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行性感冒验方秘方选21首

 天易书馆975 2025-06-16 发布于吉林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感冒”、“风温”等范畴。多由六淫、时行疫毒从口鼻侵入人体,或因起居不慎,冷热不调、劳累或正气亏虚等,使人体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邪气乘虚侵袭致病。中医认为其发病的关键决定于正气的盛衰与感邪的轻重。因兼挟有不同的时气,可见风邪袭表之证,或肺胃气分与卫分同病之证。治疗当审证求因。如风寒束表治宜辛温解表;风热袭表治则辛凉解表;肺热壅盛,治宜清热解毒;邪毒内陷,则应用清热解毒,清心开窍之法治之。临床以中药、针灸或配合抗菌消炎类西药,可望提高疗效。

1、抗流感合剂

【处方】板蓝根、鱼腥草、茵陈蒿各30g,贯众、虎杖各15g,牛蒡子、黄连、薄荷(后下)各10g。

【加减变化】偏风寒者加麻黄或桂枝;偏风热者加银花、菊花;兼暑湿者加香薷、佩兰;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兼阳虚者加蛇床子或淫羊藿,兼血虚者加枸杞子;兼阴虚者加麦冬、女贞子;高热不退者加黄芩,另用柴胡针剂每次2~4ml肌注;气急、咳甚咯血加百部、侧柏叶;便秘溲赤加石苇、大黄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单纯型流感连服3~5剂,肺炎型流感连服5~10剂。合并细菌感染者酌用抗生素。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疏散风热。主治流行性感冒。

【临床疗效】以本方共治疗129例流感患者,其中单纯型流感89例,肺炎型40例。结果治愈12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4%

【经验体会】本病多因时邪引起,肺胃二经受邪。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解毒利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贯众、板蓝根、黄连、虎杖、茵陈蒿、鱼腥草对流感的致病因素——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及其甲型的新亚型;新的抗药毒株,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党参、黄芪、枸杞子、麦冬、女贞子等药能增强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故本方有表里双解;标本同治之效。

2、感冒舒冲剂

【处方】大青叶、连翘各30g,荆芥、防风、白芷、薄荷、牛蒡子、桔梗各12g,甘草6g。

【用法】每剂中药制成冲剂3袋,每袋重15g。每日服3次,成人每次1袋,病重者首次加倍;学龄儿童每次半袋;5岁以下小儿每次1/3~1/4袋。

【功效主治】解毒祛风。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

【临床疗效】服药2天后判断疗效。439例服用感冒舒冲剂治疗,总有效率为84.2%。对照组(用感冒退热冲剂,广东沙溪凉茶厂出品)56例,有效率为69.6%。经卡方检验,P<0.05。高热患者一般服药后3小时左右即汗出热退,体温一般不再回升,且无大汗淋漓之弊。对普通感冒的发热、恶寒、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的症状,显效率在80%~87.2%之间;对喉痛、咳嗽、咽部充血的显效率在55.9%~69.2%之间;对流行性感冒的上述症状,其显效率分别为74.2%~83.6%及51.4%~66.7%之间。

【经验体会】本冲剂具有退热迅速、安全、服用方便、老少皆宜的特点。以解毒祛邪为主,温凉并用,既考虑到西医的病因诊断,又考虑到中医的辨证用药。对中医辨证为风寒、风热型感冒,西医诊断为感冒、流行性感冒均宜。有合并细菌感染者,宜配用其他药物。

3、流感吸入方

【处方】鹅不食草15g,杜衡、柴胡、野菊花、大叶桉各9g,紫苏、佩兰、香风茶、苍耳子各6g,麻黄、薄荷脑各3g,冰片0.2g。上药提取其挥发油成分,调配为复合香味的药液。

【用法】将配制的药液以小纱布吸附,每小块纱布含药液0.02ml。治疗时用1~2片药物纱布塞人特制的口罩夹层,然后戴上口罩,每天戴口罩累计不低于2小时,1小时更换一次药物纱布。3天为1疗程,停止使用其他疗法。

