血压水平,尤其有助于识别“白大衣高血压”(诊室高,平时正常)和“隐匿性高血压”(诊室正常,平时高),是重要的辅助诊断工具。

六、治疗策略:综合干预的“长期战役”

目标是有效控制血压达标(一般<140/90 mmHg,部分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需更低目标),最大限度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和死亡风险。治疗是“终身性”的。

1. 生活方式干预(基石,所有患者必须坚持):

减盐(DASH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5克(约1啤酒瓶盖),推荐富含水果、蔬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的DASH饮食模式。

控制体重: BMI控制在18.5-23.9 kg/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规律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每周≥150分钟。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严格限制酒精摄入(男性<25g/日,女性<15g/日)。

心理平衡: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乐观心态,保证充足睡眠。

2. 药物治疗(关键手段):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有效控制血压时,需及时启动药物治疗。

常用五大类一线降压药:

ACEI(普利类):抑制RAAS,保护心肾。副作用:干咳、血钾升高、血管性水肿(罕见)。

ARB(沙坦类):作用类似ACEI,但较少引起干咳。

CCB(地平类/非二氢吡啶类): 扩张血管。副作用: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可引起心率增快、踝部水肿、面部潮红;非二氢吡啶类(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可抑制心脏传导和收缩。

利尿剂(噻嗪类/袢利尿剂/保钾利尿剂):排钠利尿,减少血容量。副作用: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钠)、尿酸升高、血糖血脂可能受影响(尤其大剂量)。

β受体阻滞剂(洛尔类):抑制交感活性,减慢心率、降低心输出量。副作用:心动过缓、支气管痉挛(哮喘患者慎用)、乏力、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撤药综合征。

用药原则:

小剂量起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 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提高依从性。

联合用药:对于血压≥160/100 mmHg或高于目标值20/10 mmHg的患者,起始即可考虑小剂量联合两种不同机制的药物,或使用单片复方制剂(SPC),提高疗效,减少单药剂量过大带来的副作用。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心衰、冠心病)、耐受性、经济状况等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方案。

长期坚持,规律服药: 即使血压降至正常,也需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定期随访,监测血压和药物副作用。

七、预防:构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推广低盐饮食、控制体重、积极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定期监测血压: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有家族史、超重/肥胖、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者增加监测频率。

高危人群管理:对血压处于正常高值(130-139/85-89 mmHg)的人群,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考虑药物预防(需医生评估)。

结语

原发性高血压是潜伏在我们身边、影响数亿国民健康的“无形威胁”。它病因复杂,隐匿性强,却能无声无息地侵蚀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引发灾难性后果。认识其本质、了解其危害、掌握规范测量方法、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并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是战胜这一“沉默杀手”的关键。将高血压防控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公众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不仅是个人健康的保障,更是减轻社会疾病负担、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请从今日起,关注您的血压,为生命筑起坚实防线!

以上内容供参考,发现血压升高,,到医院进一步诊治。

文/云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