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老师最钟爱的“老头蛋”,竟然是这个…

 灵璧家园 2025-06-14 发布于安徽

晏金福作品

图片

此生最爱“老头蛋”  

          

 又到晚饭时光了,老伴问:“晚上吃什么?”“照例,青菜拌老头蛋!”我斩钉截铁地回答。“天天老头蛋,你也嫌俗?”“不嫌,一辈子都不嫌!”

 乍看这一文题,有人可能认为我这老人家有点轻佻,甚至说为老不尊都有可能。其实,这篇文章我已经酝酿了很久,并且跟几位弟子吹过风,最后才下定决心、毅然命笔的。看到这里,想必文友们应该尊重我的抉择了吧。

 其实,说穿了,问题很简单,所谓“老头蛋”就是面疙瘩,只是个儿大些而已。

 面疙瘩虽是我们灵璧的传统美食,但在物资紧缺的年代,一般人一年也吃不了几次,它似乎是产妇专有。那时灵璧县流行着一首民谚:“拌面疙瘩打鸡蛋,不喝不喝两碗半。”可是,真正能喝到两碗半的产妇还是微乎其微的。

 可是,面疙瘩怎么又叫“老头蛋”呢?说起来这是有典故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晏湾庄有个媳妇儿叫xx兰,娶自灵北重镇渔沟街。她的厨艺不精。别人拌的面疙瘩都是均匀的颗粒,而她拌的大的像鸡蛋,小的如米粒儿,而又以大的居多。于是就有促狭的村民编了一个顺口溜:“xx兰,会做饭,一锅净是老头蛋。”经过村民男女老少的传播,顺口溜很快在我们庄几乎是家喻户晓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对“老头蛋”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我又为何偏爱它呢。这是本篇的主体,我当然得细细道来。

 老夫今年八十有五,赖以对付坚硬食物的牙齿也已退休过半。对付颗粒状的坚果,尚有一对牙齿可用。但要对付猪蹄儿一类坚硬的食物则有所不逮了。不过对付起“老头蛋”来却还是游刃有余的。偏爱“老头蛋”,一是我能享受到老年特有的美食。它嚼起来硬度适中,既不咯牙,又有嚼劲儿,特别适合老年人。二是嚼起它来,我能发挥出我剩下的一半牙齿的威力,为我保留了一点老年人的尊严。三是可以用它锻炼一下我这硕果仅存的十余颗牙齿。这样三全其美的事,你说,我何乐而不为?

  要做好这道美食,必须做到“两久”:一是久拌。要拌匀拌透,不能夹有干面。二是要久煮。要将那些大的“老头蛋”充分煮透。

  现在,我每天晚上都是先弄两把小酒,然后来上一碗:清清的汤里,几叶碧绿的青菜,簇拥着一颗白里透黄的荷包蛋和四五个个儿差不多大小的“老头蛋”。不放油,不搁盐。细细嚼,慢慢咽,二十分钟才吃完。整个过程都是美美的享受!

 文章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你们觉得我还切题吗?

晏老师85岁高龄,依旧笔耕不辍,作品经常见诸灵璧家园,让我们能在他老人家的字里行间中,捕捉并能感知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乐观精神。愿诸君与小编读之悟之共勉之。


晏金福老师近照 

本文作者为晏金福老师,1941年出生于安徽宿州灵璧县大路乡晏湾村,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磬乡文学》杂志主编,灵璧家园网文学版版主,灵璧著名作家,著有散文故事集《岁月悠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