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大取 笔名(高回忆) “喽哈(上声)…哈(上声)…嘞,哈(上声)…哈(上声)…喽…嘞,哈(上声)…哈(上声)…哈(上声)…喽,啊(à)”,这一句悠远、婉转,类似于京剧唱腔的吆喝牲口的声音,来自于我的大舅王玉兰之口。 我大舅原来生活在大庙乡的一个小村庄。只要提到王玉兰,那附近老一辈的人,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舅十来岁时,外公就因病去世了,外婆患白内障,几乎看不到什么,小舅和我的母亲年纪尚小,全家的重担全落到大舅一个人身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走的是集体合作的路线,全年靠工分吃饭,只有十来岁的大舅,因为不能干重活,家庭每年都是“冒户”。姊妹三个瘦弱不堪,也没有条件给外婆看眼,常年处在饥饿边缘。但是大舅打小就是一个很要强的人,无论什么,只要他打个照面,几乎都记在心里,时间不长就都学会了。 由于年龄小,生产队只让他帮助喂牛,牵牛,打扫牛粪。这却给了大舅的机会。和牛们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大舅掌握了和牛相处的方式。牛的喜、怒、哀、乐,吃、睡、勤、懒,基本上都记在心里了。 有一头刚长成的黄牛,脾气倔得很。别人无论怎么驯,它就是不服,不愿意配合耕地。这时,大舅怯怯地说,要不我来试一下。大人们都轻蔑地看着他,一个毛头小孩子,行吗? 只见大舅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拿着大鞭子不断抽牛,而是先轻轻的抚摸它的头,等小黄牛安静下来,大舅又拍拍它的肚子。不知道是不是交流的方法正确,小黄牛这时完全安静下来。大舅轻轻地把辕绳套在它的脖子上,用他特有的声音吆喝了一声:“啊(去声)”,说也神奇,这头小牛居然很听话(或许它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拉起了犁耙。 “这小孩怪厉害”,“不错,有办法”……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夸奖着,反而让大舅不好意思了。 随着赶牛耕地的次数越来越多,大舅的驭牛技术越来越精湛,他那独特的带有京剧腔的吆喝声越来越响。 渐渐地,大舅声名鹊起,再难驯的牛,只要到他手里,不长时间,肯定变得听话温顺。他附近的村庄,也都邀请他去驯化牲口。他的吆喝声也渐渐的传遍了十里八乡。 能耕地在当时来说就是满劳力了,意味着能拿满工分了。一到春秋两季,满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但只有大舅的吆喝声别具一格,让人有一种听音乐剧般的感受,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大舅用他瘦弱的双肩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一个人养活了一个家庭,书写了属于他的年轻时的辉煌。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舅的吆喝声渐小渐弱,隆隆的机器声代替了原来满湖的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如今,大舅虽已离去,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心中。那片他曾辛勤耕耘的土地,仿佛也在诉说着他的故事。每当我看到那片生机勃勃的田野,就仿佛看到了大舅正扶着犁耙耕地,听到了他那响亮的时断时续的悠扬的吆喝声。 愿您在天堂安息,那里也一定有大舅热爱的土地,您可以继续尽情地吆喝,继续书写您与土地的传奇。 ![]() 高回忆 高回忆(原名高大取),男,1996年6月毕业于淮北煤师院化学系,后学习汉语言文学。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在冯庙联中、冯庙中学、灵璧中学、灵璧县第一初级中学、灵璧县第三中学任教。现任灵璧县第三中学办公室负责人。爱好文学,平常喜欢写点小诗、小文。但是除去晋级写的论文外,没有发表过作品。任教期间,先后获得灵璧县师德先进个人、灵璧县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灵璧县优秀教师称号。辅导学生习作先后获得省级(刘美娴)二等奖、县级各种奖项。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经典诵读比赛,分别获省(马雨欣省一等奖)、市、县各级奖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