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不如去钓鱼丶,当代水产,江苏农业科学,水生态学杂志,环境工程学报。2025年5月12日,IP地址为四川成都的博主”@不如去钓鱼丶“发布了一则视频,配文已经将情况说得很清楚了:”河里的红尾鲴上岸咬人了,徒手抓鱼,想要位置的朋友点赞关注私信。“视频的开头展示了一处河流浅滩中,大量的鱼正在疯狂地扑腾,不过水虽然很浅,但这些鱼显然是能够游动的,并不是搁浅了。可能是因为这些鱼太过动态了,视频拍摄起来有点模糊,完全看不出是什么鱼。好在博主徒手抓了一条其中的鱼对着镜头展示,我们可以看到这条鱼体态浑圆修长,体长应该在20~30厘米左右。背部微隆,身上的鳞片较大,通体以银灰为底色,背侧泛青;腹部是银白色的,尾鳍则呈鲜明青色。头部看起来既视感很强,很像鲤科的许多鱼类,不过其鱼嘴朝下,下颌略突出,唇部角质化明显。这并不是博主所说的”红尾鲴“,而是青尾鲴,其实非常好分辨的,你就看它们名字就知道差异在哪里了。虽然这青尾鲴的背鳍,胸鳍,臀鳍都带点橘红色,但是其尾鳍却是青灰色的,而红尾鲴的尾鳍是红色的。那么这些鱼是在干嘛呢?有网友猜测是在甩籽呢,也就是在产卵。我觉得这个网友的猜测是合理的,因为确定青尾鲴的繁殖期就是在每年5-6月,当水温上升到20-26℃的时候。据说特定强度的水流冲击才能诱发其产卵,所以性腺成熟的雌雄鲴鱼会选择有流水的浅滩区域自然集群产卵,场面会是相当壮观的,就跟视频开头拍摄的那样。说到青尾鲴,一个绕不开的的词汇就是:”难吃“。有个网友就问道:”他们说这个超级难吃,是不是真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了,很多网友顺势表达了对青尾鲴的嫌弃。不过就算这个网友不问,也有很多网友在骂鱼,他们说青尾鲴号称”甩锅鱼“,意思就是煮过青尾鲴的锅的不能要了!还有人说这鱼真的是喂狗,狗都嫌弃!至于具体的味道和口感,网友给出的关键词也是很触目惊心:”滂臭!刺多!“口味这种东西的见仁见智的,各有所好嘛。但是青尾鲴确实备受嫌弃,它们跟大部分的淡水经济鱼类确实没法比。首先因为它们会在水底吃各种沉积的碎屑,这个过程就会吃下很多底层泥巴,虽然是会吐出来的,但是日积月累,土腥味肯定是会偷偷留住的。其次是它们的鱼肉相当嫩,但是嫩过头了,很容易就会煮到散掉,很烦人。为了支撑这样的肉质,它们身上的细刺也非常多。于是这个鱼从口味到口感都让人有些难以接受,尤其是其他的大部分经济鱼类都那么好吃的情况下,一对比就相当明显了。不过也有人说青尾鲴做鱼干的话,还是可以相当香的,不过我没吃过青尾鲴干,不太清楚会是啥情况。四川IP的网友表示青尾要泛滥了,他的钓友每次钓到都是直接给扔掉了。实际上关于四川青尾鲴泛滥的说法由来已久,似乎这种鱼在当地确实太过常见了。虽然这样的说法相当之多,不过目前还没有较为权威或官方的信息可以证实这一点,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四川的青尾鲴的数量可能确实蛮多的。有没有泛滥不好说,但本身青尾鲴的拥有生长快和自然增殖快的特点,它们确实很容易成为优势鱼类,只要资源足够,当年孵化的鱼就能长到3两重,在第二年冬天就性成熟了,此时起码得有1斤重了!雌鱼一般怀卵量可达20万粒/公斤,而且它们的鱼卵孵化率和成活率都相当高,所以这种鱼数量肯定少不了。这种鱼因为其食性,它们被认为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其生态效益相当好。你看它们特别的鱼嘴,就是为了在各大水域的水底刮取和摄食各种有机碎屑,包括水生植物碎片、固着藻类、底栖藻类、固丛生物等等,这个过程中它们就会解决掉使水质污染的腐眉与底泥。研究发现成年青尾鲴的肠管内,腐屑和底泥已占食物总量的90%以上!它们客观上确实能够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就算真的不好吃,也不该被这么嫌弃。而且它们还经常被拿来跟各种经济鱼类进行混养,因为青尾鲴耐高温也耐低温,而且不需要特意给它们喂食饲料,它们自己会去吃经济鱼类的饲料残余甚至是排泄物,简直就是天然的净化器!许多中大型肉食鱼类都以它们为主要食物,其在原生环境中可以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再好的鱼,如果真的泛滥了,那肯定还是会影响自然的,毕竟自然界万物是相生相克的,互相牵制,一起维持平衡。如果青尾鲴泛滥了,它们就会让相同生态位的其他鱼类完全没有了生存的机会,底层的很多跟它们相同食性的水生物种也会因此而消失,到时候整个水域的环境就会迎来大震动。大量繁殖后的青尾鲴早晚会遇到食物不够的情况,它们本身就可能会吞食鱼类的鱼卵,如果数量太大,也许会从基础上就对其他野生鱼类造成巨大的打击。另外,高密度的青尾鲴群觅食时搅动底泥,释放沉积的氮、磷等营养盐,可能诱发藻华或降低溶氧,尤其在静水河段。若叠加工农业排污,易加剧水质恶化风险。如果水体中全是青尾鲴,虽然短期内,鳡鱼等肉食鱼可能很爽,但是若其数量占比过高,可能降低水域生物多样性,长久之后破坏生态网络的复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