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国家以2400元的价格收购一名大三学生的画作。没曾想,不久之后,这幅画竟然成了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罗中立,1948年出生在重庆璧山县一个普通家庭。家里不富裕,父亲是个私塾老师,从小就鼓励他画画。他16岁考进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开始摸索艺术的门道。1968年毕业后,正赶上特殊年代,他被分到四川达县一家钢铁厂当工人。一干就是十年,每天跟机器打交道,晚上才有点时间画画。他没啥大志向,就是喜欢用画笔记录生活,那些工友的疲惫模样、农村的土墙土路,都成了他笔下的素材。 1977年,高考恢复,29岁的罗中立抓住机会,考进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班里他岁数最大,但学得最拼,常常熬夜研究技法,想把看到的、感受到的都画出来。1980年,他读到大三,听说全国青年美展要办,决定试试。他回了趟老家农村,想找点灵感。田间地头的老农,扛着锄头、抽着旱烟的样子,让他心里一动。他想画点真东西,画出普通人的苦和韧劲儿。 1980年,罗中立拿出《父亲》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这幅画巨幅,2米多长,1.5米多宽,画的是一个老农民的特写。老人脸上的皱纹深得像沟,皮肤黑得像土,鼻边有颗痣,嘴只剩一颗牙,手捧着个破瓷碗。罗中立用超写实的手法,把细节抠得不能再细,背景是黄土地色调,简单又厚重。他没想搞啥高深艺术,就是想把农村老人的真实模样画出来。 画展上,《父亲》一亮相就炸了锅。观众围着看,有的盯着老人眼神发呆,有的说这不就是自家老爹的样儿吗?评委也夸,说这画技术牛不说,还能打动人心。结果,《父亲》拿了一等奖,500多幅作品里就它最出挑。展完没多久,国家出2400元把画买下,进了中国美术馆。那时候2400元不少了,可谁也没料到,这只是个开始。1981年,《父亲》上了《美术》杂志封面,名气更大了。 慢慢地,大家开始叫它镇馆之宝,说它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罗中立一个大三学生,就这么火了。 《父亲》火了,罗中立的路也宽了。1982年他毕业后留在四川美术学院教书,1984年升副教授,还跑去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深造了两年。1986年回来,他继续教画画,1993年当上教授,1998年直接做了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他管学校时,推了不少国际交流,还带出一堆好学生。2006年,他当了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08年又成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算是把中国美术的事儿扛了一肩。 画画上,他没停过。从《父亲》开始,他一直盯着农民画,后来风格变了点,往表现主义靠拢,出了《故乡组曲》《巴山夜雨》这些系列。画还是那些人,那些地,但更有味道了。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历史博物馆收着,还在美国、台北、中国美术馆开了好多次个展。2015年,他从院长位子上退下来,但没闲着,继续画、继续教。 《父亲》呢?到现在身价早过亿了。2019年国庆70周年展,它又露面,依然是焦点。可罗中立老说,这画值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让人记住那时候的农民,记住那份感情。#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