【功效主治】疏散外邪,解表和里。主治流行性感冒。

【临床疗效】本组149例,男70例,女79例;年龄13~68岁。均带本口罩治疗,结果:显效(头痛、鼻塞、喷嚏、流涕、恶寒或发热经1疗程治疗后症状消失者)35例;有效(前述症状经1疗程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103例;无效(经1疗程治疗后症状不减或加重)11例。总有效率92.6%。

【经验体会】本方法是用中药复方制剂提取挥发油,通过患者使用口罩使药物有效成分随气流被吸入吸收,以起到闻气治病的作用。药物口罩中既含有杜衡、紫苏、鹅不食草、麻黄等辛温、祛风散寒,治疗风寒感冒的要药,又含有野菊花、鱼腥草、大叶桉、苍耳子等疏风清热、解毒通窍,治疗风热感冒的要药,加上柴胡和表解里,治寒热往来,故不论风寒、风热感冒皆能治之。临床观察是有效和安全的,无明显副作用。且是治流感的一种独到的治疗方法和途径。

4、秦艽鳖甲饮

【处方】柴胡15g,炙鳖甲25g,生石膏30g,秦艽、青蒿、当归、知母、升麻、防风各10g,薄荷、甘草各6g。

【加减变化】汗出恶风者加黄芪25g,白术10g;颈项强直者加葛根10g;高热抽搐者加天麻、钩藤各10g,全蝎3g;热盛、无汗兼咳喘者加麻黄6g,杏仁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薄荷后下。

【功效主治】疏风解表,宣肺理气,祛邪外越。主治病毒性感冒。

【临床疗效】运用本方加减治疗36例,结果显效(服药1剂,热退、神清、精神爽)9例;有效(服药2剂,诸症消失)24例;好转(服药5剂,配合输液对症处理而治愈者)3例。总有效率100%。

【经验体会】本方以秦艽鳖甲饮加减而成,方中鳖甲滋阴潜阳;柴胡、地骨皮解热除蒸;石膏、知母泄热润燥除烦;秦艽、防风、升麻祛风解表;青蒿、薄荷发散风热;当时补血扶正。诸药为伍,散中有收,既能祛邪,亦能扶正,对久治不愈之病毒性感冒效佳。对年幼婴儿服药困难者,可采用大剂小饮,浓煎频服的方法。

5、加减香薷饮

【处方】香薷10g,银花、连翘各15g,青蒿12g,板蓝根30g。

【加减变化】偏寒者,加淡豆鼓;偏热者,加薄荷、野菊花;汗多者去香薷;热盛者,加鸭跖草;咳嗽者,加杏仁、佛耳草;暑湿明显者,加鲜薷香、鲜佩兰、厚朴、六一散;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

【用法】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服。

【功效主治】发汗解表,解毒退热,消暑和中。主治流行性感冒(夏季)。

【临床疗效】本组共96例流行性感冒患者采用了本方治疗。结果:均获痊愈。其中,平均退热天数为1.77天;症状消失平均为2.1天。绝大部分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均在4天内消失。

【经验体会】本方源于《温病条辨》创制的新加香薷饮,经化裁而成。原方重在解暑清热化湿并举,然流感多属热重于湿,故本方弃厚朴、扁豆花,而加用青蒿、板蓝根。前者“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本草新编》);后者清热解毒,有抑制流感病毒和广谱抗菌之功。故能协助主药外散表邪,内清热毒。此外,本方不宜久煎,一般用武火煎沸即可,温服取汗即能收功。

