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孝顺是分年龄的,那么五六十岁,就是一个分水岭。 从人生的结构看,五六十岁,也是一道坎。 把家庭的变化,人生的变化,都累积在一起,就会发现,子女不孝顺,也是很无奈的事。 01 孩子爱父母,这是天生的,你别不信。 看一个孩子,如果说他不爱父母,那肯定是错的。 父母可以做一个小测验:把孩子放在地上,然后假装要走远。孩子肯定会使劲爬起来,追着父母。 父母还可以看一个小片段:父母和子女走到半路上,烦透了,就责骂孩子。孩子一边哭,一边追着父母走。
看一个少年,在作文纸上,常常写下关于父母的片段。 多数的片段,是描述父母努力干活,养家,多不容易,触及到了子女的心灵。 一部分片段,是父母用特别的方式,给了子女爱。 最特别的片段,也许是父母做了一个糍粑,味道特别好;父母凑了几个钱,送子女去学艺术;父母遇到事情,哭了,少年在一旁,不知所措,无能为力。 少年也会在文章中,透露自己对父母的恩,无以为报的问题。存在很多的愧疚感。或者发誓,长大了,要对父母使劲报恩,义无反顾。 也常常和父母一起,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加强互动。 看一个刚刚走进社会的青年,也许把人生的第一份工资,分给了父母吧。 青年遇到事情了,多半会第一时间联系父母,询问有什么好办法。 遇到爱情了,也小心翼翼地告诉父母。就怕父母反对,如果父母支持,那可能在内心欢呼了。 看一个中年人,虽然很忙,还是会隔三差五打个电话,问一问父母。 当然,有一部分家,老父母就去帮忙带娃。一家人,三代人在一起,也是其乐融融的。 虽然有争吵,但是大家都顾及血脉,还是会隐忍。 可以说,子女对父母的情,是伴随着成长阶段,一直攀升的。也从未间断过。 02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崩塌。 有两句大家都认同的话。
是的,子女在中年的时候,对父母的印象,开始转变。 情感的拐点有很多,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子女遇到困难了,需要父母帮助,而父母却提供不了任何帮助。 就拿我自己来做比方。 作为70后的人,从小我就生在农村。父母靠一亩三分地养家糊口。每年都遭遇青黄不接的口粮难处。 我读书的时候,父母常常拖欠学费。导致我一直被同学贴“穷标签”。 到了三十多岁,我打算自己买一台货车。我也实在是找不到好的门路了。 说起买车,父母沉默了很久。然后回了一句:“我们是没有存款的,借钱的话,也难。” 父母的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再也帮不到我了。”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同龄的人,他们在父母的帮助下,进入了某个大型企业,到社区做员工,或者买了大货车,实现了月入过万。 还有父母掏钱,给子女买婚房的。 我并没有要父母给予太多,但回到现实社会,怎么会不把各种父母进行对比?人比人,气死人,自己的父母,就是最穷的父母。 父母无助的时候,也就是子女失望的时候。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父母和子女,也是没有办法共情的。 子女说的一些事情,父母是一知半解的。最讨厌父母来一句:“不就是一点点难事,有什么要紧的。”父母把你最重要的事情,说成小事,太扎心了。 当子女经历了很多的难处,父母都无法提供经济价值,情绪价值也没有。子女的心中,父母就不是那么好了。 03 子女五六十岁之后,再给父母尽孝,可能是一个痛苦的枷锁。 此刻,父母已经八九十岁了,老气横秋了,也需要各种照顾。 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身体很硬朗,几乎是做不到的。 老人生病了,就给子女带来各种麻烦。 我老家的一个邻居大爷,能吃能喝,就是神志不清。常常把粪便,落在家里。 房间里臭哄哄的,好不容易清理干净了,隔不了两天,又如故。 大爷的儿子,一开始也尽心伺候。但时间长了,觉得自己都要累垮,要比大爷先走。 前些日,大爷的儿子去做检查,结果是糖尿病,需要长期用药;另外还有心脏病,不能够冲动,不能够干重活。 作为农村人,不能干重活,这稻米、青菜萝卜,从哪里来? 另外,大爷的孙子刚刚大学毕业,找了女友。需要彩礼,婚房。这把大爷的儿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多重压力之下,孝道就被挤压成一粒灰尘那么小了。 大爷的儿子,选择了去城里做保安,多少有些收入。大爷没有儿子的精细照顾,就常常像流浪汉,在村里晃荡。 类似大爷家的家庭,应该不是少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啊。 04 多少子女,说尽孝的事情,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给老人做保姆,端屎端尿,洗带着屎尿的裤子,还看被糊涂的老人乱骂。子女一边心酸,一边忍受。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那么好,五六十岁的子女,还要想办法赚钱,顶住身体的各种不适应。外加伺候老人,就如同肩膀上多了一座山。 所以,遇到那些看起来不够孝顺的子女,我们不要责怪,用道德绑架。 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学会自己安排养老。养老金,房子,身体的爱护,都要考虑到。也要接纳养老院、社区养老等新模式,别把儿女当成唯一的依靠。 所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养老本,只要子女做出安排就够了,这孝顺就不那么难。 将心比心,孝心不容易,不简单。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