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北(闽浙赣)根据地的红军部队,起源于1927年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的弋横暴动农军力量。 1928年7月成立红军第14团(后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以信江流域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起赣东北苏维埃政权。后又攻下景德镇,部队扩大到四千余人,改为独立第一师。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30年秋,打败江西国军鲁涤平的进剿军,缴获大量武器,扩编为红10军(约6000人),周建平任军长。形成主力红军、地方武装、赤卫队三级体系,有力配合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 该部依托山区灵活作战,鼎盛时期横跨赣、闽、浙、皖四省边界,成为中央苏区东北翼重要屏障,并首创地雷战、群众性游击战术。 1933年后,主力红10军调往中央苏区改编为红11军(后与红三军团一部合编为红十九师。),原赤色警卫师重组为新红10军继续坚持斗争。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具体赣东北(闽浙赣)根据地红军序列及各级领导成员名录如下: 红军第2军第2师第14团(1928年7月-1929年3月) 团长陈春荣→童旭(1928年10月)→黄章(1928年12月)→邹琦(1929年1月)→李上达(1929年2月) 政委刘梦霞→李上达(兼,1929年2月) 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1929年4月,由原红军第14团改称,全团约一千人) 团长郑孝胥(短暂代理)→周建屏(1929年4月实际到任),政委李上达,参谋长周子炎。 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1929年5月-1930年6月)-主席邵式平 下设: 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续) 团长颜文清 → 孙志清(1929年8月)→ 匡龙海(1929年12月)→ 周子炎(1930年3月) 政委李上达 → 李新汉(1930年2月) 参谋长周子炎,政治处主任李新汉(1929年夏) 信江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夏组成)-校长邹琦 ![]() 周建屏英烈 赣东北地区红军第10军(1930年7月) 军长周建屏,政委胡庭铨(代)→吴先民(代,1930年8月) 前委书记胡庭铨 前委委员组成:胡庭铨、周建屏、宣大庭、李文滔、李辑三、方志敏、李上达 闽北革命军事委员会(1929年4月—1930年7月) 主席陈耿,参谋长李静愚 闽北独立团(1929年4月组成)-团长陈耿(兼)→李克敌(1930年3月接任) 赣东北省革命军事委员会(1930年9-12月) 主席方志敏,政治部主任黄道 第10军整编(1930年9月红10军在乐平进行整编,编为三个旅七个团,全军共四千余人) 军长周建屏、政委邵式平。 部队编制:特务团、随营学校、第1旅(辖第1、2团)、第4旅(第10、11团)、第7旅(第19、30团)。 ![]() 方志敏先烈 赣东北革命军事委员会(1931年1-7月)-主席方志敏 闽北独立团(1931年)-团长潘骥→黄立贵(1931年4月),政委薛子正。1932年夏扩编为闽北独立师-吴先喜→黄怀仁(后)。 红军学校第5分校-校长邵式平(兼),副校长邹琦,教育长薛子止(1930年冬)。 第10军缩编(1930年12月 . 红10军在河口整编成三个团, 1931年4月,南渡信江进入闽北苏区,8月又缩编为两个团)-军长周建屏 政委涂振农 →方志敏(代,1931年3月) →倪宝树(1931年9月) 参谋长舒翼→杜石公(1931年10月) 第1团-团长薛子正;第2团;第3团-团长匡龙海(1931年8月),政委胡烈。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赣东北军事委员会(1931年11月-1932年11月) 书记邵式平→唐在刚(1932年3月) 赤色警卫师(1932年5月,由赣东北各县赤色警卫团组成)-师长祝荫隆,政委吴先民→方志纯(1932年7月) 闽北军分区(1933年初,由闽北军委分会改组为闽北军分区,归闽浙赣军区建制。1933年6月以后划归闽赣军区建制)-司令员邹琦(代),政委黄道(兼),参谋长李云,政治部主任肖韶。 ![]() 邵式平先辈 新红10军(1933年1月,原红军第10军根据军委命令南渡信江与红军第31师会合,组成第11 军,原赤色警卫师与其他地方武装组成新第10军,刚成立时两个师,后扩编为三个,但在1934年又缩编为三个团)。 军长王如痴 →刘畴西(兼,1933年3月),政委聂鸿钧(代),参谋长匡龙海(1934年),政治部主任聂鸿钧(兼)。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闽浙赣军区(1933年10月-1934年10月) 司令员刘畴西,政委曾洪易,参谋长倪宝树,政治部主任涂振农(1934年1月)。 第30师-师长倪宝树(兼),政委李伯钧。 皖赣边军分区(皖赣边独立师)-司令员周成龙,柳真吾。 贵余万作战分区-司令员匡龙海。 彭杨军政学校-校长兼政委涂振农。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闽浙赣苏区陷入国民党军重围。1934年12月,红七军团寻淮洲部与方志敏部合编为红十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皖南突围。 1935年1月在怀玉山遭绝对优势敌军(主力王耀武部)合击,主力覆没,寻淮洲牺牲,方志敏等被捕后就义。余部由粟裕、刘英率领转战浙南,组建红军挺进师;闽北独立师在黄立贵、黄道指挥下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至1938年,幸存力量整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3支队一部,投入全面抗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