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痰在肺,粘痰在脾,老痰在肾,三招挖掉生痰的根

 雨林修养馆 2025-06-15 发布于天津

大家好,我是梁医生。

俗话说,“百病多由痰作祟”。中医经典《丹溪心法》更是直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意思是说,痰会随着气机到处跑——堵在肺则咳喘不停,蒙在头上就天旋地转,跑到脾胃又会影响食欲...

所以,祛痰可不单指“祛肺中之痰”。只有找到生痰的根源,将其彻底“铲除”才叫治本。今天,梁医生就给大家分享三种情况,对证用药效果才好。

一.

白痰在肺

如果你咳嗽时痰液以白色为主,质地清稀量多,像泡沫一样,多半是风寒袭肺所致。

《黄帝内经》言:“形寒饮冷则伤肺”。如果寒气入侵,肺的宣发功能失调,津液就会失于输布,凝聚为痰。

此时,可用医圣张仲景的小青龙汤(或颗粒)。能起到温肺散寒、化饮止咳的效果。

方中麻黄、桂枝驱散体表风寒,干姜、细辛温化肺中寒饮,五味子、芍药收敛肺气,半夏燥湿化痰。古人用“青龙治水”比喻此方,正是因为它能有效清除盘踞在肺中的寒痰水饮。

同时可以配合拍打肺经上的尺泽穴(屈肘时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外侧凹陷处)。每天拍打几分钟,能疏通肺气,帮助驱散风寒,对白稀痰效果尤其明显。

图片

二.

粘痰在脾

如果感觉嗓子黏糊糊的,痰液粘稠,而且大便黏腻不成型,还总是莫名其妙的水肿,问题可能出在脾。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气聚集成痰,上输到肺就形成粘痰。

此时调治需从脾入手。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得透彻:“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胃”,可用二陈丸+平胃丸。二者搭配,既能消除已成之痰,又能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切断生痰之源。

如果兼有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的,单用六君子丸亦可。

同时,别忘了按摩腿上的“化痰第一穴”——丰隆穴(外膝眼到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向外两指宽处)。每天按揉3-5分钟,既能化痰又能调脾,对付粘痰效果显著。

图片

三.

老痰在肾

若是痰少而粘,像黏在喉咙深处,费尽力气也咳不出多少,还伴有腰膝酸软、手脚冰凉、夜尿频繁等症状,多属属“老痰”、“顽痰”,根源多为肾阳不足。

肾主水液代谢,肾阳就像身体里的小太阳,阳气不足则水液气化无力,积而成痰。这种痰往往深伏难出、病程缠绵。

对付这种顽固老痰,需要温补肾阳、化气行水。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这类中成药是首选。

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肾阳,熟地、山茱萸滋补肾精,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全方温而不燥,既补先天之本,又化已成之痰。

还可配合按揉脚踝的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凹陷处),这是肾经气血汇聚之处。每天按揉2-3分钟,能激发肾中阳气,增强水液代谢,对付顽痰、老痰效果不错。

图片

之前文章里也讲过不少祛痰的中成药。比如用于肺热咳嗽、痰多黄稠的清气化痰丸、鲜竹沥口服液;还有逐痰降火,用于癫狂惊悸、喘咳痰稠,大便秘结的礞石滚痰丸等等,辨证选用即可。

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