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夜宿七盘岭,一首孤诗传千年
公元706年的一个寒夜,七盘岭的月色浸透山林。被流放的诗人沈佺期独宿山关,推窗见月垂天际,银河仿佛要倾泻入室。远处传来子规的哀啼,一声声“不如归去”撕裂黑夜。 他摸了摸怀中仅存的纸笔,写下“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这十个字开启的《夜宿七盘岭》,成为初唐律诗定鼎之作,也是他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千古绝唱,我们先来品读: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唐代〕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此诗描写诗人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解析也精彩,我们往下读。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1 流放之路,诗律之始沈佺期的流放是一场政治灾难的终点。身为武则天时代的宫廷诗人,他因依附权臣张易之,在神龙政变后沦为阶下囚。新唐书载“会张易之败,遂长流驩州”,目的地竟是今日越南北部。 七盘岭成为他入蜀的临界点。这座在今四川广元东北的山岭,石磴盘旋七折,岭上雄关扼守秦蜀要道。当他夜宿岭西,回首褒城鸡鸣处,故乡已成隔绝之地。 此时沈佺期已年过五十。从长安的锦袍玉簪到驿站的孤灯草席,巨大的落差中,律诗的精密格律反而成了他最后的依靠。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02 不眠之夜,千古对仗五言律诗在沈佺期笔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严整。通篇对仗如天工开物,八句四联浑然一体:
临窗晓月与入户天河构成空间的对仗,芳春银杏与清夜子规形成色彩的呼应。近得触手可及的月、低垂欲倾的银河,既是高山夜宿的真实体验,更是内心压抑的物化。而银杏树的碧绿(平仲)与杜鹃的哀鸣(子规),在工整对偶中埋藏着双重隐喻:银杏果实“其白如银”暗喻诗人自诩清白,子规“不如归去”的啼声直指思乡愁绪。 03 孤峰绝响,承前启后此诗的伟大在于将个人苦难升华为艺术典范。从首联“独游”“高卧”的自我定位,到尾联“浮客空留听”的化典(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全诗形成完美闭环。每联皆暗扣“独游”的寂寥与“高卧”的失意。 当张说在长安赞叹“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时,沈佺期正跋涉在瘴疠之地。《夜宿七盘岭》成为初唐律诗成熟的重要标志,胡应麟评其“气象冠裳,句格鸿丽”,看似写景的每个字都在倾诉流放者的灵魂悲歌。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结语 今人登七盘岭,石磴依旧七盘,却再难见“天河入户低”的星空。但沈佺期那夜的辗转反侧,已在唐诗长河中凝固成永恒坐标。当格律的镣铐与生命的痛感碰撞,竟迸发出如此精确而恢弘的诗意。 工整格律包裹着流放者的心跳,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在平仄间触摸到一个灵魂在长夜中的震颤。
编辑 兔兔兔 图片来源 豆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