6、荆防柴葛汤

【处方】荆芥、射干各12g,防风、柴胡、葛根、杏仁、茵陈各10g,银花20g,连翘、大青叶各15g,生石膏40g,甘草6g。

【用法】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再将余药全部搀入,待水沸后改为文火煎15~20分钟,倒出药液,一剂药两煎汇集一起。不可久煎,以防挥发性药物被破坏。服药时仿桂枝汤啜热粥法,服药前食一小碗(200ml左右)热稀粥,药后覆被取汗。首次汗后,保持徐徐汗出为佳。热未退前每天服药2剂,每2小时服药1次,昼夜少量频服;热退后改为每天服药1剂,分3次服下,以巩固疗效。服药期间宜清淡饮食,禁食油腻。

【功效主治】功能发汗散寒、清热解毒、宣肺利咽、止咳化痰、通腑利湿。主治流行性感冒。

【临床疗效】共治疗201例。热退时间在药后6小时以内者9例,6~12小时79例,12~24小时90例,24~48小时20例,48~72小时3例。其中服药1~2剂在1天内热退者达178例,占88.6%。

【经验体会】方中荆芥、防风发汗解表;柴胡、葛根辛凉解肌,疏郁透邪;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石膏清泄里热;杏仁、射干宣肺利咽;茵陈通腑利湿;甘草解毒和中。如此寒温并用,表里兼顾,则外邪散,里热清。方中用茵陈,系数十年的用药经验,临床发现加用茵陈与否效果确实不一样。

7、羌蓝清肺汤

【处方】麻黄、甘草、薄荷(后下)各6g,生石膏(先煎)45g,杏仁、羌活、荆芥、前胡、炒牛蒡子各10g,板蓝根30g。

【用法】每剂药服头煎(不服2煎),日2剂,连服2天,热退停服。使用本方期间均不使用其他药物。

【功效主治】清肺解表。主治流行性感冒(风热型)。

【临床疗效】本组152例,男84例,女68例;年龄12~81岁。体温都在38℃以上,其中38~39℃者92例,39.1~39.5℃者41例,39.6℃以上者19例。病程均在3天以内。全部接受本方治疗2天,结果:痊愈141例,无效11例。痊愈率为92.7%。

【经验体会】本方用麻杏石甘汤宣泄肺卫之热;另加羌活、板蓝根2药,既能遏制羌活的温燥又可增强治疗感冒病毒的能力;荆芥、薄荷共助麻黄散邪解表;前胡、牛蒡子合杏仁共起宣肺止咳利咽之功。全方合理组成,起到迅速截断病势,扭转病情的作用。此外,本方解表药物大都味辛芳香,久煎有效成分易挥发,故第2煎药水已无有力的解表能力,所以本方仅服头煎,日服2剂,解表祛邪之力增强。

8、柴葛解肌汤

【处方】柴胡、黄芩、白芍各9~12g,葛根9~15g,石膏15~30g,白芷、桔梗各6~9g,羌活、甘草各3~6g,大枣3枚。

【加减变化】无汗恶寒、鼻塞流涕,减黄芩、石膏,加苏叶、防风以疏风散寒;热盛伤津,咽干口燥,减羌活、白芷,加知母、麦冬以生津润燥;里热炽盛,舌红脉数,减羌活、白芷,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干咳痰粘,身热汗出,减羌活、白芷,加桑皮、地骨皮以泻肺退蒸;胸闷喘促,气滞便秘,减羌活、白芷,加瓜萎、芒硝以宣肺通滞;身倦纳呆,呕逆腹泻,减羌活、石膏,加霍香、茯苓以化浊宽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主治】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主治流行性感冒。

【经验体会】流行性感冒,祖国医学称为“时行感冒”。作者在50余年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方加减,结合时令用药,每能应手奏效。本方是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方中羌活散太阳之邪,葛根清阳明之邪,柴胡解少阳之邪。三药合用是为邪在三阳解表之方。又柴胡、葛根解肌退热为主药;辅羌活、白芷增强解表散邪之功;黄芩、石膏除肺胃里热;白芍凉血清热,并防止散药过汗;桔梗、甘草宣肺利咽。表里双解,统筹兼顾,为治疗流感之良方。

