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的概念原本是指20世纪以革命为目标的中国、越南等地反政府武装的割据地盘,在中国大陆则多指共产党1949年建政前因反对国民党统治而占领的地区。 此外,国民党成立后,在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发动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在广东建立的独立于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势力范围,也被共产党称为“广东革命根据地”。 共产党成立之初,与国民党合作,至1927年发动南昌暴动后,开始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与苏维埃政权,实行武装割据,其中以江西的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最为重要。 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简称“中央苏区”,又称“中央苏维埃区域”、“闽赣苏区”,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是共产党在武装暴动之后建立的最大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共产党称之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一般将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视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但对之前的该地区习惯上也称为“中央苏区”。 ![]() (1927-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1927年,中共与国民政府决裂后,赣南、闽西两地共产党领导了当地农民武装暴动。随着1929年毛泽东、朱德所率的武装和1930年彭德怀所率的武装转入赣南、闽西地区,该地的“苏维埃运动”迅速发展,苏区面积不断扩大。 1930年1月,江西省红军四个独立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2月7日,中共赣西特委、赣南特委和红4军(军长朱德)、红5军(军长彭德怀)、红6军(军长黄公略)军委共同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新前委,赣西、赣南和湘赣边三特委合并为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4月,闽西地区的农军与红4军一部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军长伍中豪,黄埔4期)。6月,红4军、赣西南红6军(不久改称红3军)和闽西红12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总指挥朱德),拥有兵力2万余人。8月,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1军团与彭德怀率领的红3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 1931年4月,闽粤赣苏区已有九个县成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即永定、上杭(武杭)、龙岩、(长)汀连(城)、连城、汀东、饶(平)(大)埔五(华)、兴(宁)龙(川)、蕉(岭)平(远)寻(乌)县。9月,在成功防御国民革命军第三次围剿后,赣南、闽西两地的中共根据地连成了一片。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宣布成立,瑞金被改名为瑞京,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中央苏区正式确定。 ![]() (1931-1937年,苏区、边区、解放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 )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后,中共中央离开中央苏区,被迫向西北转移,1935年10月底抵达陕北。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停战,开始第二次合作;依据协议,中共各根据地一律改称为“边区”,接受国民政府管辖,由共产党实施地方自治。 1947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边区政府成为非法组织,共产党将其统治与控制区域改称为“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革命根据地”的说法开始流行,其中的苏区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根据地被统称为“革命老区”。 因为本章主要叙述黄埔军校毕业生的故事,所以简明扼要介绍一下“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主要叙述涉及黄埔军校毕业生的中共根据地及围剿作战情景,不涉及黄埔军校毕业生的中共根据地及围剿作战情景,则略过不提。 说完了从“根据地”、“苏区”到“边区”和“解放区”的历史演变,我们按顺序重点说说五次围剿与反围剿作战,先说中共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与反围剿作战。 ![]() (蒋介石与何应钦、白崇禧) 第三次围剿:指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1931年7月至9月,国民革命军与中国工农红军发生的第三次大规模战争。中华民国称其为“第三次江西剿共”或“第三次江西剿匪”,中华人民共和国称其为“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或“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民间一般简称“第三次反围剿”,国际上一般称为“第三次围剿”。 1931年6月21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自任南昌行营主任,主持对中共中央红军的围剿,并调集大批由黄埔军校师生组成的嫡系部队,组成两个集团军,共二十三个师又三个旅计30万人,对中共中央苏区进行“长驱直入”的围剿。 国民革命军参战部队如下: 左路集团军(总指挥何应钦,黄埔教官)辖第5师(师长周浑元)、第6师(师长赵观涛)、第8师(师长毛炳文)、第9师(师长蒋鼎文,黄埔教官)、第11师(师长罗卓英)、第14师(师长陈诚,黄埔教官)、第24师(师长许克祥),负责寻找红军主力决战; 右路集团军(总指挥陈铭枢)辖第25师(师长孙连仲)、第27师(师长高树勋)、第47师(师长上官云相)、第52师(师长韩德勤)、第54师(师长郝梦龄)、第60师(师长蔡廷锴)、第61师(师长戴戟),负责就地清剿苏区; 总预备队:第10师(师长卫立煌)、第53师(师长李韫珩)、攻城旅(旅长李延年,黄埔1期); 侧翼策应部队:第23师(师长李云杰)、第28师(师长公秉藩)、第49师(师长张贞)、第56师(师长刘和鼎)、第77师(师长罗霖)、第79师(师长路孝忱)、骑第1师(师长关树人)、第12师第34旅(旅长马崑)、新编第14旅(旅长周志群),以及五个航空队。 ![]() (毛泽东与朱德) 中国工农红军参战部队为红1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1931年7月10日,红1方面军开始坚壁清野,除诱敌的红9师和红12师外,主力经过大范围转移,绕道福建西部,转移至兴国西北的高兴圩地区。28日,红1方面军集结完成,全员约3万人。 9月,唐生智联合新桂系、陈济棠、石友三等人,拥戴汪精卫在广州设立“国民政府”,向衡阳进军。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命令国民革命军撤出江西围剿战场,准备平叛,红军迅速展开反攻。9月7日,红3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治委员滕代远)在老营盘击溃国民革命军第9师一个旅。9月8日,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在高兴圩击溃红军主力。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返回南京,国民革命军撤出第三次围剿战役。红1方面军在闽赣边界开辟了石城、长汀、雩都、会昌、武平、寻邬等县,打通了赣南和闽西两块根据地,正式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以下是在中共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与反围剿作战中阵亡的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生们,不分党派,以阵亡时间为序: 中共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与反围剿中阵亡的黄埔1期生们(之一):徐克铭(1904-1931年7月4日),字:颉芬,湖南益阳人,国民党员;最高职务或军衔:国民革命军补充旅参谋长,中校军衔。 ![]() 徐克铭毕业于县立初级中学堂。 1923年冬,徐克铭来到广州,进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堂学习。 1924年11月,徐克铭随队并入黄埔军校,编入第1期第6队学习。 1925年3月,军校毕业后,徐克铭随部参加东征作战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补充旅中校参谋长等职。 1931年6月,徐克铭随部参加对江西中共中央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作战。7月4日,在南昌市郊,徐克铭在与中共游击队作战中阵亡,年27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