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剧正在找回“活人感”

 文娱价值官 2025-06-13 发布于浙江
撰 文丨陈 桐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活人感,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稀缺品,对于剧集而言更是如此。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那些真实、有温度、不完美的活人感”——这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现代人对抗数字时代情感疏离的一种本能反应。

投射到剧集领域,被套路化剧情、工具化人物以及伪精致感折磨许久的观众,渴望的是一种真实自然、带着烟火气和人性温度的生命力呈现,是角色从僵化套路或符号化标签中挣脱出来的鲜活感

近期几部新剧,让价值官体验到了久违的活人感尽管题材各异、手法不同,但它们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角色和故事像活人一样存在这种鲜活感既源于创新,更离不开作品内在的温度

图片打破惯性的非常规冒险

活人感首先意味着一种不按套路出牌、不循规蹈矩的鲜活生命力。无论是炸开全新赛道、为观众展开新世界,还是在人声鼎沸的内卷赛道上,凭借差异化的素材选择和叙事手法独树一帜,都是剧集为找回活人感而进行的生存实验

继去年《我的阿勒泰》成为爆款黑马后,时隔一年,爱奇艺微尘剧场推出的《在人间》后劲依然十足。这部风格鲜明、题材新奇的先锋剧,带着意识流的色彩和实验性,叙事不循常理,需要观众多一些耐心去沉浸感受。

主创将心理现象与社会现实交织,用情绪流动主导叙事,将观众带入精神分裂患者的意识迷宫。追《在人间》最令人着迷的,是看主角贾小朵如何在自己那迷宫般的大脑里摸索,如何在多重人格的交替觉醒中,艰难地拼凑和确认我是谁

在许多标榜现实主义却难逃悬浮的剧集当下,《在人间》堪称一部高度凝练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走到极致的现实,往往呈现出荒诞的面貌内卷的社会、割裂的世界、停滞的处境以及人工智能的狂飙突进,加剧了人的工具化与物化。剧中贾小朵的束缚与挣扎,尖锐地指向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主体性缺失困境

除了高度凝练的现实主义和高概念设定,《在人间》的情感线也足以让一众仙侠、古偶和都市剧学习。

贾小朵与徐天雨夜出租车里的奇妙邂逅,表面是浪漫的一见钟情,本质却是一个自己爱上自己的故事。这种极为小众的水仙之恋,其CP感却意外地耐人寻味。主人格与副人格相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爱对方如同爱自己,两个灵魂在意识深渊里撕扯,爱得越深越似自毁——这样的纯爱设定,哪位磕学家能抵挡?

无论是题材还是设定,《在人间》都极其非常规,难以归类,也绝非大众娱乐的首选。剧中的悬念并非传统悬疑,而在于如何抽丝剥茧去理解主创的核心表达——“在困境中完成与自我和解。然而,这种解谜过程未必是每个人下班后都想经历的脑力挑战,它的受众注定是偏爱烧脑且富有耐心的观众。

在当下,《在人间》的剧情和节奏显然偏离了主流观众的追剧偏好。许多人应付日常生活已精疲力竭,看剧只为下饭而非烧脑。一些未能坚持到最后的观众打了低分,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剧集的进一步破圈。

但站在剧集市场发展的角度看,这部非主流作品为国产剧开辟了一条虚实交错的意识流探索之路,其价值值得大书特书。我们当然需要通俗轻松的流行作品,但同样不可或缺的,是敢于打破惯性、锐意创新的先锋实验。

图片

小人物贴地飞行

《长安的荔枝》一开播,深陷职场困局的李善德和充满市井智慧的郑平安,便以浑身毛病的小人物形象吸引了大批观众入坑追剧。不得不承认,他俩身上散发着独特的小人物魅力。

马伯庸塑造人物的妙处,在于没有将郑平安写成单薄的官场符号,而是塑造成一个集矛盾于一身却又自洽无比的过日子的人,赋予了他强烈的当下活人感

表面是长安城陪酒侍郎的郑平安,深谙察言观色之道,在夜宴中通过搀扶官员、跳胡旋舞、敬酒等行为,圆滑又市井将人情练达演绎到极致,被观众奉为职场生存教科书他的底色是很真诚很善良的,一路忍辱负重,默默承载着家族血仇、亲情羁绊的多重重量是一个矛盾张力、表现空间都很强的角色

