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凤凰网文化频道,殡葬管理条例,CNKI。尽管至今依然很多人不太同意,始终想推崇着“入土为安”的传统说法,但不得不承认,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大力推行火葬确实是合理的。一亩的土地,如果单纯用来进行土葬,那大概只能安置200座墓穴,但要是用作骨灰堂,那就可以容纳上万甚至更多的骨灰盒。另外,还能缓解土葬导致的棺木腐化、重金属渗入土壤等问题。还有非常现实的一点是,对一些人来说确实是“死都不敢死”,因为墓地的各种费用太高了,如果是土葬就需要更多的面积空间,需要的花费就跳跃级的上升。所以火葬确实是更多人的选择。最后说点不太唯物主义的话,那就是安放在骨灰堂后,往往都是同村人或者同宗族的骨灰都放在一起,这样逝者还能有熟悉的伴呢。我外公前年被放进骨灰堂的时候,我看着周围那些熟悉的同村人遗像,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外公不会孤独的。在火葬场里,当一具遗体被送入温度高达900℃~1000℃的火化炉后,历经一个多小时左右的焚烧,最终留下的只有一堆灰白色骨渣。虽然不知道是谁先发现的,但确实有人留意到那些剩下的骨渣中有各种部位的骨头,但却看不到牙齿。不是说牙齿是人类最硬的器官吗?为何它们不见了踪影?在我国,无论是在哪个地区,只要有火葬场,那遗体火化都是有着一套严格规范的程序的。当一个人离世后,家属须持医院或公安机关开具的死亡证明联系殡仪馆,随后遗体被冷藏保存。在告别仪式后,遗体被送入火化炉,这也是它经历剧烈物理化学变化的开始。现代火化炉的燃烧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在前10分钟,炉温会从200℃迅速上升至400℃,此时,毛发、寿衣等易燃物就会很快化为灰烬;在10~40分钟的时候,温度已上升到了600℃,这个时候人体的肌肉和脂肪开始燃烧,发出声响。极度的高温会导致肌肉收缩,可能引发肢体弯曲甚至短暂“坐起”,以前就传说这种情况是“诈尸”,其实都是正常的情况。40~60分钟以上的时候,此时火化炉内温度升温至800℃~1000℃,内脏开始碳化,骨骼暴露并开始断裂,持续高温使骨骼逐渐发白变脆,然后变成了很多碎渣,当然也有大块骨头存在的情况,跟不同火葬场的设备有关。我们人类的骨头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占了总组成的65%以上,而磷酸钙是一种熔点高达1670℃的无机矿物,虽然火化炉的温度能接近甚至达到上千度,但依然不足以熔化骨骼,那为什么不用温度高点的火化炉?我猜是因为技术还没有攻克吧?总之这就是为什么火化结束后,工作人员还会从炉内清出约几公斤重的骨渣,它们就是在高温下脱水、脱去胶原蛋白,变得非常易碎的骨头。牙齿不是骨头,它们属于器官,是由牙釉质、牙本质和内部的牙髓组成的。牙釉质非常的坚硬,其莫氏硬度高达7~8,要知道钢的莫氏硬度也就5~6而已。牙釉质、牙本质大部分都由无机物组成,而内部的牙髓富含血管神经。在高温后,有机物率先分解燃烧,导致牙齿结构崩解。当温度升至1100℃时,牙齿会变黑碎裂;虽然火化炉可能略低于这个温度,但因焚烧时间很长,最终牙齿会裂解为微小碎块。单颗牙齿尺寸本来就很小,碎裂后形成的残片更易混在骨灰中;而且牙齿的无机成分与骨骼类似,焚烧后外观趋近。然后很多火葬场都还会将收集来的骨渣用机器研磨成细粉,或者是人工捣碎,于是牙齿碎块在此过程中被彻底混合。如果逝者戴着假牙呢?那假牙就很可能得到保留,因为金属或陶瓷假牙因熔点高,起码超过了1300℃,如果是含有氧化锆的假牙,熔点甚至高于2700℃。所以一般假牙在焚烧后还能完整保留。说得唯物主义一些,当家属拿到了逝者的骨灰盒后,他们手上拿着的不止是亲人的遗存,还是物质转化的过程,他们从未消逝,只是改变了形态,从有形化为无形。以另一种形态回归到生命的最基本元素中,以分子之名重归大地循环。无论将骨灰葬入土地,放进骨灰堂还是撒到大海里,在钙与磷的微粒中,这些物质依然承载着与我们丰富多彩的过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