9、羌活蒲蓝汤

【处方】羌活、蒲公英、板蓝根各15~30g。

【加减变化】属风热型口渴甚者,加石膏30g;咳嗽明显者,加桔梗15g;兼见气虚者,加党参18g;若挟湿邪者,加苍术15g;若挟食滞者,加焦三仙各15g。

【用法】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服。

【功效主治】外散表邪,内清热毒。主治病毒性感冒。

【临床疗效】临床曾用本方治疗多例感冒患者,均获满意疗效。如一女性患者,因发热、头痛、身痛、咽痛、咳嗽、口渴、微出汗2天就诊,诊断为风热感冒,服用本方加味二剂后,主症悉除,后以止嗽散收功而愈。

【经验体会】本方主药3味,以羌活发散解表而治标,以蒲公英、板蓝根清解热毒而治本。全方一表一里,一散一清,标本兼顾,配伍简炼,疗效显著,且具有药味少,药源广,易掌握等优点。故临床可在辨证加减的基础上广泛用于风寒、风热、挟湿、挟食等类型的感冒。一般用治风热型者,诸药剂量以15g为宜,用治风寒型者剂量以20~30g较佳。

10、岗梅水翁汤

【处方】岗梅根、鱼腥草各30g,水翁花、大青叶、银花叶、连翘各15g,倒扣草、野菊花各12g。

【加减变化】咽喉红肿、咳嗽痰黄者,加玄参、桑白皮;属流感者,加贯众;小儿伴高热者,加蝉衣、钩藤。

【用法】上药水煎,每日2剂,早晚各服1剂(第1剂煎取药液后,将药渣与第2剂药同煎)。

【功效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感冒(风热型)。

【临床疗效】临床曾用本方治疗了150例属风热型的感冒患者。结果:痊愈126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100%。其中,服药后热退及症状消失时间为1~2天者78例;为2~3天者44例;为3~4天者28例。

【经验体会】据临床观察此类感冒多属中医的早期急性热病,若在邪实正气未衰的情况下大胆使用偏于苦寒的药物以清热解毒,退热作用较为明显,疗效可靠。故本方重用岗梅根清热泻火,利咽消肿;水翁花清凉疏解,外散风热;佐以倒扣草、大青叶、银花叶、连翘清热解毒,抑制流感病毒或细菌感染,有较强的退热消炎之功;配野菊花、鱼腥草以增强清泻肺经热毒之功能。全方既能清疏解外感风热之邪,又能内清入里之热毒,截断热邪传变之途径。故本方的临床疗效较银翘散为优,且无不良反应产生。但不宜用于属风寒型者。

11、石膏退热散

【处方】石膏120g,麻黄3g,桂枝3g(共研细末)。

【用法】上药水煎,每日1剂,每隔2~3小时服1次。若见体温反跳应坚持服用药。不宜冷服。

【功效主治】发汗解表,清退邪热。主治外感发热(流行性感冒发热)。

【临床疗效】经用本方治疗的200例外感发热患者中,有发热2天以内者115人,发热3天以上者82人,低热15天~3个月者3人。服药后有效(36小时内热退)181例;无效19例。

【经验体会】本方配伍简炼,用药仅三味。据临床观察分析,认为石膏起着主要作用,其清热力虽猛,但因其性寒,大剂应用治疗外感发热并无不良反应。自古以来就有石膏既善清里热,又能解表热的说法。本组有不少高热多日或急性发热的患者在服药24小时内退热。证明治疗外感发热时,应用石膏是有效的。据现代研究,石膏有抑制发汗中枢的作用。但发汗又是消退外感发热的重要环节,为此特佐少量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以助退热之功。故全方既能退热,又无碍发汗;既能发汗散邪,又不会过汗伤正。三药相互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疗效显著。据观察石膏剂量小儿1天可用至150g,成人甚至250g。用量小或服入量不足均会影响疗效。

