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弱之人当求印不求财

 禅心慧海 2025-06-14 发布于广东

撰文:闲云野鹤


世间智慧,常源于不期而遇。虚云大师一生历经劫难,九死一生,于磨砺中体悟大道真谛。他云游四方,不为名利,只为弘法利生。未曾想,竟有一日,被一位路遇乞丐一语点醒,令大师深为触动。这乞丐究竟说了什么?

民国初年,战乱频仍,佛法式微。虚云大师为复建毁坏已久的云居山禅宗祖庭,离山南下,奔走于南京等地筹措善款。一日清晨,大师在一座小城化缘。他手持钵盂,步履从容,目光深邃平静。虽已年逾古稀,却身形稳健,气息绵长。然而,细心之人或能察觉,这位高僧眉宇间隐有一丝忧色。云居山毁坏日久,若不复建,法脉传承堪忧。然南方战事未歇,民生凋敝,筹款之艰,大师心知肚明。

正思忖间,一阵微弱咳嗽声传来。大师循声望去,见一衣衫褴褛的乞丐蜷缩于巷口阴影处。其人面容枯槁,双颊凹陷,眼窝深陷,气息奄奄。唯有一双眼睛,异常明亮,如暗夜星辰,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彩。路人纷纷掩鼻疾走,唯恐避之不及。虚云大师却驻足凝视,慈悲之色溢于言表。

“老和尚,能否施舍些吃食?小人已三日粒米未进了。”乞丐声音嘶哑,眼中掠过一丝期盼与羞愧。大师未发一言,默默将钵中刚化得的半个馒头及些许果子递了过去。乞丐颤抖着接过食物,先是小心掰下一小块,细细咀嚼,随后才渐渐加快了速度。

“阿弥陀佛,慢些用,莫伤了肠胃。”大师柔声提醒,满目怜悯。乞丐闻言,深吸一口气,强自放缓。待食物尽入腹中,他抬起头,明亮的双眼直视大师:“老和尚面相不凡,气息沉静,想必是佛门得道高僧。”大师微微一笑,眼角皱纹舒展:“老衲不过一介凡夫,于佛门苦修多年罢了,何敢称高僧。”乞丐摇头,眼中金光一闪:“老和尚过谦了。贫道虽身陷卑微,却略通观气之术。老和尚周身佛光隐现,内蕴禅定之气,外具慈悲之相,分明是得道之人。只是……”他欲言又止。大师被勾起好奇:“只是如何?但讲无妨。”乞丐轻叹一声,低声道:“只是老和尚近来似有心事萦绕,气息略有不畅,眉宇间隐有郁结之气。”大师闻言,心中一震。这乞丐竟能窥见其心事!确然,云居山重建之事日夜萦怀,使他神思难安。“阁下何以知晓老衲心事?”大师眼中掠过一丝讶异。乞丐神秘一笑,露出泛黄的牙齿:“贫道少时曾习相术,略通天机。老和尚眉宇郁结,显是为事所困。若贫道所猜不差,当是为某处寺院之事烦忧吧?”

大师默然片刻,点头承认:“不错。老衲此行,正为云居山重建筹措资金。战乱之后,祖庭倾颓,若不及时修复,法脉恐难以为继。”乞丐听罢,目光陡然锐利如刀锋,直刺大师心底:“老和尚此行,是为求财而来!”大师微微一怔,随即摇头:“非为求财,实为法脉传承。云居乃禅宗祖庭,断不可废!”

乞丐忽然发出一阵怪笑,笑声中混杂着慨叹与怜悯:“老和尚口称不为财,心中却有挂碍。求财岂是高僧本分?”大师面色微动,旋即恢复平静:“施主此言差矣。老衲非为私欲,实为法门兴盛,众生觉悟。”乞丐不为所动,反问道:“老和尚可知我何以沦落至此?”大师摇头。乞丐自嘲一笑,眼中闪过痛楚:“我本是江南富商之子,家财万贯。父亲过世后,我继承家业,一心敛财,扩张经营。表面看,财富日增,生意日隆。然我天生体弱,操劳过度,未及不惑便卧床不起。”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揪扯着破旧衣襟。“那时延请名医,服食珍药,却不见起色。忽一日,一位云游道长路过,见我病危,只赠我一句话。”

大师问道:“是何言语?”乞丐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道:“身弱之人,当求印不求财。

大师眉头微蹙:“此言何解?”乞丐苦笑:“彼时我亦不解,只当疯言妄语,置之不理。结果病情日笃,家业无人打理,终至败落。数年后,我身无长物,流落街头,便成此般模样。”大师若有所思,点头道:“那后来呢?你可曾参透其中真意?”

