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名为《传言玉女》,是胡浩然先生所作。 大意是描述元宵节人人出来观灯,皇家与民同乐的情景,而青年男女偶然相遇、继而经过若干曲折,最终结为连理的故事也常在此时发生。 在道君皇帝朝宣和年间,元宵节最为盛大。 每年正月十四日,皇帝车驾前往五岳观凝祥池。每次皇帝出行,都有二百对红纱贴金烛笼。元夕时,还会加上琉璃玉柱掌扇,并快行客全都掌着红纱珠珞灯笼。 傍晚返回宫中时,皇帝进入灯山,御辇院的随从在辇前唱《随竿媚》。御辇旋转一周,倒行观灯山,称为“鹁鸽旋”,又叫“踏五花儿”,随后辇官会得到赏赐。 之后皇帝登上宣德楼,游人奔赴露台下。 十五日,皇帝前往上清宫,傍晚返回宫中。 上元节后的第一天,皇帝用过早膳后,车驾登上城门,卷起帘子,御座临轩,宣召先到城门下的百姓,让他们得以瞻仰天颜。 皇帝戴着小帽,身着红袍,独自端坐,左右有近侍,帘外有金扇执事之人。片刻之后,帘子放下,音乐奏起,百姓便可自由游赏。华灯宝烛,月色光辉,照耀得四周一片明亮。 到了三更时分,楼上将小红纱灯沿着绳索放在半空,都城的人便都知道皇帝已经返回宫中了。 当时皇帝御制了《夹钟宫·小重山》词,写道: 罗绮生香娇艳呈,金莲开陆海,绕都城。宝舆四望翠峰青。东风急,吹下半天星。 万井贺升平。行歌花满路,月随人。纱笼一点御灯明。箫韶远,高宴在蓬瀛。 大意是描述灯节的盛景,仿佛天上的星星都降到了人间,并歌颂当下正是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就如同在仙境一般。 说罢元宵节,该讲故事了。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官员,他以前总是在东京观看元宵节,谁知时移事变,今年流落到了燕山,也观看元宵节。 燕山的元宵节又是怎样的呢? 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乐喧天,只听胡笳聒耳。家家点起,应无陆地金莲;处处安排,那得玉梅雪柳?小番鬓边挑大蒜,岐婆头上带生葱。汉儿谁负一张琴,女们尽敲三棒鼓。 这大意是燕山虽地处北方,也是重视元宵节的。此处没有南方那么繁华雅致,倒是别有一番北狄的风味。 每年燕山的市井,都会按着东京的形制安排,一直到了己酉年才终于形成了一定的秩序。 这一年燕山搭建鳌山,也过元宵灯节,士大夫和百姓都可以观看。 故事要说的这位官员,本身是肃王府的使臣,在贵妃位掌管笺奏,姓杨,名叫思温,排行第五,被称为杨五官人。 只因为靖康年间流落到了燕山,幸好遇到了在燕山开客店的姨夫张二官人,于是就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靖康之耻:岳飞的《满江红》中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杨康的名字也取自这里。即指靖康二年,金朝攻下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事件。) 杨思温是个读书人,不会什么手艺,每天就在市场上摆个摊位,靠替人写字,勉强维持生计。 日子一天天的过,忽然就到了元宵节,街上的人们都去看灯,姨夫也来邀请思温一起去看灯,消遣一下旅居的寂寞。 思温此时是人生低谷,情绪低落,推辞说:“往年都是看东京的元宵灯节,哪里还能看得上这里的?姨夫你自己先去吧,我稍后会去陪你。”张二官人就先走了。 这一年的元宵灯节特别热闹,杨思温一直坐到黄昏,街市喧闹,欢声笑语,他也坐不住了,索性也出门去看燕山的元宵节。只见: 莲灯灿烂,只疑吹下半天星;士女骈阗,便是列成王母队。一轮明月婵娟照,半是京华流寓人。 大意是说今年燕山的元宵节颇有东京元宵节的气象。街上人们的妆束,热闹的样子也和东京相似。 街上往来游人无数,思温信步走到昊天寺前,只见真金铸成的五十三参(《华严经》中的典故),铜打成的十丈幅竿,上面有金字“敕赐昊天悯忠禅寺”。 思温进寺观看,佛殿两廊都点满了灯火。他信步走到罗汉堂,看到五百尊浑金铸成的阿罗汉。 罗汉堂里有一个行者,站在佛座前化香油钱,说:“各位看灯的施主,布施一些灯油钱,祈求福寿。” 思温听他的口音像是东京人,就问行者:“参头,你是什么地方人?” 行者回答说:“我是大相国寺河沙院的行者,现在在这里也是行者,官人请坐,我们随便聊聊。” 思温坐在凳子上,正观看来往的游人,忽然看到一簇妇人,前遮后拥,走进罗汉堂。其中有一个妇人与思温四目相对,思温看这妇人的打扮,像是东京人。只见: 轻盈体态,秋水精神。四珠环胜内家妆,一字冠成宫里样。未改宣和妆束,犹存帝里风流。 大意是这妇女的服饰、妆束都是东京帝王、官宦之家的样子,一丝不苟,她本人的体态、风韵也是东京的大家风范。 思温认出这是故乡之人,感慨万分,想到国家之耻、自身遭际,心中闷闷不乐,不自觉地便困倦起来,小憩了片刻。 那行者把他叫醒,他恍然睁眼,那妇人已经不见了。 杨思温叹道:“我本想等她出来,也许有亲戚故旧与她相识,也好相认一番,结果又错过了。” 他对行者说:“刚才进来的妇女在哪里?” 行者说:“那些妇女施了些钱就走了。临走时说:'今晚先回去,明天再来做些功德,追荐亲戚。’官人别闷了,明天再来等她们就是。” 思温听了,也施了些灯油钱,与行者告别,离开了罗汉院。 他在寺里到处寻找,忽然看到僧堂墙壁上,有一首留题的小词,名为《浪淘沙》: 尽日倚危栏,触目凄然。乘高望处是居延。忍听楼头吹画角,雪满长川。荏苒又经年,暗想南园。与民同乐午门前。僧院犹存宣政字,不见鳌山。 这词的大意仍然是追忆当年东京的盛景,感慨现在物是人非,心中凄然。 杨思温看完这首词,情绪更加低落。回到店中,一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