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是对生活的咀嚼

 十丈红尘客 2025-06-19 发布于广东

生活太匆匆,一刻不停的发生。刘震云说:“文学是生活停止的地方”。他又说,如果文学仅仅是对生活的反映,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到,咀嚼生活,嚼出生活的味道来,再把味道说与世人听,这大概就是文学家之于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的功效吧。

如果,当我们知道是文学家尝到了生活不同的味道,咀嚼后而丰富了千千万万人的生活的味道,我们可能就更能理解他们了。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太多了。首推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苏轼的定风波,还有杨慎的临江仙。因为我几乎没有所谓文学的功底和文学的欣赏力,所以实际能举出的例子也找不到几个。

文学的感染力,如果用味道来定义,就是在人世间所有自然的味道中,创造出来了人造的味道,它不同于花椒大料的味道。而且,这种文学咀嚼的味道,在不同人的胃口里反应也不一样。同样的逻辑相反的案例,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说的话写的文,会是令人反胃想吐的呢?本来,只有吃坏肚子了才有的生理反应。

文学常常是被认为阳春白雪的存在,但是,离开了万万千千下里巴人的口味共鸣,还能称其为文学么?大概,是不能成为文学的,而只能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等于文学,这个现象也是显然的。就如同海产品不等于海鲜一样,文学必须是活灵活现的味道。

文明、文化与文学是什么关系?我把这个问题提给了腾讯元宝:

      1)文明是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综合体现,表现为人类社会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系统性成果。其核心在于价值判断,强调人类对自然、社会及自身矛盾的克服所达到的进步状态;

      2)文化是更广泛的概念,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侧重于事实判断。它既包括具体的艺术形式(如文学、建筑)、习俗传统,也涵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深层结构;

      3)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语言艺术为核心,通过审美表达传递情感、思想与历史经验。其本质是文化的具象化与情感化呈现,既受文化土壤滋养,又通过艺术加工反哺文化创新。如《诗经》既是文学经典,也是研究周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化石”。

上面的三段话说的规规矩的,它们容易看懂么?可能是不易。

如果“文学是对生活的咀嚼”?我们以“生活”为本体,来看看文明和文化呢?比如,“文明是对生活方式的规定”,就会产生文明或不文明;再比如,“文化是对生活的教化”,告诉人们应该文明的生活,以及应该有贡献的生活。人的本质不论是生命的意义还是人生的意义,都离不开“生活”这个本体与存在,如果没了生活,一切的意义都不复存在了。所以,也许,我们以“生活”的视角出发,观察文明、文化与文学,会得出不一样的叙事逻辑。这不是我预先有的思路,而是把文字堆砌到这里的时候,形成的局面。

我就想试试,对“文学是对生活的咀嚼”的推断,有没有更多可以使其站得住脚的逻辑和理由。把生活嚼出味道来的人,其实看起来并不少,而把这种味道转化成文学作品,就需要一种技术手段——写作,而这就成为了普普通通的人做文学家梦的门槛。当然,比如,写《哈利波特》的不是科班出身,写《泥潭》的也不是科班出身,等等。

每一个人都在咀嚼生活,或者说没有意识到,比如老话说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对这句话感同身受的人都咀嚼到了,但却不能像文学家一样的用文学作品呈现出来。所以,生活需要丰富的味道,生活需要文学家帮着咀嚼出来更到的味道。如此,以尝尝味道的目的,接触一下文学,也许会更符合胃口一些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