郑平安的身份信息也是一点一点丰富展开的,从贵族郑氏之子到圆滑的陪酒侍郎、再到与何刺史周旋的马归云人物弧光饱满且有冲击力在幽默诙谐中透出冷酷现实——这很马伯庸

而九品小官李善德,原本只想安稳度日、照顾家人,却因同僚陷害,被迫接下跋涉千里运送鲜荔枝的唐朝版地狱级KPI”。一个微弱的个体,如何在体制与现实的重压下,为家人和自己搏出一条生路?这正是李善德这个小人物最动人的弧光。

职场牛马李善德身上有种突出的劲儿。正是这份死心眼的执着,让他最终完成了运送荔枝鲜这项不可能的任务。为保命的李善德,做实验、发明保鲜法、设计运输方案……然而方案却被各衙门像皮球般踢来踢去。

被逼到绝境的李善德,时不时上演老实人发疯,甚至不惜与上司硬刚,摆出我活不了,大家也别想好过的姿态。活儿干好不一定受赏,干砸必背锅,干最多的人受委屈最大——这一系列黑色幽默既让打工人深有共鸣,又能引发会心苦笑。

《藏海传》同样不吝笔墨刻画小人物。主角藏海从惨遭灭门的底层一路成长,凭借过硬的营造技艺和智慧在朝堂立足,每一步都走得艰辛而坚定。这并非单纯的男频复仇爽剧,而是扎扎实实的草根挣扎与逆袭此外,殉葬的工匠、吞炭的小枝、被权贵随意勒死的老人……每位配角都有其闪光点。这里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一群在命运洪流中拼命挣扎的普通人。

看多了微短剧的强情节、强套路,这样不贴标签、不讲金句,只是尽心尽力让每个小人物都栩栩如生、充满活人感的长剧,显得愈加稀缺,也愈发珍贵。

图片尊重活人的真实情感

所谓的活人感,还代表着一种充满活力、真实且富有张力的情感状态。厌倦了被当作投喂对象的观众,渴望的是能真正戳中内心的情绪价值。

《临江仙》的情感张力,根植于白九思不懂爱众生,花如月不懂爱一人的矛盾核心。白九思秉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观念,视凡人如短暂的花鸟虫鱼。他下凡的核心目的是与花如月渡劫,因此始终未能洞悉花如月痛苦的根源,也无法领悟爱众生的真谛。

孟池用一生守护的执着,反而让神明(花如月)领悟了生命的意义。目睹其一生的花如月深受触动,开始动摇,逐渐萌生人神平等的认知。心怀大爱、以守护世间万物为己任的花如月,即便遭受反噬也无怨无悔。然而,她对白九思的情感既不纯粹也不炽烈,无法理解白九思独爱一人的执念——这或许正是二人必须经历的情劫。

以往仙侠剧的情感关系,往往剥离了现实中的价值观冲突、自我意识矛盾等复杂成分,只保留纯粹的甜蜜与安全感。这类成人童话因架空现实,常显活人感不足,充斥着工业糖精的味道。

《临江仙》虽是仙侠题材,但主角白九思和花如月的人格形成有迹可循,冲突与拉扯也根植于现实逻辑。他们的故事,像极了现实中的婚姻困境:相爱容易相处难。明明相爱,却因误会、猜忌、价值观冲突一次次走向对立,甚至刀剑相向。最终,在经历多次伤害与轮回后,学会了在恨意中坚守爱意,完成自我救赎。这样两个鲜活的碰撞在一起,其情感自然更具感染力。

《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以运荔枝为生存赌注,其核心动力源于对女儿袖儿的保护欲。一个笨拙又深情的父亲,为女儿在绝境中迸发出惊人的坚韧,带着一种拼命活下去的悲壮感。这种情感叠加小人物的生存共鸣与投射现代的职场困境,将活人感直接拉满。

这些在观众眼中都有活人感的新剧,既是对流水线套路和工业糖精的反抗,也做到了对不完美现实的坦然接纳。它们的成功突围再次证明:长剧创作不能一味追求极致的爽感与反转,也不能完全屈从于大数据驱动的感官刺激,而应在塑造复杂多变、有厚度、有缺憾的角色,以及构建枝节横生、多维立体、真实鲜活的故事上深耕细作。这是长剧的优势,更是其存在的意义。

图片
热度口碑双登顶,《临江仙》为何开播即火?
优酷原创,以“好故事”与用户双向奔赴
麦当劳、星巴克的定制短剧,为什么还没出“爆款”?
图片
本文为文娱价值官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