乞丐眼神骤然深邃,仿佛洞穿尘世虚妄:“明白了,却为时已晚。道长所言'印’,非是寻常印章,而是……”

话音未落,街角忽起喧哗。一群衙役匆匆走来,为首者高喊:“各位乡亲,知府大人有令,今日城南粥棚施粥济贫,速速前往!”

周遭乞丐闻讯,挣扎起身,涌向城南。与大师交谈的乞丐也颤巍巍站起,身形摇晃。“老和尚,我得去领粥了,否则今日断粮。有缘再会吧。”

大师急道:“施主且慢!那'印’字真意尚未明示!”乞丐回首,目光炯炯:“老和尚若欲知究竟,明日拂晓,可至城东废弃庙宇寻我。临别再赠一言:老和尚此行,当转求印不求财,方能圆满。”言毕,身影便消失在拥挤人潮中。虚云大师独立原地,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翌日拂晓,大师如约前往城东废庙。晨雾弥漫,庙宇破败不堪,屋顶塌陷,佛像残损,景象凄凉。庙内空寂,唯闻梁上麻雀啁啾。大师环顾四周,不见昨日乞丐踪影。

“施主,你在何处?”大师轻声呼唤。

忽一阵风起,卷动地上落叶。大师敏锐察觉落叶之下似有字迹。俯身拾起一片残破宣纸,上书:印者,心也;财者,相也。相逐心亡,舍本逐末。老和尚欲救云居,当先明此理。 大师读罢,如遭雷击,僵立当场。似有所悟,又觉玄机未尽。恰在此时,寺院知客僧神色慌张奔来:“师父!不好了!刚得南京来信,那位允诺捐资重建云居山的大善人突发急症身亡,其家眷已取消捐赠!”

大师闻言,忆起乞丐“身弱求印不求财”之语,一个念头闪现:那位善人,是否也因过度操劳求财而遭此厄运?正欲详询,却见废庙佛龛后,一道黑影掠过。

大师快步上前,只见佛龛后露出一角破旧黄袖。莫非是昨日乞丐?“施主,可是你?”大师绕至龛后,却惊见并非昨日乞丐,而是一位身着破旧僧衣的老僧,面容清癯,眼神却澄澈如水。

“阿弥陀佛,虚云大师久仰!”老僧合十,微微躬身。“你是?”大师面露疑惑。

老僧微笑:“老衲法号慧通,曾是此庙住持。庙毁后,流落街头,乞食为生。昨日得见大师,未表身份,实属冒昧。”大师恍然:“原来施主便是昨日那位。”

慧通颔首:“正是老衲!”

大师急切问道:“施主昨日所言'身弱之人当求印不求财’,又道'印者,心也’,究竟是何深意?”

慧通老僧缓缓道来:“此事源自老衲亲历。我本此庙住持,自幼体弱。早年不解佛法真髓,一心只图重建庙宇,扩充规模。遂四方化缘,广募资财。表面看,香火渐盛,庙宇渐广,我却因劳碌过度,沉疴日重。”他叹息一声,续道:“一日,一位云游高僧过此,见我形容枯槁,问起缘由。我据实相告。高僧听罢摇头道:'你本是修行人,却为外物所扰,舍本逐末。身弱之人,当求印不求财。’彼时我不解其意,仍为筹款奔波,终致病入膏肓,卧床难起。”

大师追问:“后来如何?”

慧通苦笑:“后来庙宇虽成,我已油尽灯枯。直至战火焚寺,我方猛然醒悟:高僧所言'印’,非是凡俗印章,乃是心印、法印。佛法真谛,不在庙宇广狭,而在心灵觉悟与法脉传承!”他目光灼灼看向大师,“'身弱求印不求财’,是告诫我等须明本心,不为外境所动。尤其体弱之人,更应珍重性命,寻求心灵安顿与觉悟,而非耗损宝贵精气神追逐身外物利。”

大师若有所思:“所谓'印者,心也;财者,相也’,乃指当重内在心灵觉悟,轻外在物质形相?”

