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击败齐国后,一直打到了都城临淄,齐王田广无力抵抗,逃到高密并向曾经的敌人项羽求救,为了共同的利益,项羽派出龙且率领20万楚军支持齐国,与齐王田广一起对抗韩信。 这是楚汉战争中非常关键的一战,战前,有人向龙且献计,认为汉军远道而来,补给肯定有难度,只要坚守不战,韩信就会失败。 龙且说的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是这么说的:
我平生了解韩信的为人,他很容易对付。他曾经靠漂母的施舍度日,连养活自己的办法都没有;还曾蒙受从别人胯下钻过的耻辱,毫无与人争雄的勇气,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害怕。 况且现在援救齐国,不打一仗便使汉军主动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可谈呢!如今与他交锋而战胜了他,半个齐国就可以归我了,何必停止呢! 龙且的话有两层意思: 1、韩信不可怕。 2、我要立功。 龙且摆明了是看不起韩信,不愿意用坚壁清野的谋略对付韩信,即使这样打不赢,龙且也没有功劳,为了争取功劳,他要主动出战。 结果呢?龙且与韩信交战,不仅龙且被当场斩杀,20万大军也全军覆没。 在此之前,韩信已经败魏、破赵、灭代、降燕、袭齐,一直攻破了齐国的都城,战绩这么强悍,龙且为什么就不害怕韩信,反而轻视他呢? 这似乎不合逻辑,但凡是个正常人,也知道韩信打赢了这么多战役,就应该谨慎对待,但龙且却偏偏不信邪。 主要有三个原因: 1、龙且认为韩信胜之不武。 从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之后,到韩信领兵破魏、灭代、破赵、降燕以来,龙且只知道这些战争的结果,并不知道细节。 也就是说,他不知道韩信怎么打赢的,但是龙且肯定知道韩信是如何击败齐国的,齐王田广肯定会把详细经过告诉龙且的。 韩信是如何击败齐国的? 刘邦派韩信从赵国出发攻打齐国,又派了郦食其为使者到齐国说服齐王与刘邦联手对抗项羽,结果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齐王田广。 郦食其立了大功,用一张嘴降服一个国。 韩信看了眼红,蒯通当时又劝韩信趁机发兵拿下齐国,否则功劳还不如一个儒生,韩信听从了蒯通的建议,偷偷地发兵攻打齐国。 齐王田广因为同意了与刘邦联手,所以对韩信的军队一点防备也没有,韩信才能不费吹灰之力击败齐军,一路高歌猛进打到了都城临淄,逼得齐王向项羽求救。 虽然说兵不厌诈,但是韩信这种打法确实有点不厚道,明明知道郦食其说服了齐国,还要发兵,这是把自己的功劳建立在郦食其的性命之上。 从道德上讲,这是韩信自私自利的行为,死的是别人,自己得利益。 从政治上讲,这是给刘邦平白无故地树立了一个敌人,政治就是让盟友变多,让敌人变少。 本来齐国不需要打,直接就能联手对抗项羽,现在好了,需要多花时间、精力与兵力攻打齐国。 龙且是击败过英布的人,英布骁勇善战,是当时的一员猛将,因此龙且也是猛将,而且是项羽身边不可多得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龙且也是身经百战的,但从来没有打过韩信这样偷袭的战役,他认为韩信胜之不武。 不要说龙且,哪怕是项羽知道这事,同样会看不起韩信。他们不知道韩信是用什么办法打败魏、代、赵国,只知道韩信用偷袭的办法打击齐国,龙且认为韩信败齐胜之不武,同样也会引申到魏、代、赵国去,这样就会轻视韩信。 你是龙且,会不会轻视韩信? 2、龙且对韩信的了解成为他的偏见。 龙且知道韩信到漂母处蹭饭,知道韩信连自己都养不活,还知道韩信有胯下之辱,其实这些事跟韩信带兵打仗没有一点关系,养不活自己的人,就一定不会打仗吗?没有必然逻辑吧。 韩信最早是投靠项梁的,后来又跟随项羽,在项羽手下当过执戟郞,还多次给项羽献计,但项羽都不采纳。 项羽没有采纳韩信的计谋,一样打了胜仗,并不是只有韩信的办法才能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道路都通向同一个目的地。 龙且作为项羽的部将,耳濡目染,项羽看不起韩信,不用韩信的办法也打赢了,从龙且来看,自然会认为韩信的办法是错的。 项羽对韩信的态度也影响了龙且对韩信的态度,韩信在楚军中待过一段时间,还跟钟离昧是好友,韩信有什么能力,龙且多少是知道的。 但是韩信在项羽手下不能得到重用,即使他有才能,也不能显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只会被人认为没有能力,后来韩信又当了逃兵,离开项羽投靠刘邦,更加深了龙且对韩信能力不行的印象。 人对人的评价,第一印象很重要,而且很难忘记,比如初恋,一辈子都记得,甚至是细节,从心理学上讲,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会通过验证性偏差持续强化,人们倾向于选择性接收支持初始印象的信息,忽略相反证据。 龙且认为自己了解韩信,知道韩信,这个印象已经成了龙且的偏见,哪怕韩信立了那么大的战功,他都凭借第一印象认为韩信不过是偷袭,就像韩信打败齐国那样,是胜之不武的。 偏见一旦形成,是很难破除的,龙且没有时间精力去了解韩信如何打败魏国与赵国的,他只能凭借第一印象来对付韩信,这也是他轻视韩信的原因。 3、龙且不是楚军主将。
有一件事很神奇,潍水之战,龙且不是楚军主将,主将是项羽族兄(堂兄)的儿子项它,也叫项佗,亚将是周兰,龙且只是排名第三的裨将。 估计项佗与周兰的名字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但史书的记载就是这样,龙且不是主将,项羽用自己的亲戚担任主将。 项佗这个人在楚汉战争中没有特别突出的战绩,名声也不大,能力也不如龙且,只是因为他姓项,就能担任主将。 龙且功劳尚在项佗之上,只能屈居第三,你是龙且,会不会很憋屈? 再看看龙且说的那段话:不打一仗便使汉军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可谈呢!如今与他交锋而战胜了他,半个齐国就可以归我了,何必停止呢! 这话有两层意思: 1、龙且要争功。 2、龙且如果打败韩信,就能得到半个齐国,大概率是项羽许诺过,为了得到半个齐国,龙且拼命也要打败韩信,这导致龙且严重的误判。 龙且想用自己的能力来证明,他才是独当一面的主将,而不是什么项佗,急于表现,反而中了韩信的谋略,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