12、川青羌冲剂

【处方】羌活、川芎各7.5g,大青叶、连翘、太子参各15g(1包量)。

【用法】将上药按比例制成冲剂。每次1包(生药含量按上方量),开水冲服,每日3次。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功效主治】发散表邪,清热解毒。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

【临床疗效】本组共计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经用本方治疗后,有效者46例,占82.2%,平均退热时间为22小时;无效10例。用药后出汗22例,呕恶2例,腹泻2例。经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本方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尤其是平均退热时间要快于西药组。

【经验体会】本方以羌活配川芎祛散表邪;大青叶、连翘清解热毒;佐太子参以补气护正,驱邪外出。全方凉温并用,扶正祛邪兼顾,既能外散表邪,内清热毒,又能益气扶正,增强抗病能力。经临床观察,用于属风热型者效果尤佳。患者服药后多见微汗,热即随退。少数患者出现呕恶、腹泻不必停药,症状可消失。

13、清解汤

【处方】佩兰6~10g,绵茵陈12~18g,通草3~6g,芦根18~30g,石菖蒲、淡竹叶、青蒿(后下)各5~8g,生石膏20~40g,青天葵6~12g,生甘草3~5g。

【加减变化】咽痛甚者加鱼腥草18~25g,岗海根18~30g;咳甚者加浙贝9~15g,龙利叶8~10g;头痛明显者加牛蒡子、蔓荆子各8~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10g;纳呆者加神曲6~10g,山楂叶8~12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热化湿。主治夏季流行性感冒。

【临床运用】本组60例,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62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6天。经用中医药治疗,痊愈58例(发热退,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追踪1周以上无复发),好转1例(临床症状减轻,发热退但有复发),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8例痊愈患者中,退热最短时间为0.5天,最长为3天,平均退热时间为2天。

【经验体会】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饮食往往贪凉饮冷,损伤脾胃,以致湿从内生,故其时致病多夹湿邪为患。夏季流感也不例外,因夹混为患,故其热邪难解,治法当以清热化湿并举,湿去则热无所依,热势自解。

14、疏风解毒汤

【处方】生石膏(先煎)10~40g,薄荷、生甘草、荆芥各5g,一枝黄花、金银花、连翘各10g,板益根、大青叶各12g。

【加减变化】咽痛咳嗽加桔梗、杏仁、牛蒡子;耳塞流涕加辛夷、苍耳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各取汁100ml,分2次或多次温服。

【功效主治】疏风清热解毒。主治流行性感冒高热症。

【临床运用】本组87例,均系幼儿或在校中小学生,其中男性43例,女性44例;年龄5~18岁;体温在39.0~39.5℃56例,39.6~41.0℃31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偏高者15例,淋巴偏高者26例。经用上方治疗,服1剂体温降至正常者18例,服2剂体温降至正常者47例,服3剂体温降至正常者17例,服4剂体温降至正常者5例。4天内体温降至正常者为100%。

【经验体会】方中生石膏为主药,其用量须根据大便与口干情况来确定:大便秘结或便硬不畅、口干者用30~40g;便软或烂,口不干者则用10~20g。据现代医学研究,生石膏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有强而快的退热作用。

15、柴葛清透汤

【处方】柴胡、荆芥、防风、薄荷(后下)、蝉衣各6g,葛根、金银花、连翘各10g,生石膏(先煎)、芦根各30g,生甘草3g。

【加减变化】咳嗽加杏仁、大力子、前胡各6g;吐泻腹痛去生石膏,加黄苓10g,黄连3g,广木香6g;咽痛便秘加射干、板蓝根、大黄各6g;热甚加重石膏剂量,再加石斛10g或知母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煎取药液50~200ml,少量多次频服。

