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人对于“笃行”的理解如何程度。这个词是如此的有名气,我是早知道的,但是究竟这个词的内涵和意境,也是最近才忽然受到感悟。常常做很多乱七八糟的思考,最多的就包含了“知”和“行”,而更偏向于“知”多一些——纯纯的坐而论道臆想出来的。而对于“行”,没怎么想过这个事。不行,知多少,也没用。关于“行”,最近,捣腾出来的一句话是“知一程行又一程”,听起来好像还是有那么一点意思。但是“行”,还是没有把它看清楚、说清楚,也没有考虑过如何从中得到了什么体验。直到今天,好像领悟到这个“行”,应该就是“笃行”。笃行的本意是,马行稳而迟缓。就这个本意,就足够让人盯着沉思良久了。稳和缓,与我们现在的社会节奏和个人行动习惯对比,恰恰是很难做到的。说话急、走路急、吃饭急、办事急、成功急、机会急,火急火燎,可是日子还是一天天的过,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这是不是因为有悖“笃行”的要求和意境了呢?《礼记·儒行》记载孔子对儒者的要求:“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礼记·中庸》将笃行列为“五之”之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并且笃行是最终的阶段。今天,在这里,忽然有一点真切的感受,古人先贤将“行”这件事,说的太好了、太清楚了。与之对应,一方面感觉到知与行是脱节的、另一方感觉到知与行互相谁也没有帮谁太多;知也不纯不真、行也糊里糊涂。关键的关键是,自己并不觉察是因为啥,处在了这个混沌处境。曾经读《王阳明传》和《传习录》,就记住了他说的方法论,也即“事上磨练”,当时听起来觉得说的特别好。而今要说感受,这句话的弹性空间还是太大,一方面的确是任何事都可以磨可以练,但另一方面一通操作猛如虎之后到底练明白了什么却很难归因回去了。看样子,“事上磨练”的确是得放在一个“知行体系”中来参悟,也看到很久很久以前并没有真正理解清楚事上练的真正内涵,就意味着自己懂了。事上磨练是为“知”服务的,而不是为“结果”服务的,是“支撑”过程的,不是证明结果可期的。我觉得,“笃行”的说法是更好的说法,王阳明肯定熟知这个词,也许我记不得他是否重点强调过这个词,反正是被我马马虎虎的把“事上磨练”当成了方法论,应该是读错了经典、会错了意。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这十个字,也是听起来容易理解,参悟起来富有内涵,对照各自的体验都能找到影子或者不足,真是非常精妙的一句话。我感触的其实是“不穷”和“不倦”,至于博学和笃行,可能正常来讲离着它们的标准还是太远太远了,而“不穷”和“不倦”却实实在在地每天在生活中可以进行磨砺和体验到的。我们假定这里也可以用到系统论,也即指向“知行系统论”,那么,可以顺着上面的逻辑归结为“学、问、思、辨、行”五位一体的要素构成和影响叠加,并最终体现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涌现”现象。显然,五位一体假定是对的 ,它们显然就是从“五之”中提取出来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求知”、“求是”。所以“如是观”不能因为出现在佛经中,就认为是唯心或迷信。任何时候,也必须只有,做到了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才能大概率对这个行当领域能持如是观,而不再我执,无相无我、如是如来如往,物来顺应的笃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