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我们难免被焦虑、烦躁的情绪困扰,常常感到胸闷腹胀、胁肋胀满。 这其实是肝气郁结发出的信号。 很多人知道柴胡能疏肝理气,却不知人体自带 “解郁穴位”—— 太冲穴、内关穴、足三里。 每天艾灸这几个穴位,无需煎药,就能让肝气顺畅,内心踏实安宁。 一、太冲穴:疏肝解郁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 当我们长期处于压力、焦虑中,肝气就会像被堵住的河流,无法顺畅流动,进而郁而化火,上扰心神,出现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状。 此时,太冲穴就像一位勇猛的 “先行官”,能直捣肝气郁结的巢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是肝经原气输注和留止的部位,就像肝经的 “能量枢纽”。 ![]() 把蓝色艾草精油涂抹在穴位所在的第一脚趾缝,用手来回搓揉太冲穴,能直接调节肝的疏泄功能,让停滞的肝气重新流动起来,化解气郁。 这就好比为堵塞的河道清除障碍,让水流恢复通畅,从根源上解决气机郁滞的问题。 每天坚持,能有效缓解情绪郁结、胸胁胀痛等症状。 「太冲穴」:位于脚背,从第一,第二脚趾所在的脚趾缝,从下往上推,两个骨头夹角前方的凹陷,即为此穴。 ![]() 二、内关穴:宁心安神 肝气郁结久了,容易化火,扰动心神,导致心烦意乱、失眠多梦、焦虑不安。 此时,内关穴就如同一位默默守护的 “卫士”,能帮助我们熄灭肝火,安定心神。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又通阴维脉,擅长清心火、宽胸理气。 艾灸内关穴,就像给躁动的心浇上一捧清凉的水,能直接作用于心神,缓解因肝郁化火引起的心烦、心悸等症状,相当于切断肝火扰心的病理链条。 ![]() 艾灸内关穴时,同样采用温和灸的方法,点一根1.8厘米的石磨艾条,艾灸手腕的内关穴,每次 15 - 30 分钟。 也可在感到心烦焦虑时,用食指和中指并拢,以指腹按压内关穴,边按压边做深呼吸,能快速平复情绪。 长期坚持艾灸或按摩内关穴,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让内心恢复平静。 「内关穴」:手腕横纹往上2寸,两条大筋的中间。 ![]() 三、足三里:健脾和胃 长期肝气郁结,还会影响脾胃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这是因为肝属木,脾属土,肝气过旺会克制脾土,导致脾虚生痰,气血生化不足,进一步加重神志不安。 此时,足三里穴就像坚实可靠的 “后盾军”,能帮助我们健脾和胃,巩固后天之本。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也是人体的强壮要穴。 艾灸足三里,能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气血生成,还能化痰补虚,切断 “肝郁→脾虚→痰浊内生” 的恶性循环。 足三里属于胃经,本经穴位,调节本经病症,自然可以健脾养胃,补中益气,调和脾胃,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支持。 ![]() 每天把单联镂空艾灸罐绑在膝盖下方的足三里,艾灸一根艾柱的时长,能明显感受到食欲变好,身体更有活力。 也可在艾灸后,配合饮用一杯温热的小米粥,小米可以养胃,两者搭配,让健脾效果更佳。 坚持艾灸足三里,不仅能改善脾胃功能,还能增强身体抵抗力,防止肝郁进一步传变。 太冲穴、内关穴、足三里这三个穴位,无需复杂的药材配伍,每天只需花上一点时间艾灸,就能帮助我们顺畅肝气、安定心神、强健脾胃。 当肝气顺了,内心也会变得踏实安宁,生活中的焦虑与烦躁也会随之消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