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年阳气最旺的日子,坚持艾灸一个月,借天地的阳气,扫除骨缝里的风寒湿

 冯名雨艾灸 2025-06-1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盛夏的蝉鸣撕开热浪,此时天地阳气蒸腾,正是驱散体内沉疴的绝佳时机。

你是否总在阴雨天关节酸痛难忍,晨起手指僵硬屈伸不利,又或是久坐后腰背像压着一块冰

这些症状,其实是风寒湿邪在骨缝里 "安营扎寨" 发出的信号。

中医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阳气最盛的时节,巧用艾灸与穴位的力量,就能借天地之势,将潜伏的病邪连根拔起。

(戳上图,可进店)

风,寒,湿,狼狈为奸


自然界的风、寒、湿就像三个形影不离的 "坏伙伴",趁我们汗出受风、贪凉饮冷时,悄悄侵入人体。

它们初起时在肌肤表面作乱,若不及时驱赶,就会像流沙般逐渐渗入筋骨深处。

就像老话说的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这些邪气盘踞在关节、经络之间,阻碍气血运行,最终引发痹症。

痹症患者常常感觉关节疼痛如针刺,遇寒加重、得温则缓,严重时甚至肢体麻木、活动受限。

这就好比水管被淤泥堵塞,水流不通自然会产生压力。

当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无法滋养筋骨,就会出现疼痛、僵硬等症状。尤其是现代人长期吹空调、喝冷饮,更给了这些邪气可乘之机。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一、温补脾阳,筑牢正气根基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肾为先天之本,藏一身阳气。

想要抵御外邪,首先要温补脾肾,滋补先天和后天,就像给房屋加固地基。

脾俞穴的深处就是脾脏,它直接连接着脾脏的功能。艾灸脾俞穴,比如全能艾灸罐绑在后背的穴位上,就像是给脾胃这个“加工厂”加油充电、疏通管道、提高效率。

脾的功能强了,消化吸收就好,产生的气血营养就多,身体自然就强壮了。这可以“滋补后天之本”

脾俞穴2.jpg

灸肾俞可温补肾阳,肾阳充足则能温煦全身,如同给房屋通上暖气,让寒邪无处遁形。

这两个穴位搭配,一补后天,一壮先天,为抵御外邪打下坚实基础。

肾俞穴2.jpg

二、健脾化湿,截断邪气来源

中医说“脾主运化水湿”——脾脏就像身体的“抽水机”,负责把多余的水分(湿气)抽走排出。

但如果你吃冰喝冷、熬夜久坐,“抽水机”就会罢工,湿气就堆在身体里(比如浮肿、乏力、大便黏马桶)。

当脾胃功能不足,水湿就会像没拧紧的水龙头,源源不断产生,水湿堆积在腰腹会小腹赘肉多,推挤在肝脏会有脂肪高,堆积在骨缝会导致关节炎……

此时需要足三里来 "修理水管"。

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弯曲膝盖成90度,膝盖骨外侧凹陷往下3寸,即为此穴。

可以点一根石磨艾条,在足三里艾灸30分钟,能促进脾胃运化,就像给消化系统装上高效马达,让食物转化为气血,而不是变成痰湿。

脾胃运化能力强了,从源头上减少了湿邪的产生,让风寒湿失去 "帮凶"。

足三里穴2.jpg

三、利湿清热,引导邪气外逃

已经侵入体内的邪气,需要给它们找一条 "出路"。这就用到了水分穴。

这个水分穴啊,就像你身体里的“水利工程师”!它的工作就是专门管理水湿的“交通路线”,把不该留在体内的“邪气”统统赶出去!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水分穴在肚脐上1寸(约一指宽),正好是肠道“分清泌浊”的地方,食物中的精华送往身体深处吸收利用,食物中的糟粕残渣送往大肠走,通过大便小便排出去。

如果水分穴堵车了,水湿就会像洪水泛滥,变成水肿、痰湿、小便不利……而刺激水分穴,就是给收费站开绿灯,让水湿邪气赶紧“跑路”!

水分穴2.jpg

四、疏风透表,清除体表余邪

当体内的风寒湿大部分被驱散,仍有部分余邪停留在皮肤表面。这时需要合谷穴来 "打扫战场"。

举个例子,感冒后期,不少朋友烧退了但还有点头痛、乏力,这就是“余邪赖着不走”。

此时,蓝色艾草精油点在虎口,用纯铜刮痧板刮痧2-3分钟,合谷穴能持续调动气血巡逻体表,把躲在角落的“残兵败将”(余邪)彻底清扫干净,残余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原因就在于,合谷穴能调节毛孔开合,身体会微微出汗——这正是把体表的风寒、风热等“余邪”打包排出的过程!就像打开窗户散掉屋里的浊气

一套穴位下来,对风湿痹症,包括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的治疗很有效果。前提是舌体偏白,偏黄的慎重!

合谷穴2.jpg

好物推荐

①穴位压力型三伏贴,传统工艺,持续温养

②每片多加一颗小磁石,药效渗透肌肤,深层刺激穴位

③戳👇可直接进店

{戳上图,可进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