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八十八卷 晋纪十 西晋·晋怀帝永嘉六年(壬 申,公元312年) 【原文】
【译文】 译文太长,略过 【解析】 有位前辈说过,人的成就,既要个人奋斗,也要历史进程。 中间还少了一些东西。 如果只是你自己,你就算有成就,也很有限。 如果你能够加入一个不错的团队,亦或者带领一个团队,那么你的成就就不可限量了。 问题来了,别人凭啥人认你做领导、老大? 除了组织制度赋予之外,最关键的就在于人家在你身上看到自己预期兑现的可能。 可如果这种兑现预期不在,团队分崩离析不过是早晚的是。 上面材料的王澄正在经历众叛亲离。 之前文章提到,司马越手底下有个叫王衍的。 此人发现天下大乱在即,为了给自家布局,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弟弟,王澄安排到荆州当一把手,王敦安排到青州当一把手。 同时还有暗子王导去到江东司马睿处。 情况好,老王家说不得将来成皇族,情况不妙,也不失顶流家族存在。 想法很好,执行起来不太好。 去荆州的王澄,水平是真不行,荆州地面上的叛乱被他搞的一塌糊涂,本来都稳住了,但因为处理不当,反而激发更大的矛盾。 于是就有了上面材料这事。 王澄准备继续平叛,但半路上,发生王冲自立。 紧接着,王澄他怂了,直接逃跑。
中间王澄的别驾郭舒拼命的劝,别跑,别走,还有机会,坚持一下。 但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王澄铁了心要逃跑,哪会管你这么多。 这里不得不提,为什么王冲会想自立。 关键就在于,王澄不得人心给了王冲机会。 这就像杨铭宇黄焖鸡在315爆出问题,你现在看外卖平台上的杨铭宇黄焖鸡月销是不是都减少很多。 而减少的销量不是说不吃外卖了,而是流向了别的商家。 王澄想逃跑可以理解。 一来,这家伙打仗本来就不行,怂了很正常。 二来,自立的王冲是之前征南将军山简的参军,他都自立了,说明往后王澄要面对的不光是流民军,更要面对叛军,压力大增。 三来,应詹是经历过前荆州刺史刘弘、征南将军山简的老人,声望、影响力极高。 王冲自立之前找过他,想让其取代王澄,但应詹没答应。 这个操作等于在打王澄的脸,人家王冲没想反朝廷,只是想反他王澄,但凡他要点脸,都不好意思留在荆州。 至于为什么王澄的别驾郭舒劝王澄别走,我觉得理由同样有三个方面。 其一,王澄虽然人混蛋,但好歹是朝廷正儿八经任命的荆州刺史,名正言顺这点谁都比不了。 其二,虽然王冲自立,但王澄手上的力量依然存在击,依然有一搏的机会。 其三,王澄人虽然不行,但好歹他身边依然是有一大批人以他作为利益载体,并不希望他失败,愿意再撑他一把。 要我说,一个上位者,除非他真的事那种坏事做绝、丧尽天良那种,否则他哪怕走到穷途末路,依然还是有一些人愿意为他赴汤蹈火的。 这个可能有个人魅力,但也有可能是下面的人不想输、不服输。 但前提是,这个人他自己还想再拼一把。 可如果他自己心气都没了,不想了,那底下人这种不服输、想搏一把的气头就会迅速消散。 所以,当郭舒听到王澄一定要跑,他就知道王澄这人算是废了。 还没打、也没输,就直接投了,这人辅佐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你看,郭舒还跟着王澄走吗? 这种感觉好像,你们公司再江苏市场做的不错,你和老板说要打出江苏扩张整个长三角,但老板却和你说,他只想过安稳日子,不想太累。 我就问你,这个时候你什么感觉? 可以写在评论区大家来聊聊。 这就是上面文章提到的,当预期无法兑现,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 【闲扯】 《亮剑》中李云龙说过:狭路相逢勇者胜。 人家没说能者胜,而是说勇者胜,讲就是一股气。 哪怕你实力不如人,这个时候必须表露出来那种狠劲、不服输、不怕的气势来。 你有这股子气在,你尚且有一线生机,对手见你敢豁出命去就会想你是不是有底牌,是不是自己算错了。 一旦他拿不准、心中犹豫,害怕损失,就先怂了。 有人可能会说了,如果对方也狠劲上来呢? 你本就不如人,输了就输了呗。 记住,强者示弱,是在钓鱼,弱者示弱,只有死路一条。 你以为投降认输能保个本? 屁!你不知道什么叫赢家通吃吗? 有句话者说者说的:“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 什么叫自助? 说白了就是不服输,拼命找方法、挣扎求存。 当你有这种精气神的时候,会感染身边的人,上天对你的帮助会借由这些人之手送抵到你。 什么叫自弃? 说白了就是认命、拱一下就不动了。 当你是这种状态的时候,别人是不可能把资源给到你的,而那些原本可能会为你所用的资源,也会离开你寻找更能够有效利用的人。 所以,你看封面,我在内涵谁,你能猜到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