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任何专业都需要多读书,想要获得更多专业知识,都需要多读好书。只是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最靠近阅读,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作家及作品。 文学史本身就是由浩如烟海的书籍构成的,自然更需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读书,不然到了课堂,只能是听天书。其实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都不难,但是把它们连起来,你就是听不懂,不知所云。 因为你书读得太少,不仅没读过某一部作品,并不清楚这部作品在文学史的地位,也不了解这位作家的生平及创作年表,也不熟悉这个作家及作品和当时同时代创作者之间的异同。所以,如果选择了文学专业,请务必好好读书。 文学专业的基本功是培养人文视野。 我们要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培养文学素养,这就是文科学习的基本功。具体来说,就是培养体系意识和客观的辨别能力。 文学史的发展,是依循历史进程而线性发展的,这是一条不断发展变化的经线,一直通向人类未来。 而不同文学创作流派之间的交锋与吸纳,暗示了不同文学理念之间的相融共生,则是文学创作百花盛开的繁荣之景。 世界文学版图就是由经线和纬线构造的,每一位作家及其每一部作品都能在其中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文学史其实也是呈动态变化的,一些重要创作或重大研究发现,都有可能改写文学史。比如蔚为壮观的红学研究,每当有红学专家公布最新研究成功,必然引起热烈讨论。 不迷信任何的文学名家或文学流派,要拥有平视一切作家的底气。 当我们谈及某个作家的某部作品时,你能够客观看待它的优点,也能清楚列举它的缺点,才勉强算得上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视野。 从阅读积累中,找到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形成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特眼光。这才是人文学科对个人成长最大的教益。 之前有人问过我,“余秋雨的散文写得如何?” 余秋雨的散文当然有他的特色和优点,但是我很难说喜欢。我本身就不大轻易喜欢某一部作品,所以我一般都不太注意别人对某部作品的好评,我尽量让自己回到作品中,试着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技巧,并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 他的散文总是聚焦对人文历史的追溯,使得普通自然风景别具魅力。他对游记类散文大力开拓历史人文内涵的创新探索,为散文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是读这类信息过载的散文,感觉很累人,很容易让我丧失游山玩水的简单乐趣。就像购买旅行社的套餐,在有限时间内塞满行程,坐车已经花去了大部分时间,真正到达名胜古迹时已筋疲力尽,对风景已无多大兴趣,甚至感到索然无味。余的散文很少考虑留白,在高密度的知识点输出中,常常让人难以喘息,缺乏了一点纵情山水的散漫和自由。 正如余秋雨自己在写《西湖梦》时所感慨的: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因为沉淀了太多故事而显得拥挤。余秋雨的散文又何尝不是在梳理纷繁复杂历史脉络的过程中失去了灵性。“盛大到缥缈”也是我阅读余秋雨散文得到的直观感受,你不能不说这些散文没有份量,正是因为过于在意所谓的内涵和份量,显得过于精雕细琢,而不够真实了。所以,我愿称余秋雨为现代版谢灵运。 而欧阳修《醉翁亭记》和柳宗元《永州八记》这类散文明显要从容得多。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与民同乐是性格使然,也是一种心境追求。人能够放下世俗成见和内心的防备,充分享受纵情山水之乐,自在一点,散漫一点又何妨!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写景的文字,细致动人,情感细腻,更容易触及内心的柔软。 在阅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喜好,也许会使你也忍不住想要写一点什么东西。 如果把阅读比作输入,我们就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输出。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而深厚的阅读,可以为演讲和写作输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演讲口才和写作能力在人生发展道路上,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在说话和写作过程中能够引经据典,也即“言之有物”,都是加分项。 如果把大量阅读比喻为输入各类凌乱知识,那么演讲或写作,则是通过你自己的逻辑梳理,系统输出你个人的阅读经验,分享拥有你个人独特的思考及感悟。并在不断训练中,习得演讲和写作在形式方面的技巧。让你的阅读积累为其提供丰富、条理清晰、论据充足的论证内容,真正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