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构建东方不确定性体系的三大基石

 罗宋汤的味道 2025-06-18 发布于青海

                  作者简介

图片

一文博士,投资界的思想者,湖南会同人,文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工学博士,教过书、当过空军、从过政,创立和经营过二十多家企业,现为华尔街某知名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公司核心合伙人兼亚洲区总裁,专注人工智能投资,站在哲学和历史的制高点识别世界发展趋势,甄选投资机会。著有《ESG 金融:理论与实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与交融》(此文为该书节选)。

构建东方文明中“不确定性体系”的三大基石,当属《易经》、《道德经》和《孙子兵法》。这三部经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编织了一张深刻理解变化、适应模糊性、并在流动中寻求智慧的认知之网,奠定了东方权变思维与辩证思维的根基。其理由如下:

一、《易经》:宇宙变易法则的终极密码

图片

核心理由:将“不确定性”提升为宇宙根本规律。


具体阐述:
 “易”即变易:《易经》(尤其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是“易”,其核心含义就是“变易”。它认为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生生之谓易”),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状态。这种对世界本质是“流变”的认知,是东方拥抱不确定性的哲学起点。


 阴阳辩证与模糊性:通过阴阳符号及其无穷组合(八卦、六十四卦),《易经》构建了一个描述万物动态关系和转化可能性的符号系统。阴阳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依存、渗透、转化(“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思维天然接纳矛盾、模糊地带和中间状态,拒绝非此即彼的绝对确定性。


象思维与情境化:《易经》解读依赖“取象比类”,通过象征、类比来理解复杂多变的情境(如乾为天、为健;坤为地、为顺)。这种方式强调整体关联和具体情境下的意义生成,而非寻求抽象、普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确定性定义或定律。


占卜作为认知工具(而非预测): 表面看占卜是预测未来(追求确定性),但其深层哲学意义在于,它承认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神无方而易无体”),占卜过程(揲蓍成卦、观象系辞)实质是帮助决策者在复杂、模糊、信息不全的情境下,通过象征系统进行模拟推演和情境代入,锻炼一种在变动中把握时机(“时中”)、灵活应对(“唯变所适”)的思维模式,而非获得绝对确定的答案。

《易经》奠定了东方思维的核心:世界是动态、关联、模糊、充满可能性的,智慧在于洞察变化的规律(“知几”),在不确定性中把握时机(“趋时”),而非追求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

二、《道德经》:道法自然与否定式智慧

图片

核心理由:解构确定性概念,确立“无”和“反”的至高地位。


具体阐述:
“道”的不可言说性与不确定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宗明义,指出终极真理(道)是超越语言概念、无法被精确界定和固定描述的。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用确定性的语言和概念完全把握世界本质的可能性。


 “无”的作用与柔弱胜刚强:强调“无”(虚空、柔弱、不争)的创造性价值(“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与西方追求实体、形式、清晰边界的确定性思维形成鲜明对比。推崇“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揭示力量往往蕴含在看似不确定、不僵化、能适应变化的状态中。


辩证的否定式思维:“反者道之动”指出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依、正奇相生)。这种深刻的辩证观认识到任何确定的“状态”都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因素,处于永恒的流变中。它要求人们不执着于任何固定立场(“圣人无常心”),以开放心态应对变化。


“无为”与不确定性管理:“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反对僵化、强制、违背自然规律的妄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它倡导顺应事物的自然趋势(“道法自然”),在看似“不确定”的自发秩序中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与效果。这是一种在复杂系统中管理不确定性的高级智慧。

《道德经》从本体论高度解构了确定性幻象,确立了流动、转化、柔弱、虚空、否定性思维的哲学合法性,为东方的权变和辩证思维提供了最深邃的理论源泉。

三、《孙子兵法》:不确定性情境下的行动艺术

图片

核心理由:将不确定性视为战略环境核心要素,发展出高度情境化、权变的实践方法论。


具体阐述:
“兵者,诡道”——不确定性的战场:开篇即点明战争环境的本质是充满欺骗、变化和不可预测性(“兵者,诡道也”)。成功的战略家必须深刻认识并主动利用这种不确定性。


 “知”的有限性与“算”的重要性:《孙子兵法》极其重视情报(“知彼知己”),但也清醒认识到信息的绝对完备是不可能的(“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因此强调“多算胜,少算不胜”,即基于有限、不确定的信息进行周密计算、推演多种可能性(“庙算”),制定灵活预案。


“因敌变化而取胜”——权变思维典范:最核心的原则是“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高度概括了权变思维的精髓:拒绝固定模式,一切策略、阵型、力量的运用都需根据敌情、地形、时机等具体情境因素(即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性)进行即时调整。


 “奇正”与辩证运用:“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这对范畴代表常规与非常规、可见与不可见、确定与不确定的辩证运用。强调在动态对抗中,通过虚实、奇正、分合等变化,制造对手的“不确定性”(混乱、误判),同时保持己方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势”的营造与利用:强调创造和利用有利的“势”(态势、动能),而非单纯依赖固定的实力对比。“势”本身是动态的、充满能量和可能性的,善于“任势”者能在不确定性中把握胜机。

《孙子兵法》将《易经》的变易哲学、《道德经》的辩证智慧,转化为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中克敌制胜的实践艺术。它把“不确定性”从认知对象转化为可操作、可利用的战略要素,是东方权变思维在实践领域最系统、最杰出的体现。

四、三大基石的内在关联与体系构建

图片

1.  《易经》提供宇宙观和认知框架:确立“变易”为宇宙根本法则,提供理解动态关系、模糊性与情境化的符号系统(象思维)。


2.  《道德经》提供本体论和核心哲学:解构确定性概念,确立“道”的不可言说性和辩证转化规律,赋予“无”、“柔”、“反”以核心价值。


3.  《孙子兵法》提供实践方法论: 在最具挑战性的不确定性领域(战争),发展出一整套基于情境分析、灵活应变、主动利用不确定性的策略原则和行动艺术。

这三部经典共同作用,塑造了东方文明面对世界的独特姿态:承认并拥抱世界本质的不确定性和流变性;拒绝追求绝对的、僵化的、普适的确定性真理;发展出以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具体情境、灵活权变、辩证转化、顺势而为为核心特征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智慧。这与西方基于逻辑、因果律、概念清晰、追求普适确定性的思维模式形成了鲜明的文明分野,深刻影响了各自的社会结构、政治治理、知识体系(科学/玄学)和历史发展轨迹。它们共同构成了东方“不确定性体系”坚不可摧的三大思想支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