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译文】 脉象濡软无力,关部(脾胃)尤其虚弱,寸部(上焦)濡软,寸部兼见微象,尺部(下焦)涩滞不畅。微脉主阳气不足,涩脉主阴血亏虚。阳气本已微弱,若感受风邪而自汗出,反而会因虚阳浮越而躁动心烦;阴血亏虚则会导致四肢厥冷且怕冷。阳气虚衰时不可使用攻下法,误用则会导致心下痞塞坚硬。 右腹部(肺脾部位)有异常搏动(动气在右,多属肺脾气虚或痰饮阻滞),不可使用攻下法。若误用攻下,会导致体内津液枯竭,出现咽干燥、鼻干、头目眩晕、心悸等症。 左腹部(肝区)有异常搏动(动气在左,多属肝血虚或肝气逆),不可使用攻下法。若误用攻下,会导致腹部拘急疼痛,饮食难下,动气搏动更加剧烈。虽有发热,却喜蜷卧以缓解不适。 【原文】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咽中闭寒,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译文】 心窝部(上焦)有异常搏动(动气在上,多属心胃虚热或阳虚气逆),不可使用攻下法。若误用攻下,会导致手掌心灼热烦躁,身体表面怕冷,热汗自行外泄,患者欲用冷水浇身缓解不适。 脐下(下焦)有异常搏动(动气在下,多属肾虚寒凝或冲气上逆),不可使用攻下法。若误用攻下,会导致腹部胀满,突然起身时头目眩晕,进食后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同时心下痞塞不适。 咽喉部闭塞梗阻(多因阴虚痰凝或寒阻气机),不可使用攻下法。若误用攻下,会导致上焦虚浮、下焦重坠,水浆难以咽下,卧床时身体蜷曲,周身拘急疼痛,每日泄泻数十次。 【原文】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译文】 各种表实证(如风寒束表、卫气闭郁),不可使用攻下法。若误用攻下,会导致轻微发热;若出现脉搏微弱、四肢厥冷,需用温暖之物热敷脐部以救其阳。 各种虚证(如气血阴阳不足),不可使用攻下法。误用攻下会导致严重口渴:若患者欲饮水,提示胃气未竭,尚可救治;若厌恶饮水,提示阳气衰竭,病情危重。 脉象濡软而弱,关部尤其虚弱,寸部(巅)濡软,寸部兼见弦象,尺部(下)微象明显。弦脉主阳气浮越,微脉主下焦阴寒内盛,形成上焦假实、下焦真虚的格局,患者自觉畏寒欲暖。脉见微弦为正虚之征,虚证不可使用攻下法。 【原文】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译文】 脉微主虚,可致咳嗽,咳嗽多吐出涎沫。此时若误用攻下法,咳嗽可能暂时停止,但会导致泄泻不止。泄泻不止则胸中如有虫咬般不适,进食粥汤即呕吐而出,小便不通利,两胁拘急不舒,喘息困难,颈背牵引作痛,手臂麻木不仁。阴寒极盛时反而汗出,身体冷如冰,视物模糊,言语不休,但能进食较多谷物(此为“除中” 危候),口中虽欲说话,舌体却难以伸前。 【原文】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译文】 脉象濡软而弱,关部尤其虚弱,寸部(巅)濡软,寸部兼见浮象,尺部(下)出现数象。浮脉主阳虚,数脉主阴血不足。浮脉主虚证,可见自汗出而恶寒;数脉主痛证,可见战栗怕冷。关部微弱,提示中焦气机痞塞,胸胁下拘急疼痛,喘息汗出而呼吸困难,呼吸时胁部疼痛,寒邪与正气相搏,形如疟疾。医生反而误用攻下法,导致脉数、发热、狂躁奔走、幻觉见鬼,心下痞塞,小便淋沥不畅,小腹坚硬,甚至小便带血。 【原文】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为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译文】 脉象濡软而兼紧象,濡脉主卫气微弱,紧脉主营血受寒。卫气微弱则易感受风邪,出现发热恶寒;营血受寒则胃气清冷,伴轻微呕吐、内心烦躁。医生误认为体内有大热,用解肌发汗法治疗,导致阳气耗亡,出现虚烦躁扰,心下痞塞坚硬。至此表里气血俱虚竭,突然起身时头目眩晕。此时体表虽有客热(虚阳浮越),但患者内心怅惘烦躁、难以入眠。医者不知胃气本冷,寒邪凝结于下焦关元。更误用冷水浇身退热,体表客热暂时消退,却引发振寒战栗。又重覆衣被强迫发汗,导致汗出过多,清阳不升而头目昏冒。