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书法水平,时常遭到低估,后世很多学者,因其简化“二王”笔法,书风秀媚,而嘲讽其字浅薄、庸俗,他的早期作品,确有这种问题,不过中年时期,他意识自身问题,开始提升。 ![]() 不仅临学颜真卿、李邕,还再次深入“二王”,掌握古法,临帖透彻,将其化为己用,字体做到“简约而不简单”,我们看到的简明、率性笔势,只有表层,仔细品析,赵孟頫的质感也极其深厚,乃是800年最具古韵之人。 ![]() 他高举“复古”大旗,曾说“用笔千古不易”,亦言:“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非善书者莫能知也”,赵孟頫临帖,不求过于严谨,或者表层相似,而在内层神韵下功夫。 ![]() 正如孙过庭所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临帖的最高境界,并非形似,而是“神似”,只要神韵、气脉相接,才算学古得胜,譬如欣赏台北故宫,所藏晚年时期,挑战王羲之的大作——《临王羲之草书13帖》。 ![]() 此帖是罕见墨迹,临摹王羲之13件法帖,分别是《知远帖》《大热帖》《干呕帖》《周常侍帖》《吾唯帖》《不大思帖》《得西问帖》《中郎女帖》《发虐帖》《如常帖》《执手帖》《先生帖》《荀侯帖》《八日帖》。 ![]() 就拿第一幅《知远帖》分析,从外型看,赵孟頫的草书与王羲之,并不算十分相似,王羲之的今草婉转、娇小,而赵孟頫的体势开阔,笔画舒展,着墨浓润,具有大气磅礴之象。 ![]() 字体之间,笔画经常相连,王羲之大多字字独立,造势和姿态,颇为不同,可是分析笔法,以及艺术气韵,赵孟頫多用中锋运行、衄错,深化气力和筋骨,这点与王羲之相同。 ![]() 并且气韵虚和,畅意悠然、典雅自然,尽显本真之妙,神韵方面,写出魏晋气息和水准,不夸张的说,能达到这种水平的,800年来只有他一人。 吴宽评价:“写照者以得风神气韵为妙。此临晋十三帖,非松学翁妙手不能至此若以右军真迹较其一波磔之间,反不若刻印者之似。然果得其风神气韵乎?” ![]() 赵孟頫也自述:“余临此卷,不求点画之似,唯以意背驰,庶几神采相近”,如此完整、清晰的真迹,非常适合临摹,掌握古法,兼得艺术活力和变化性,写出真正的草书之美 ![]() 而今,我们对赵孟頫《临王羲之草书13帖》,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经折装,使用翻折设计,便于临摹和查找。 ![]()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