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0) 闲话期末复习备考策略 期末考试临近,面对教材知识点繁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老师们常常陷入“满堂灌”的疲惫循环。如何破解复习困境?个人认为,我们可以用“减法思维”来重构备考策略,通过精准抓取关键点、构建动态落实机制、搭建分层训练体系以及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等,从而让复习课堂从低效消耗走向精准突破。 一、抓重点。也就是说,要绘制好学科知识地图,并用减法思维筛选出核心战场。 每到期末复习季,我们相当一部分老师都会有一种不放心的思维。也就是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强调,总担心哪一个知识点给复习漏了。虽然这种想法也没有错,但是一来时间不允许,二来也会使一部分基础本来就不扎实的同学更到更加迷茫:这也该复习,那也该复习,到底该如何复习?于是有的就走带哪算哪,顺其自然,还有的干脆就放弃了。 那么重点是什么?复习的核心战场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呢?我想,第一就是要看课标,因为课标是教、学、评共同的方向。当然,这一点看似有点虚。而第二点就是一个非常实在的技巧,那就是去翻翻近三至五年当地的期末考试题。学生做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老师要像考古学家一样善于从这些平凡的题中找到规律,提取出重要的知识点。比如:我们可以纵向对比近三年期末试卷绘制出“高频考点分布图”,横向分析班级学情建立“错题档案库”,然后再运用双维坐标定位出影响80%分数的20%核心知识点。例如数学学科可将“二次函数图像性质”“全等三角形证明”等高频易错点设为靶心,语文学科可聚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议论文论证方法”等能力短板。最后再为每个重点模块设计知识树状图,用颜色标注掌握程度,使复习路径可视化。 当然可能有些老师会说,那之前考过的现在还会再考吗?我想,大家一定要记住,考过的它一定还会再考。因为对于每一届的学生,重点永远是重点。只不过每次考试的时候它会变换一下方式而已。但重要的知识点它是不会改变的。 总之,期末最后冲刺阶段,我们一定要学会去利用时间,一定要去算一下投产比,要把时间放在那些考察频率高分值大的知识点和题上,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 二、抓落实。也就是说,要让我们的复习形成闭环,要让知识真正落地生根。 复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清楚,不管你讲的再多,但那都是你的东西。我们的目的是让它成为学生的,要让学生内化于心。也就是要抓好落实。但是,落实不是简单的重复听写,它也是有策略的。而我始终认为,落实效果最好的复习,就是把学生大部分的复习时间放到课堂上,而不是课堂外。一些老师喜欢把学生做题训练的时间放在课外,也就是课外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我不赞成这种方法的原因是:一来他有没有时间去做;二来他会不会自觉去做;三来他会不会独立去做;四来还有做了后的反馈问题。平时每次考试后,一些老师总爱说,这些题我都说到了,怎么学生还不会做呢?我想,这可能就是因为你说了他却没做,或者他没有在课堂上我们的眼皮子底下做。所以我们应该把80%的复习时间放在我们的课堂当中。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做20到30分钟,老师讲10到20分钟。这样,学生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反馈,他到底是做错了还是做正确了。而且,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做题的话,他会更加的认真。再比如说,做大题的话,我们可以做一到两个题,然后马上收上来,就在教室里边来改。那么对于那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你就可以跟他面对面的进行交流,马上指出他的错误,让他马上纠正过来。对于文科,我们也可以采用让学生背二十到三十分钟的书,然后剩下的十到二十分钟进行默写或者进行抽查。 当然,我们还可以借用一些别人现成的复习方法来抓落实。比如“三次过关法”:首次随堂检测暴露问题,二次个性化辅导突破障碍,三次变式训练巩固提升。再比如建立“学习责任承包制”,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互助小组,设置“错题讲解员”“进度监督员”等角色。推行“分层任务卡”,对基础薄弱学生发放“必会题通关卡”,对学有余力者提供“挑战题升级包”,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跳一跳够得着”的成长体验。 总之,落实不是简单的布置做题,要让知识真正落地生根,就必须构建“诊断-干预-反馈-强化”的螺旋上升闭环。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老师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已经把任务布置下去了,学生下来就应该去完成。说实话,现在的学生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自觉,甚至于敷衍了事的学生还可能会占多数。 三、少讲多练多背。也就是说,要革命我们的训练方式,要努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升级为主动建构。 少讲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讲,而是要讲那些特别重要的东西,讲我们前面说的那些重点知识,以及讲思维、讲方法、讲思路、讲逻辑等等。 虽然我倡导要把复习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搭建科学的训练脚手架,让我们的讲或学生的背,对以后做具体的题有利有用。比如我看到网上的一种“15分钟微型课+20分钟靶向练+10分钟互动评"的课堂模式,教师精讲重在点拨思路方法。再比如,有一位老师设计的“解题策略工作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典型题型的“思维导图”。开展“命题人体验日”,引导学生改编试题并说明考查意图,在角色转换中深化认知。建立“错题变形题库”,通过改变题干条件、转换问题角度等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等等。 其实,我们老师都有一个不放心的感觉,生怕哪一点没讲到,生怕学生不理解。但是,我们也会发现,我们讲的再多,不如学生去背一下,做一下。因为你讲学生听懂了,和学生学会做是两码事。 四、抓状态。也就是说,要善于对学生多维赋能,努力构建复习备考的生态系统。 在复习备考阶段,我们关注知识的复习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及状态的管理。比如,可以设置“情绪晴雨表”,用不同颜色贴纸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开展“课前一支歌”活动,帮助学生在课前恢复专注力;设计“闯关晋级榜”,用游戏化机制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建立家校协同机制,通过“复习周计划表”“错题分析单”等载体,指导家长成为智慧陪伴者而非焦虑监督者。 总之,期末考试不是终点,而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的新起点。当复习备考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教师就能摆脱“讲不完”的焦虑,学生也能跳出“练不透”的困境。这种以学生认知规律为本位的复习策略,不仅能够提升当下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也许,这才是教育的终极价值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