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abubu的逆袭:当“情绪经济”取代补贴经济

 玖壹聚 2025-06-17 发布于河南

比财政补贴更强大的,永远是直抵人心的情感价值。

——晰瑞



平安银行多个网点最近停办了一项活动:新客户存入5万元即赠送泡泡玛特Labubu盲盒。这项被视为“花式揽储”的举措因涉嫌违规被叫停——根据监管规定,银行不得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监管叫停“存款换潮玩”的同期,一只初代薄荷色Labubu玩偶在永乐拍卖会上以108万元成交,价格堪比一线城市的一平米房产。

当各地逐步清理各类政策性补贴和变相返利时,Labubu却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现象级产品。在二手市场,原价99元的Labubu隐藏款被炒至3000元以上,联名款溢价超20倍;全球门店频现抢购狂潮:洛杉矶凌晨三点的排队身影,伦敦门店爆发的肢体冲突,泰国黄牛坐地加价倒卖——这些场景与补贴退去的清冷形成戏剧性反差。

其火爆背后是典型的“口红效应”经济学:在经济承压期,消费者削减大宗开支,转而追求小额情感消费。Labubu精准卡位59-99元价格带,以“买不起房但我买得起Labubu”的心理逻辑,为焦虑中的年轻人提供即时多巴胺补偿。正如一位95后程序员坦言:“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家看到Labubu对着我笑,突然就觉得没那么累了”。

盲盒机制更将“不确定性营销”发挥到极致。1/144的隐藏款概率,复刻了行为心理学中的“斯金纳箱效应”——随机奖励刺激持续复购,让消费者陷入“明知大概率亏,却停不下来”的循环。

停止补贴的本质,是倒逼经济从外部输血转向内生创造。Labubu的崛起恰为这一转型提供了鲜活注脚:

Labubu的“怪萌”设计(尖耳朵、九颗尖牙、邪气笑容)精准对接Z世代反叛主流审美的心理需求。泡泡玛特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量产的工业品,2024年单IP创收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印证了“情感经济学”的变现能力。

摒弃补贴思维后,泡泡玛特采取“先东南亚后欧美”的出海策略。在泰国借Lisa带货引爆社交传播,在美国通过蕾哈娜等明星塑造轻奢形象;更实施差异化定价:欧美售价达国内2-3倍,东南亚仅溢价7%-24%。2025年首季海外收益猛增475%,证明真正竞争力无需补贴护航。

东莞工厂为Labubu提供70%以上产能,香港艺术家注入设计灵魂。传统代工厂借此升级高精度拆件工艺,实现从“制造代工”到“品牌共创”的跨越。一条连接创意、制造与情感消费的新产业链,已然取代了政策补贴维系的旧生态。

随着中国IP经济规模突破千亿,Labubu现象折射出产业进化的深层轨迹:

中国IP经济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跃迁。政策层面,“促进IP+消费”被写入《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企业层面,泡泡玛特通过签约全球艺术家、布局动画剧本、跨界联名构建IP生态,摩根士丹利甚至将其对标Hello Kitty的900亿美元商业版图。

但狂欢之下亦有隐忧。Labubu单个IP占泡泡玛特总营收23%,过度依赖暗藏风险;部分交易存在左手倒右手的泡沫操作,东莞仿冒工厂月产3D打印仿品超10万件——当监管叫停银行“存款送娃”,何尝不是对非理性泡沫的预警?

王宁曾引用尼采名言回应质疑:“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当一位消费者在Labubu售卖视频下嘲讽“买到这个能长命百岁吗?”时,这句回应恰成绝妙注脚。

泡泡玛特越南工厂的流水线上,流水线工人将最后一道工序的Labubu装入盲盒。这些没有享受任何出口补贴的“中国创造”,正以原价30%的溢价进入美国市场——即便承受关税成本,依然供不应求。

当政策制定者清理最后一波企业补贴时,Labubu用九颗尖牙咬开的全球市场,宣告着“情绪经济学”的真正胜利:比财政补贴更强大的,永远是直抵人心的情感价值。 当中国制造学会用世界的语言讲述情感的故事,那些靠补贴维持的商业模式,终将在“塑料茅台”的狂欢中黯然退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