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檄文 张煌言(南明 1646 年) 昔五胡乱夏, 仅一再传而灭。 今东虏应谶, 适二八秋之期。 诚哉天道好还, 况也人心思汉。 慨自李贼倡叛, 神京陆沉。 建酋本我属夷, 屡生反侧, 遂乘多难, 窃踞中原。 衣冠变为犬羊, 江山沦于戎狄。 凡有血气, 未有不痛心切齿于奴酋者也。 本藩奉天倡义, 代罪吊民, 卧薪尝胆, 法古用兵。 生聚教训, 已逾十年。 正朔难偏, 仅存一线。 兹者亲统大师, 首取金陵, 出生民于水火, 复汉官之威仪。 尔伪署文武将吏, 皆系大明赤子, 谁非中国绅衿。 时穷势屈, 委质虏廷, 察其本怀, 宁无隐忍? 天经地义, 华夷之辨甚明; 木本水源, 忠孝之良自在。 至如辽人, 受我朝三百年之豢养, 遭逆虏三十载之摧残。 祖父既受其刑毒, 母妻甚被其宣淫。 尔二三孤儿, 尚为旗下之奴; 百千弱女, 竟作胡中之妇。 报仇雪耻, 岂待异时;归正反邪, 端在今日。 则张良报韩, 先挥博浪之椎; 朱序归晋, 遂成淮淝之捷。(朱序投降了东晋,从而促成了在淝水之战中取得的胜利。朱序(?-399年),字次伦,东晋时魏郡(今属河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朱焘,西晋时官至尚书左仆射;祖父朱睦,任过尚书,封阳平亭侯;父朱提,任过散骑常侍。朱序年轻时就有志气和操守,被本州刺史桓彝所赏识。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谋反,明帝拜刘隗为征东将军,都督江扬军事,镇石头城。王敦忌惮刘隗权重,恐怕对自己不利,于是假称有病,打算把全家迁到鄂州去。明帝怕他在半路为非作歹,便派朱序的父亲朱焘担任安城太守,暗中监督王敦。王敦察觉后,对朱焘说:“下官本是伊川人,流寓于此,今欲还乡,太守何用相随。”朱焘据车固请,王敦发怒,把他抓了起来,并把他杀害。当时朱序才十三岁,王敦想收养他,朱序哭泣吵闹,始终不肯依从。王敦只好把他遣送回乡。) 或先机革面,或临敌改图。 以全省全部来归者, 不吝分茅裂土; 以一邑一镇来归者, 定与度地纪勋。 或率兵而至, 则论其众寡而照数授职; 或洁身而来, 则就其职掌而量材超擢。 若蒙古、 女真, 世受国家抚赏之恩, 原非一类, 共在天地覆载之内, 亦有同仇, 无怀二心, 视之一体。 不但休屠归汉, 名高日磾dī; 且如回纥扶唐, 烈光叶护矣。(回纥帮助唐朝平定叛乱,回纥叶护流芳百世。) 本藩仁义素著, 赏罚久明。 先机者有不次之赏, 后至者有不测之诛。 一身祸福, 介在毫芒; 千古勋名, 争之顷刻。 师不再举, 时不再来,布告遐迩, 咸使闻知。 敬哉特谕。(恐没有号召力了。明朝腐败日久,早已失去人心。) 译文 昔日五胡乱中华时,都是传一代最多传二代,他们所建立的政权就灭亡了。今天自辽东来的满人也应验了上天的预言,只有十六年的时间。这确实说明了天道循环,天下百姓人心还是思念明朝的。 自从李自成贼寇叛乱以来,天下丧乱,大地沉陷。建州女真人本是我大明朝的附属部落,曾经屡次发动挑衅,乘着李自成作乱,窃取了我大明江山。将我中华衣冠改变成了如同猪狗一般的服饰,中华河山从此陷落于北方夷狄之手。凡是尚有血性的人们,没有人不切齿痛恨满清朝廷的。 本藩奉天命倡义北伐,讨伐有罪的满清朝廷,拯救中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卧薪尝胆,学习古代名将用兵之道,吸取以前失败的教训,已十多年了。明朝正朔已经难以偏安一隅,国运仅存一线生机。 如今本藩亲率大军,决定首先攻占金陵,救生民出水火,回复中华汉官的威仪。你等伪满清朝廷的各级武官员将士,原来都是我大明赤诚的子民,地方绅士和读书人谁没有身穿我中华衣冠。只是因为当年时穷势屈,你等暂时委身臣服于满清朝廷,体察你们的本意,我知道你们难道不是在隐忍以待时机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中华和夷狄的分别是非常明显的;木本水源,你们的忠孝仁义之心应该都在。 至于如满人,受我大明朝三百年的恩惠,却忘恩负义使得大明遭受三十年摧残压迫。我们的祖父已经受到满清朝廷的残害,我们的母亲妻子甚至被迫成为官妓被肆意奸淫。你们或者成为孤儿,沦为满清八旗属下的奴奴隶;你们中间的千百个弱女子,竟作了满人的妻妾侍女。你们要报仇雪耻,怎能等到其他时间;你们归正反邪,就在今日。 作者 张煌言,生于明朝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人,南明名将、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杰出的抗清英雄。崇祯时张煌言中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南京失守后,张煌言起兵抗清。后张煌言奉鲁王朱以海,联络十三家明末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南明北伐檄文》即发布于公元1662年南明残余势力准备北伐抗清之前,可惜最终未能真正进行。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随着永历帝、监国鲁王、郑成功等人相继死去,张煌言见大势已去,于南田的悬嶴(ào)岛(今浙江象山南)解散义军,隐居不出。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张煌言被俘,10月25日于杭州遇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张煌言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清代张廷玉所撰写《明史》中有张煌言传。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朝廷追谥张煌言为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以此可见,即使是作为敌人的清廷也对张煌言这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抗清英雄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赞许,而对如同洪承畴、吴三桂给满清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将降臣,全部归入《贰臣传》。千秋万代之后,公道自在人心,不论哪国哪代,人们对忠臣义士、爱国英雄永远都是充满崇敬之情的,而对卖国求荣、背叛祖宗、国家和民族的行径永远是鄙夷、唾弃,不可原谅的! 张煌言就义诗 其一 揶揄一息尚图存,吞炭吞毡可共论?复望臣靡兴夏祀,祗凭帝眷答商孙。 衣冠犹带云霞色,旌旆仍留日月痕。赢得孤臣同硕果,也留正气在乾坤。 其二 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苍茫九死身。独挽龙髯空问鼎,姑留螳臂强当轮。 谋同曹社非无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红羊刚换劫,黄云白草未曾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