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大清亡了之后,他的结局怎么样了?

 一更历史 2025-06-19 发布于广东

1904年7月4日,紫禁城内273名贡生屏息等待着改变命运的时刻。这一天,光绪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而在这场大清王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正是来自直隶肃宁的寒门学子刘春霖。

他或许未曾料到,自己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更不会想到“末代状元”的标签将伴随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刘春霖

1872年,刘春霖出生于河北肃宁县北石宝村一个贫苦农家。其父刘魁书是济南、保定府衙的小吏,母亲则在知府家中做女佣,家境之贫寒可见一斑。

年幼的刘春霖因生活困难,6岁被送回老家托靠哥嫂抚养,8岁入私塾读书。

他的父母虽不富裕,却深知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将微薄的积蓄全数投入儿子的学业。十几岁时,刘家遭遇灾荒,全家不得不投靠保定远亲。

即便在这种寄人篱下的困境中,刘春霖依旧与哥哥白天务农,晚上坚持在油灯下苦读不辍。

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获取更好的学习资源,刘春霖先后到保定莲池书院、直隶高等学堂求学。在书院中,他与众多饱学之士切磋学问,不仅在经史子集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接触到了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

十年寒窗的积累让刘春霖在科举路上稳步前行,18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最终在1904年迎来了人生巅峰。

190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清廷特开甲辰恩科。这场本为庆典而设的考试,却因次年科举制度的废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刘春霖的状元之路同样充满戏剧性,据传,最初拟定的状元是广东才子朱汝珍,可慈禧认为“朱”字是明朝皇室,“珍”字又让她想起光绪宠爱的珍妃,加上朱汝珍来自革命党活跃的广东,令慈禧大为不悦。

当慈禧看到第二份试卷上“刘春霖”三字时,不由得联想到华北大旱,“春霖”的吉祥寓意让她眼前一亮。而且刘春霖的籍贯是“直隶肃宁”(“肃宁”寓意国泰民安),以及他此前曾为慈禧抄写经书留下的好印象,最终慈禧大笔一挥,钦点刘春霖为状元。

就这样,刘春霖成为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位正统状元,随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翌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延续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就此终结。

科举废除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开始选派人才出国留学。1905年,刘春霖被派往日本法政大学深造,学习宪政制度。1907年学成归国后,历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然而,清廷的新政终究未能挽救其命运。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民国建立。面对这一剧变,刘春霖一度隐居家中,但很快接受现实,应袁世凯邀请出任总统府内史,开始了在民国政府的仕途生涯。

在民国初年的政治漩涡中,刘春霖历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和曹锟等总统府内史,并兼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和直隶高等学堂学监等职。

1917年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期间开办农业学堂,培养农业人才,试图以实业救国。在徐世昌任总统期间,他更两次代表大总统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名噪一时。

只是民国政坛的军阀混战与政治腐败相较于晚清不遑多让,这令刘春霖非常失望。他曾参与袁世凯称帝的“劝进”活动,晚年对此深感懊悔,自称“这是我一生中最愧对自己的事”。他将自己在总统府的任职比作“执戟郎官”(看似显赫却无实权的摆设)。

袁世凯

1928年,看透政坛本质的刘春霖愤然辞去所有职务,退隐北平,结束了他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

退隐后的刘春霖在北平过着清贫的文人生活,收藏古籍万余册,靠卖字鬻文维持生计。他的书法,尤其是小楷造诣极高,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誉,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等多种字帖,求字者络绎不绝。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溥仪派人以“皇帝”名义邀请刘春霖出任伪满教育部长,许以高官厚禄。

面对这一诱惑,刘春霖严词拒绝:“如今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岂能随汝而毁我之誉!”甚至将使者带来的礼物扔出门外。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刘春霖的同科进士王揖唐多次登门,邀其出任伪“北平市市长”。刘春霖不仅断然拒绝,还怒斥这位昔日同窗:“筋骨软的东西!”

日伪恼羞成怒,次日便派兵抄了刘春霖的家,将其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并将全家老小赶出家门。

面对日伪的威逼利诱,刘春霖始终坚守气节。曾有日本商人开出“一字一根金条”的天价请他题字,他冷笑回应:“别说一根金条,就是一座金山,我也不会写!”

如此宁折不弯的气节,使他在乱世中赢得了广泛敬重。

当然,隐居期间的刘春霖除了收藏字画研究书法之外,还特别热心教育,资助校舍和设备;为北京燕冀中学捐资赠书并任校董;对家族子弟的教育也极为重视,凡考入中学、大学者一律承担费用。

1933年夏黄河泛滥,冀、鲁、豫三省灾情严重。刘春霖不顾年迈,发起组织“河北移民协会”,在内蒙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330户、1100多人,费用均由发起人捐献募集,展现了一位传统士人的社会担当。

1941年,年近古稀的刘春霖因反日言行被日军拘捕,在狱中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经各界营救获释后,他携家人返回家乡肃宁避难,但健康已严重受损。

1944年1月,这位末代状元因心脏病在北平逝世,终年72岁,安葬于保定。

从寒门学子到位极人臣,从政坛显要到卖字老人,从清廷状元到抗日志士。刘春霖既是科举制度的“末代状元”,也是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典型代表。

在刘春霖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人的复杂性:他曾支持袁世凯称帝,表现出对旧秩序的留恋;又在民族危亡之际拒任伪职,展现出不屈的气节。

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他或许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他坚守的文化品格与民族气节,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参考资料:

[1]春华.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J].新农村,2022

[2]张玮.“末代状元”刘春霖[J].同舟共进,2020(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