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救了自己一命?四川男子钓到肥嘟嘟淡水鱼,不认识现场放生,网友:二十多年没见了

 狸猫之一爱科普 2025-06-15 发布于福建
信息来源于@会飞的海豚,淡水渔业,科学养鱼,All Journalsm。
2025年6月9日,IP地址为四川成都的博主“@会飞的海豚”发布了一条展示渔获的视频,视频的内容其实很常规,无非就是展示钓到的鱼,然后放生掉了。但这个视频却引发了争议,我觉得有必要来一起看看。
视频的配文是:“钓到一条肉嘟嘟的小鱼崽!”
一开始博主就提着正口的鱼对着镜头拍摄,这条鱼显然是刚被钓到,活性十足,不停地扭动推动得自己被挂着转圈,不过这样刚好可以让我们看到这条鱼的各种细节。
这条鱼体态修长,但是腹部非常臃肿,显然是带籽了。体长看着也就是12厘米左右吧?它的鱼身是黄褐色的,很滑溜的感觉,体侧有明显的深褐色豹纹状斑块,腹部渐变为浅黄色。其头部很特别,形状是尖细呈楔形的,头上有很多黑色小点,鱼嘴就是尖尖的,不过嘴唇很厚,口部具下位,细看好像还有触须,具体几对倒是看不清。
背鳍短小且靠后,尾鳍呈圆扇形,胸腹鳍展开如小扇,这些鱼鳍都是淡黄色的,上面也有很多黑色小点。
这显然是一条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对照起来特征足够明显了。不过博主并不认识,世界上毕竟鱼有那么多呢。博主看到这条鱼带籽了,而且还是自己不认识的鱼,于是就果断将其放生了,这条鱼碰到水的瞬间就犹如一柄利箭,瞬间消失在水中。看到它这么活力四射,其大概率是可以幸存的。
这个行为也受到了评论区网友的认可,首先放生带籽母鱼就很值得提倡了,其次是不认识的放生比较安全,谁都不想因为误捕国家保护动物而出事的。
这条鱼的身份大部分的网友都认出来了,他们表示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么说的人不是个位数,在200多条的评论区起码有2位数的网友都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实际上中华沙鳅并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过2023年12月,中华沙鳅确实被列入了《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朋友肯定好奇了,所谓的省重点野生动物享受什么样的待遇?跟国家级的对比有什么差别?
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地方性的保护物种,其名录由各省政府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制定。这些动物虽保护级别低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不过享受栖息地修复、种群监测、专项执法等系统性保护。如果大量捕捉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依然是违法的,不过管理相比之下并没有那么严格,一般来说,误捕回去吃了也不会咋样。
主要是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和普及程度并不高,如果真的把所有误捕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老百姓都给抓起来,那没完没了了,而且反而会激发老百姓的逆反心理。
中华沙鳅既然会被列为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那想必野生种群的情况也是不太好吧?
是的,过去二十年间,其野生种群经历了断崖式衰退,如今虽有人工保护介入,但整体生存状况依然严峻。至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很多稀有鱼类的情况都是互通的,总之离不开人类的各种操作。
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客观上破坏了中华沙鳅的栖息地。长江上游及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支流密集的水坝建设,阻断了中华沙鳅的洄游通道,尤其影响其漂流性卵的孵化与仔鱼扩散。金沙江下游多个梯级电站的运行,直接导致产卵场萎缩,亲鱼无法完成自然繁殖。
栖息地变少,而且有些栖息地居然还遭到了污染,可能是直接排污,地表径流也可能是采砂采石工程的影响,这些都使得中华沙鳅所需的高溶氧流水环境受到影响。
除了环境因素,过度捕捞也是重要原因。中华沙鳅被誉为“水中人参”,据说其营养价值相当丰富,起码受众是这么想的,尤其是其吃起来也是肉质细嫩,这使得中华沙鳅的售价可达上百一斤,根据我的查询结果,从200~800元一斤的价格都曾出现过,非常离谱。
已经遭受了这样的苦难了,更难受的是中华沙鳅本身环境适应力和繁殖力都不太强。它们的天然分布狭窄,繁殖力也相当有限,且需特定水流条件才能成功孵化。于是它们种群的恢复也变得非常困难。
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在宜宾、成都、眉山建立三大中华沙鳅保种基地,储备亲鱼2万组。而且还不断地尝试修复栖息地,在在涉水工程周边重建急流沙石生境,设置人工鱼巢,并拆除部分阻隔坝、增设鱼道。
像这样民众需求很高的鱼类,如果只是简单保护野外种群,难保哪天就被偷捞光了,所以还是得攻克中华沙鳅的人工繁殖技术,以此来解决需求。
目前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经过了15年的研究,已建立成熟驯繁体系,能让中华沙鳅的催产率从60%提高到85.9%,孵化率达83%!而且独创的“水蚯蚓+功能性辅料”配方,解决幼鱼开口难题,从小养到商品体格的成活率达到了98%。
这些鱼满足了日常的市场需求,也给增殖放流提供了资源,至今已经放流超百万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