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艺术、技术与科学的交汇处起舞

 风动流年暖心情 2025-06-19 发布于河南

(3066)

在艺术、技术与科学的交汇处起舞

还有两天就要中招考试,还有五天就要七八年级的期末考试,又一个学期已经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终点了。

上午,几个同事在一起闲聊,聊着聊着大家聊到了一个萦绕在老师们心头的却又很难绝决的关于教学的身份焦虑:教学到底是一门艺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科学?尽管作为一名老师去走上讲台实施自己的教学感觉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然而教室里的复杂世界依然是叫人很难捉摸。因此,在这里我不想假装知道答案,但却要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如果说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以产婆术点燃智慧火花时展现的是教学的艺术灵性,如果说此起彼伏的各种教学法的尝试编织的是教学的科学理性,那么现在教师在智慧教室里操作智能终端就是一种精准技术了。当我们穿越概念的迷雾,去看待这些看似矛盾的特质在真实课堂中奇妙地共存也许我们就会发现教学实践本质上是一场在艺术灵感、科学规律与技术手段之间的优雅共舞。

实际上,教学是一门艺术、技术或者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来定义“教学”。如果我们把教学定义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尝试, 那么教学就可以理解为学习研究的应用。也就是我们根据课堂上我们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学习,那么,教学更像是一门科学而不是其他。如果我们所说的教学只是指传递信息的行为,而没有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好坏,那么,教学本身就更倾向于让师表达自己的感受考虑学习效率的问题因此,此时的教学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再如果教学时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老师决定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那么,教学也就是一种技术了。实际上,在现实的课堂上,这三种教学的定义也必然会都有它的影子,因此,教学更倾向于三者兼而有之,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服务”、“一种职业”、“一份工作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室里,达芬奇教导学徒时既遵循透视法则(科学),又强调个性表达(艺术),同时发明新型颜料(技术),这种多元融合的教学智慧至今仍具启示。科学维度为教学提供认知神经学揭示的记忆曲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规律性认知;艺术维度体现在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诗意把控、对学生潜能的个性化唤醒;技术维度则表现为慕课平台的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等工具革新。

现代教育心理学实验证实,当教师运用双重编码理论(科学)设计多媒体课件(技术),并赋予其叙事美感(艺术)时,知识留存率提升63%。这种增效并非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三种维度在教学设计中的化学反应。例如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老师能够将一篇课文的文本分析(科学)、戏剧化角色扮演(艺术)与AI多媒体等手段(技术)结合起来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比单一的形式要好上很多。 

在国际上,近些年被极力推崇的芬兰教育改革的成功实际上也印证了这种动态平衡智慧。该国教师既严格遵循基于实证研究的课程框架(科学),又保留根据极光观测临时调整地理课内容的即兴创造(艺术),同时娴熟运用数字学习平台跟踪个性化进度(技术)。这种三角支撑模式使芬兰持续领跑全球教育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教育本质在数字时代的一种进化。

智能时代的教育者需要通过三重修炼来构建复合型能力矩阵:既要有科学家般的实证精神,持续追踪教育科学的最新发现;又要保持艺术家的敏锐直觉,在标准化评估中呵护个体独特性;还需具备工程师的系统思维,将技术工具转化为教育增能的支点。据说,一些发达地区的教育部门,已经开始尝试跨学科的教师教研共同体:一部分教师专注教学机制研究,一部分教师专注设计交互课件,还有一部分老师专注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这种协作产生的超学科教学法不仅使项目式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而且也预示着未来教育者将突破单一角色定位,在专业共同体中实现能力跃迁。

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必陷入非此即彼的概念困局。当美国教育家帕克在19世纪提出教育即生活时,或许已预见这种融合的必然。教学实践的终极智慧,在于让科学规律成为隐形的骨骼,让技术手段化作流动的血液,最终让艺术灵性绽放为滋养心灵的花朵。这种三位一体的教育图景,正在全球无数个真实课堂中悄然生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