【功效主治】清热疏风、透邪生津。主治小儿流行性感冒。

【临床运用】本组82例,男性45例,女性37例;年龄:11个月~3岁4例,4~6岁12例,7~14岁64例;重度48例,中度28例,轻度6例。经用中医药治疗,显效58例(服药24~48小时内,全身中毒症状及呼吸道卡他症状消失),占70.73%;有效22例(服药24~48小时内,全身中毒症状及呼吸道卡他症状消失或有所改善,体温逐渐下降不再回升),占26.82%;无效2例占2.44%。总有效率97.55%。退热时间:最短为2.5小时,24小时内热退或逐渐热退者共48例,其中重度22例,中度20例,轻度6例;48小时热退或逐渐热退者32例,其中重度25例,中度7例。主要症状消失时间:24小时内消失或改善者共50例,其中重度25例,中度19例,轻度6例;48小时内消失或改善者共30例,其中重度22例,中度8例。

【经验体会】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邪后病变以热证居多或见寒热夹杂。治疗时不用解表药不足以解表退热,而单用辛凉解表往往汗出不解,独用辛温解表往往汗出而热不解,不用甘润之品恐难以保津。上方选用柴胡、葛根、荆芥、防风、薄荷、蝉衣辛温辛凉并用以疏风透邪,银花、连翘、生石膏、芦根清里热,以达到清热疏风透邪生津的目的。

16、正柴胡饮

【处方】柴胡、赤芍各10g,防风9g,陈皮、甘草各6g,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口服,幼儿酌减。

【功效主治】疏风清热。主治流行性感冒。

【临床运用】本组108例,男性78例,女性30例;病程:发病3天以内者52例,3~7天者35例,7天以上者21例;体温:38~39℃85例,39℃以上者23例;全部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咽痛、咳嗽、全身酸痛、恶寒等症状。经用上方治疗,治愈97例(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9例(2天内体温降至37.5℃以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2例(超过3天体温不降,诸症无明显改善者),总有效率98%。

【经验体会】正柴胡饮为古验方,柴胡解表退热为主药,陈皮和中止呕,赤芍行血祛风,取“血行风自灭”之意,诸药合用,治疗流行性感冒甚为效验。

17、羌荆石甘汤

【处方】羌活10g,荆芥12g,杏仁8g,生石膏25~40g,板蓝根15g,生甘草5g。

【加减变化】头痛甚加川芎、菊花、藁本各10g;咳嗽痰多气喘加法半夏6g,茯苓、炙枇杷叶(布包)各10g,炒牛蒡子8g;热势持续不退加柴胡、黄芩各15g,紫草10g,知母5g;口渴引饮加葛根、沙参各10g,生地15g;全身酸痛甚加独活、秦艽各10g;恶心呕吐、腹泻加藿香、佩兰各10g,竹茹8g,白蔻仁4g。

【用法】先将生石膏煎30分钟,其余药物用水浸泡15分钟后,诸药合在一起武火煎沸转文火煎5分钟即可使用。每日1剂,2次煎药,多次分服,温服为宜。服后最好使其微汗。

【功效主治】散风除湿,清热解毒。主治儿童流行性感冒发热。

【临床运用】本组48例,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1~12周岁。经用中医药治疗,结果:服药后24小时以内体温降至正常17例,24~48小时体温降至正常30例,48小时以上体温尚未正常而需配合其它药物者1例。总有效率97.9%。

【经验体会】药理研究证明,羌活有杀灭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作用,配以板蓝根苦寒清热解毒,有较强的抑制流感病毒的功效。二药相配,可祛风湿,清热毒;荆芥清头目,散风热,对于风热外感有良好的疏风解表、退热之功;配伍宣肺透达的杏仁,使上焦之邪从汗而解,生石膏辛甘大寒,人肺胃经,为退热要药,甘草一方面可清热解毒,另具补中气,调和诸药之功,有类似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18、抗毒流感合剂