慧通点头:“正是此理!佛学有'心印’之说,指心灵对佛法真谛的印证、领悟与传承。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此'拈花公案’传的便是这心印。”

大师顿悟:“我明白了!你是提醒老衲,重建云居山的真义,不在复其殿宇形貌,而在弘扬佛法真谛,传递此心印、法印。”

慧通展露欣慰笑容:“大师慧根非凡!诚然,次第求财仅为手段,弘法传印方是目的。若本末倒置,非但徒劳,更损身心。”

大师沉思片刻,郑重道:“多谢施主点化!老衲此行确过于执着筹款一事,反忘却佛法根本。自今而后,当以弘法为先,传法度众。至于寺院重建,自会水到渠成。”

慧通合掌道:“大师明此至理,老衲甚慰。另有一事相告,那位抱病而亡的大善人,确因操劳过度所致。他生前曾对老衲言,若能早知'求印不求财’之理,或可免此一劫。”

大师闻之,心弦震动。忆及那位善人生前亦体弱多病,却为积攒财富日夜劳碌。若能明此理,何至英年早逝?

离开废庙,虚云大师决意更改行程。他不再汲汲于筹款,转而在南京及周边城镇开坛讲法,阐扬佛法精义。其讲法深入浅出,契机契理,令闻者开启智慧,甚或当下开悟。奇妙的是,随着弘法足迹所至,云居山重建所需资财,竟不期而至。许多闻法信众为其精神感召,纷纷慷慨解囊。更有能工巧匠,主动请缨参与重建。

半年后,大师返归云居山,重建已然启程,寺院焕然一新。这一切,皆源于他放下了求财的执着,专注于求印,传递佛法真髓。后来,大师常对弟子言及此番奇遇:“慧通法师看似落魄,实则通达。他一语点醒梦中人。修行之道,贵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吾辈所求,不应是外在形相,而是内在觉悟。”他进一步阐释:“'印’有多重深意。于修行人,是心印、法印,乃内心证悟与智慧传承;于世俗人,则是安身立命之本,为无形精神财富与智慧结晶。财帛虽能养身,未必能养心。若一味追逐外物,反易迷失自性,伤及身心。”

有弟子不解:“师父,为何身弱之人尤须求印不求财?”

大师慈祥视之:“体弱之人,元气本亏。若再耗心神追逐外物,无异雪上加霜。反之,若能静心修行,求得心印,非但能涵养精神,亦可延年益寿。譬如一盏油将尽之灯,若强照远方,速灭无疑;若用以点亮己之心灯,反能延续光明。”

弟子们豁然开朗。自此,“身弱之人,当求印不求财”成为云居山一句箴言,警醒世人勿于追逐物质时,忘却寻求心灵的富足与智慧的印证。后世有诗为证:

身弱何须求外物,

心印常存道自真。

云居重建非为财,

法脉相传为渡人。

但得众生心地静,

何愁佛法不兴盛。

此诗道尽虚云大师悟道历程,亦揭示“身弱求印不求财”之深意。它提醒吾辈,于物欲横流之世,勿迷失本真。体弱之人,尤应珍重性命,寻求心灵安宁与智慧印证,此方为真长生之道。诚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物质财富如梦幻泡影,转瞬成空。心灵的觉悟与智慧的印证,方是恒久真实的财富。

大师悟透“印者,心也”真谛后,便一心弘法,随缘而行,不再执着于重建寺院的世俗过程。消息传回云居山,弟子们对师父行止转变颇感讶异,议论纷纷。有忧心重建搁置者,亦有坚信师父自有深意者。

数月后,一位中年妇人风尘仆仆来到云居山,求见虚云大师。她身着素衣,神情恭谨,自称吴氏寡妇。早年丧夫,独子贫寒。因听闻大师讲法,起心修行,后在乡邻相助下开设布庄,渐有盈余。“弟子感念大师教诲,深知身弱不可执著外财。我虽非病弱,亦知福祸无常。愿将布庄半数所得供养云居山,只求福佑众生。”言毕,跪地叩首。

大师轻抚其肩,叹道:“施主善愿,合乎天心。然佛法传承,不在金银供养,而在你我之心。若能以此布庄为基,广结善缘,劝人向善,弘扬佛法,便已胜却万金资粮。”

吴氏闻言,感动落泪。自此每月布施一成盈余,并在铺中特设一角,摆放佛经禅语,供人取阅。此举竟吸引不少行商旅人驻足交流。大师感慨道:“所谓'求印不求财’,非是拒斥世俗助力,乃是以慧眼识本心,不为财相所迷。财若能助道,便是法之资粮;财若扰心,即成道中魔障。”

晚年,虚云大师屡屡提及慧通法师与乞丐奇缘,常在讲法中借“印”与“财”的故事点化弟子:“人生如舟,财是浮木,印为罗盘。若无罗盘指引,纵使舟载万木,亦难抵彼岸。”

云居山终得复建。然其香火鼎盛,道风纯正,并非金银之力,实乃“求印”之念深植人心,代代相传,终成禅宗法脉中一方清净道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