身体惕然颤动,小便艰涩难出。寒气因冷水诱发,迅速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呕吐剧烈甚至胃内容物上逆。全身颠倒不安,手足轻微厥冷,身体寒冷而内心烦热。此时即便想挽救,也难以追复阳气,预后凶险。 【原文】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译文】 脉象浮而大,浮脉主阳气盛实,大脉主阴血亏虚。血虚即阴液不足,若阳气独盛而下陷于阴分,理论上应出现小便色赤难解、胞宫(下焦)空虚的症状。但现反见小便通利、大汗出,按常理卫气应当微弱,现反更亢盛,导致津液大量耗散,营血枯竭,出现心烦难眠、肌肉消瘦,甚至突发津液脱失(如大渴引饮)。医生若再用攻伐药物损伤胃气,会造成严重虚损,此时虚阳外越,离决将至,最终会下利如污泥(大便稀黑如腐泥)而死亡。 【原文】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则必烦,利不止。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译文】 脉象数而久按不止,若脉数中止(间歇),提示邪气内结,正气难以恢复,正气郁滞于内脏,邪气浮越于外与皮毛相合。脉数者多属热证或虚热,不可使用攻下法,误用则会导致心烦不安,泄泻不止。 脉象浮大,提示病在表,应当用发汗法治疗,医生反而误用攻下法,这是严重的治疗错误。 频繁呕吐者,即使有阳明腑实证(如便秘、潮热),也不可使用攻下法。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译文】 太阳病表证(如恶寒、发热、头痛等)尚未解除时,不可使用攻下法,误用攻下会导致治疗错误(逆证)。 若疾病以阳热偏盛为主(阳多),表现为发热、口渴等热证,误用攻下会损伤阴液,导致大便坚硬难下。 若阳气不足(无阳)而阴寒偏盛(阴强),虽有大便坚硬,实为虚冷便秘,误用攻下会更伤阳气,导致大便清稀、完谷不化,伴腹部胀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 伤寒患者发热、头痛、轻微汗出(属表虚或半表半里证),若误用发汗法,会导致神昏谵语;用熏蒸法会引发喘息、小便不通、心腹满闷;用攻下法会导致气短、小便困难、头痛、项背强痛;用温针法会导致鼻出血。 【原文】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译文】 伤寒病,寸脉和尺脉(阴阳)俱现紧象,伴有恶寒发热,此时脉象可能出现厥象。所谓厥象,是指脉搏初按洪大,渐渐变细小,继而又逐渐变大,这是厥象的特征。出现这种脉象时,若恶寒严重,可伴轻微自汗、咽喉疼痛;若热象较甚,则见目赤、脉络充盈、视物不清。此时医生若误用发汗法,会损伤咽部;若误用攻下法,会导致双目闭合不开。寒邪偏盛者,误下后会出现大便清稀、完谷不化;热邪偏盛者,误下后会便脓血。若用熏蒸法治疗,会导致身体发黄;若用熨法(温灸)治疗,会导致咽部干燥。若患者小便通利,提示津液未竭,尚有救治可能;若小便困难,则病情危殆。 【原文】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固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译文】 伤寒发热,自觉口中热气上冲,头痛,目睛发黄,鼻出血难以控制。若患者贪饮冷水,必致呕吐;厌恶冷水者,可出现厥冷。此时若误用攻下法,会导致咽部生疮;若手足尚温,可能出现里急后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误下,会导致双目闭合不开。贪饮冷水者,脉象必见厥象(如脉伏不出),声音低微如婴儿,咽喉堵塞;若误用发汗,会因阴阳俱虚而战栗。厌恶冷水者,若误下则内生虚寒,不欲饮食,大便完谷不化;若误汗则损伤阴液,出现口中糜烂、舌生白苔、烦躁、脉数实、大便不通,六七日后可能便血;若误汗还可能导致小便自利(阴伤阳脱,膀胱失约)。 腹泻患者,若脉象洪大,多属虚证,因强行攻下损伤正气所致。若脉象浮革(浮而搏指,中空外坚),伴有肠鸣者,属血虚受寒,应当用当归四逆汤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