【处方】板蓝根、鱼腥草、茵陈蒿各30g,贯众、虎杖各15g,牛蒡子、黄连、薄荷(后下)各10g。

【加减变化】偏风寒者加麻黄或桂枝;偏风热者加银花、菊花;兼暑湿者加香薷、佩兰;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兼阳虚者加蛇床子或淫羊藿;兼血虚者加枸杞子;兼阴虚者加麦冬、女贞子;高热不退者加黄芩,另用柴胡针肌注;气急、咳甚咯血加百部,侧柏叶;便秘溲赤加石韦、大黄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单纯性流感连服3~5剂,肺炎型流感连服5~8剂。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利湿。主治流行性感冒。

【临床运用】本组129例,其中单纯性流感89例,肺炎型40例。经上方治疗,治愈125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4%。

【经验体会】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贯众、板蓝根、黄连、虎杖、茵陈、鱼腥草对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及其甲型的新亚型、新的抗药毒株,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党参、黄芪、枸杞子、麦冬、女贞子等药能增强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19、抗病毒辟秽清新方

【处方】藿香、菊花、薄荷、马齿苋、冰片、丁香各适量。

【用法】将上方研成细末,加入天然香精片加工制成香片。使用时将香片置人特制“热宝”中心(或以其他加热器代用),待香片加热至适当温度后,其药效成分迅速向外挥发,布散空间,由口鼻吸入;贴近皮肤,可取风池、曲池、大椎、合谷等穴向内透析。每日使用2~3次,每次20~30分钟。5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疏表透热,解毒辟秽,清新空气。主治流行性感冒。

【临床运用】本组24例,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龄6~61岁。通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愈6例(症状完全消失),显效12例(主要症状消失),有效2例(症状缓解),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3%。

【经验体会】本方的研制系根据流传的中医理论,取其精华、严格筛选药物,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精心制成新型片剂,且配合应用特制“热宝”从而发挥闻香、热敷或代灸等多种作用。该配方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机体生理健康平衡,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20、加味甘露消毒丹

【处方】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5~7g。

【加减变化】发热持续不退者,加少量常山;无咳嗽者去川贝;咳甚加葶苈子、鱼腥草;呕吐者加法夏、竹茹;腹泻者加葛根;咽痛者加玄参、牛蒡子;鼻流清涕者加苏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功效主治】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主治小儿流行性感冒。

【临床运用】本组120例,男性81例,女性39例;年龄最大者9岁,最小者6个月;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19天;合并麻疹者6例,扁桃体肿大者21例,咳嗽者93例。经用上方治疗,治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血常规各项指标正常者)105例,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血常规检查未完全正常者)15例,总有效率100%。

【经验体会】本方主治邪在气分之湿温时疫感冒,鉴于湿性重浊,易伤阳气,郁滞缠绵而从热化,湿热交蒸,蕴结不解,更助热势,治则上以利湿化浊为重点。对于热重于湿及化燥伤阴则非本方所宜。

21、针刺治疗方

【穴位组成】大椎、足三里。

【用法】患者取侧卧位,双腿屈曲,用力以手抱头,使颈部和胸部最大限度地向前弯曲。医者一手持毫针向大椎穴徐徐刺入0.5~1.5寸,另一手以大椎穴下方沿脊柱至尾部施以循按手法,然后行透天凉手法。捻针5~10分钟,捻转时腰脊或尾骶部产生凉意为宜,捻转后留针15分钟后出针。然后毫针直刺足三里,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后出针。

【功效主治】泻热解毒,调和阴阳。主治流行性感冒。

【临床运用】治疗初发流感32例,经1~3次治疗后,痊愈28例(热退,全身症状消失),好转4例(热退,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100%。

【经验体会】本病多由于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侵袭机体而致,治疗应泻热解毒,调和阴阳。针刺大椎穴可泻热解毒,足三里调和阴阳,并调动人体防卫机能,抵御外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