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了你就明白:为什么老人总劝你多生俩孩子

 sxlljyp 2025-06-17 发布于山西

图片

作者/圈儿

1

“趁着年轻,我还是劝你多生俩。”这话是我老娘说的,七十来岁,一辈子走过风霜雪雨,养育过七个儿女,送走一个夭折的女儿,看尽了人生冷暖、世态炎凉。她不是鼓励人生孩子当任务,而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切肤的经验告诉你:人生走到老,孤独和无助才是真正的考验,而那时你最能倚靠的,往往不是存款、不是护工、不是一纸养老保险,而是你亲手养育的子女。

我娘年轻那阵儿,吃不饱、穿不暖是日常,每家都是五六个甚至七八个孩子。穷人家生得多,生下来也就随它去了,大的带小的,哭了饿了也没人哄,孩子打打闹闹,错了就挨骂挨打。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长出了自理能力、承受能力,也养出了彼此间天然的情感纽带。

我娘常说:“你看看我,要不是孩子多,这老了谁管我?”她不是说孩子多一定个个孝顺,但你总有个盼头——有一个能搭把手的,有一个能出主意的,有一个能在你生病住院时签个字、扛起担子。而不是病了半天,一个电话都没人接通。

2

再看看现在,独生子女是常态,不生孩子的也越来越多,年轻人说,压力大,房贷贵、教育费高、生活质量要保障……这些理由都不假,但说到底,是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当成“项目管理”,一切以“高质量养育”为名,大人累得筋疲力尽,孩子也未必过得自在。

一个孩子,四个老人加一对夫妻围着转,从奶粉到早教班,从智能手表到iPhone,每一样都砸钱。可到头来,你会发现,这个唯一的孩子,抗压能力不强、情绪脆弱,甚至连自己的一顿饭都不会做。手机不离手,作息不规律,和父母动辄顶嘴,稍有不顺就情绪崩溃。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宠得太多,失去了正常成长的空间。

如果多生一个呢?孩子不再是唯一的焦点,父母对孩子的爱更平衡,孩子们之间互相陪伴、互相竞争、互相照应,这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更好。很多人说怕孩子“吃苦”,但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孩子从未学会怎么面对苦难。

3

很多人误解了“多生”的初衷,觉得那是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在作祟。可真正的老一辈想告诉你的不是这个,他们想说的是:等你老了,你才知道,世上最亲近的,不是老邻居,不是老同事,而是你亲手带大的儿女。

去养老院走一圈,你就明白了。有的人一周一有人探望,来了带点水果,说点话,有说有笑;有的人从春到冬无人问津,只能靠护工换尿布、喂饭、擦身。钱能买来服务,却买不来亲情;请得起护工,但没人在你病房门口着急地徘徊;有钱盖得起墓碑,却没人逢年过节给你上一炷香。

你说,孩子多也可能个个不孝,等着分财产、争遗产,甚至撕破脸。对,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至少他们是你的人,是你这辈子最深的牵挂。正如我娘说的:“他可以在父母面前为所欲为,但别人敢欺负他父母,那他可就不干了。”这是骨子里的血脉牵连,不是金钱可以替代的。

4

现代人喜欢养宠物,猫猫狗狗陪伴着度日,有人甚至说:“我宁可养狗,也不想生孩子。”养宠物当然有其乐趣,也确实能缓解孤独。但老实讲,那是暂时的情感依附,而不是生命延续的支撑。

一条狗不会替你签病危通知,一只猫不会给你出养老决策,更不会为你承担社会关系中的责任和支持。当你真正需要一个“自己人”站出来、顶在前头时,你会知道,有儿女和没有儿女,真的不一样。

你可以不生孩子,但你不能假装未来老去的你不需要依靠;你可以选择独身一人,但你必须明白,生命最后那段路,是孤独到骨头缝的。一个打针吃药没人扶的夜晚,一场病痛中的迷茫,才是最扎人的时刻。

5

你年轻时拼事业、享自由,选择只生一个或干脆不生,无可厚非。但人生不止有前半场,后半场同样重要。你能为孩子托举到什么程度,其实不一定;但孩子能不能为你撑一次伞,关键时刻顶一次事,那是你唯一可能的依靠。

所以,老一辈反复念叨“趁年轻多生俩”,不是催生主义,也不是落后思想,而是一种血汗经验后的真诚建议。他们不是在帮你“规划人生”,而是在替你“看后路”。

就像我娘说的:“拔罐子的时候,有个商量的人。”这句话,说得轻巧,却藏着无数老人心底的渴望:不奢望你天天陪着,但希望你别让我走得太孤单。

听不听由你,但老人的话,值得我们多一点敬畏,多一点思量。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