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喻世明言:杨思温燕山遇故人,之三

 秋夜白露 2025-06-17
本篇是连载故事,欲了解前文请参见话题  #三言二拍(可选择顺序或倒序来调整文章排序),或在文章底部点击“上一篇”。若还想看其它故事,请关注公众号 #秋夜白露 。

话说杨思温与嫂子郑夫人重逢,郑夫人如今在韩国夫人处做侍婢,并得知哥哥韩思厚在金陵。郑夫人托杨思温想法往金陵送信。
思温在愁闷中度过了元宵节,转眼到了三月。
张二官人对思温说:“我需出去一趟,二三日便回来,你帮我照看照看店里的生意。”
思温问:“你出去干什么?”
张二官人说:“现在两国已经通和,我拿到了许可,去维扬买些货物就回来。”
杨思温见姨夫张二官人出去了,自己独自无聊,白天春困,便出门散步,又到了秦楼。
他走进楼里闲望了一会儿,只见一个过卖过来打招呼,叫道:“杨五官!”
思温一看,觉得这个人很熟悉,却又不是陈三,是谁呢?
过卖说:“我是原来东京寓仙酒楼的过卖小王。陈三儿被左金吾叫回去了,不让他出来做事。”
思温见不到陈三,心里更加郁闷,随便买了一些点心吃,便问小王:“元宵节时,韩国夫人来这里饮酒,不知道你认不认识韩国夫人的住处?”
小王说:“我也曾去过她府上,是在天王寺后面。”
正说着话,思温偶然抬头一看,见墙上有新留下的墨迹,还没干。他仔细一读,原来是一首题词。
题词的原由是“昌黎韩思厚舟发金陵,过黄天荡,因感亡妻郑氏,船中作相吊之词”。
词名《御街行》:
合和朱粉千余两,捻一个、观音样。大都却似两三分,少付玲珑五脏。等待黄昏,寻好梦底,终夜空劳攘。香魂媚魄知何往?料只在、船儿上。无言倚定小门儿,独对滔滔雪浪。若将愁泪,还做水算,几个黄天荡。

大意是亡妻在此地故去,我非常思念,捏成小像,虽然看上去勉强相似,终究只是个死物,哪有活人心肠?就在这里居住一宿,希望梦里相会,无奈怎么一夜无梦,难道亡魂竟也随那船儿漂走了吗?我独自一人,暗自垂泪,实在心伤。

杨思温读完这首词,惊得魂不附体:“题词的人正是我哥哥韩思厚,这么说嫂嫂已经去世了。我正月十五日在秦楼亲眼见到她,还和我说话,说她在韩国夫人的宅邸做侍妾,哥哥却说她已经去世了。这事真让人难以理解。”

他惊疑不定,便问小王:“墨迹还没干,题词的人在哪里?”

小王说:“不知道。现在两国已经通和,听说有使者来到这里,就在木道馆驿安顿。刚才有四五个人来这里饮酒,这就是他们写的。”

使者入国,自有礼仪规范,怎么会有出来闲逛买酒喝的道理?原来按照《夷坚志》记载:当时法禁还没有那么严格,奉命出使的官员可以自由与外人往来。

(外交官一向是非常敏感的位置,不仅代表着一国的体面,绝不能与任何丑闻有关联,而且通常明里外交,暗里有些机密任务,所以一般来说,不可能随便上街,胡乱与不相干的人见面。)

那天是三月十五,杨思温问馆驿在哪里,小王说:“在城南。”

思温付了酒钱下楼,急忙便往馆驿去,寻找韩思厚。

到了馆驿,只见苏、许两位掌仪正在馆门前闲逛,两人都和思温是旧相识,认出了思温,彼此打过招呼,两人问道:“杨兄怎么来了?”

思温说:“特地来找哥哥韩掌仪。”

两人说:“他在里面会文字,我们进去叫他出来。”

于是两人进去,叫韩掌仪来到馆前。思温一见到韩掌仪,正是多年不见的哥哥,连忙下拜,又悲又喜,真是落难他乡遇老友,困居燕山遇故人。

思温有意询问:“嫂嫂安好?”

思厚听了这话,两行眼泪流了下来,告诉他说:“自从靖康之冬,我和你嫂嫂雇船去淮楚,到了盱眙,不幸箭穿篙手,刀中稍公,你嫂嫂有乐昌破镜之忧,我被缧绁缠身之苦。

“我被虏人抓到野寨,直到三更半夜,我苦苦哀求才得以逃脱,却不知道你嫂嫂的生死。后来有个仆人周义,躲在草丛中,他说他看到你嫂嫂被撒八太尉逼迫,你嫂嫂为了保全贞节,用刀自刎而死。我后来逃到行在,恢复了旧职。”

思温问:“这件事是哥哥亲眼看到的吗?”

思厚说:“这件事是周义亲口告诉我的。”

思温说:“只怕嫂嫂并没有死。今年元宵节,我亲眼见到嫂嫂和韩国夫人一起出游,在秦楼宴饮。我让陈三儿上楼传信,她下楼和我见面。她说的事情和哥哥经历的一样,也说哥哥恢复了官职,到现在已经四年,始终没有再婚。”

思厚听了这话,感到困惑不解。

思温说:“这事倒容易,要想弄清楚嫂嫂到底是不是还活着,何不同往天王寺后韩国夫人的宅邸前打听一下,问个明白!”

思厚说:“有道理。”

于是他进入馆中,吩咐同事,便带着当值的随从,两人一起出发。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