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熬夜加班后疲惫不堪,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月经后脸色苍白如纸,手脚常年冰冷难暖…… 这些身体发出的信号,都在诉说着气血阴阳的亏损。 不少人知道生脉饮气阴双补,却不知人体自有 “天然药房”。 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穴、太溪穴、神门穴这五个穴位相互配合,每天艾灸 10 分钟,就能实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效果更全面。 一、足三里:气血生化的源头 中医常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健,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气血。 足三里作为胃经合穴,宛如脾胃的 “专属维修工”。 位于:弯曲膝盖呈90度,膝盖骨外侧凹陷往下3寸。 当脾胃虚弱,气血生成不足,就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 ![]() 此时把大号滤烟艾灸罐绑在膝盖下方的足三里,能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让食物充分转化为气血。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通过调节脾胃,从根源上推动气血的生成。 每天艾灸足三里15-30分钟,或按揉至酸胀感,能明显感受到食欲变好,身体有力气。 脾胃功能提升后,气血充足,为后续补血、补阴补阳奠定坚实基础 。 ![]() 二、三阴交:补足阴血养分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三阴交作为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堪称养血滋阴的 “全能选手”。 位于:内踝尖上 3 寸。 阴血不足时,会出现面色萎黄、月经不调、失眠多梦等问题。 艾灸三阴交,能调节三经气血,补血养阴,为身体补充阴血养分。 ![]() 滋阴的穴位好比给身体补水,不适合大火力艾灸,比如上来用7cm的艾条就不适合,最好是用细点艾条艾灸,比如我就喜欢点一根1.8cm的石磨艾条,温温的艾灸三阴交。 当阴血充盈,身体得到滋养,各脏腑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就像给身体的 “田地” 灌溉,让阴血滋润全身,为阴阳平衡提供物质基础。 ![]() 三、关元:点燃身体阳气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阳虚者常表现为手脚冰凉、畏寒怕冷、腰膝酸软。 关元穴字面意思是:「阳气的关卡」,刺激关元相当于打通了元气的门户,元气可以源源不断的滋生。 位于:脐下 3 寸。 艾灸关元穴,能为身体注入温暖阳气,驱散寒气。 尤其是在秋冬季节或体质虚寒者,晚上有时候我冷到睡不着,就把自发热艾灸贴贴在小腹的关元穴,可以自发热艾灸4-6个小时,晚上能明显感觉到小腹温暖,全身阳气被激发。 阳气充足后,能推动气血运行,增强身体抵抗力,与补阴相辅相成,共同维持阴阳平衡。 ![]() 四、太溪:平衡体内阴阳 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是人体阴阳的根本。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脚后跟连线的1/2处,是肾经原穴。 ![]() 原穴就是肾的原动力所在,动力肯定包括阴气和阳气2个部分,由此可见,太溪穴既可以补阳,又可以滋阴。 当肾阴不足,会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等症状;肾阳不足则表现为怕冷、水肿等。 经常艾灸太溪穴,能调节肾阴肾阳,让补阴补阳达到动态平衡。 ![]() 五、神门:守护补益成果 气血阴阳亏损时,心神易受扰动,出现失眠多梦、焦虑烦躁等问题。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靠近小指端的凹陷处,是心经原穴,能宁心安神、缓解疲劳焦虑。 ![]() 每天睡前点一滴蓝色艾草精油在手腕内侧,按揉神门穴 3 - 5 分钟,能让紧张的神经放松下来。 当心神安定,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更有利于睡眠,晚上能睡着了,人就不会过度消耗阳气和阴液,相当于是给身体查漏补缺。 这五个穴位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从补气到补血,从补阴到补阳,再到安神定志,形成一个完整的补益体系。 每天只需花 10 分钟艾灸这些穴位,就能激发身体自愈力,实现气血阴阳同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